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農林複合模式

學問君 人氣:1.95W
探討農林複合模式
摘要:本文對農林複合經營模式的定義,發展歷史、經營類型進行了簡單闡述,對其系統結構、生物物種設計原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以及今後研究的重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林複合模式 類型 結構 效益評價
  
  近年來,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森林面積的銳減,耕地面積的減小,糧食能源日趨緊張,生態平衡嚴重失調,土地利用從過去傳統單品種栽植向多種經營、從單層結構利用向立體複合式結構利用轉化,在注重當前利益的同時更側重於長期綜合效益。因此,農林複合經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形式的農林複合經營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農林複合經營模式又稱混農林業、農用林業、林農間作等,指在同一土地經營單位上,以生態經理學原理爲指導運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和技術,把林、農、牧、漁等多種產業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組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實踐證明,經過在空間上的科學配置與時間上的合理設計,農林複合模式把農業、林業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建立生產力高、綜合效益大、穩定持續的生產體系。
  1.農林複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於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爲三個階段:原始農業複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複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複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遊種輪作”是原始農林複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後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複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複合模式始於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複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複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爲四大類,即林—農複合型、林—牧(漁)複合型、林—農—牧(漁)複合型和特種農—林複合型。
  (1)林—農複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透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爲以林爲主、以農爲主、農林並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採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禦風沙、颱風、乾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複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複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複合型它可分爲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爲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複合型,這種複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爲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複合系統組成。
 3.農林複合經營的結構。由於農林複合經營系統是人工複合羣落,其物種多樣,結構複雜,對土地的利用也更爲充分與合理,可按其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劃分成許多不同的結構形式。(1)空間排列結構是各種農林複合模式內的空間分佈,即物種的互相搭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是空間排列結構的兩種基本形式。水平結構是指農林複合經營模式的生物平面佈局,其中物種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構成水平結構多樣性的主要因素。各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層次和垂直距離構成農林複合經營的垂直結構。一般說來垂直高度越大,層次越多,空間容量也就越大,資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時間順序結構在農林複合經營系統中,時間順序結構分爲季節結構變化和不同發育階段結構變化兩種變化方式。主要受氣候以及生物生長髮育節奏的影響。
TAGS:模式 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