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學問君 人氣:4.88K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可以選用什麼課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畢業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摘要:方言不僅是承載資訊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文章首先對我國語言學界關於“語言習得”理論的爭議予以解析,然後分析了方言對於語言習得的影響,並提出幾點建議。筆者認爲,只有重視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才能實現真正的跨際文化交流。

關鍵詞:方言 語言習得 影響

語言是用聲音來表現人們相互之間的思維、情感和行爲動作的。人類語言既有其共同的規律,又根據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語言的親緣性極其強烈,任何民族、地區、國家的語言對自身而言可稱爲主體語言或母語;反之,則稱爲客體語言或外語。一般情況下,人類對母語的掌握是習得而來的,也就是說在母語的自然環境中無意識地學成的,而對外語來說則是學來的,即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有意識地學成的。

方言是一種交際功能受到地區限制、其發展未達到標準化的語言變體。 它通常與地域密切相關,例如居住在中國東南部的人們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則操着帶有兒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數情況下,相鄰地區的地域方言較爲相近。方言對語言習得到底會產生哪些影響呢?鑑於語言學界對“語言習得”理論的爭論頗多,所以筆者認爲深入解析語言習得對研究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語言習得

按照《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詞典》(2000年版)的定義,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習稱爲“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稱爲“第二語言習得”。“習得”這一術語通常比學習更爲可取,因爲後一術語有時與行爲主義學習理論連在一起。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習得,是爲了瞭解語言學習所運用的方法,指出發展過程中的階段並更好地瞭解語言的本質。採用的方法包括對語言學習者的縱貫研究及實驗方法,並着重研究音位、語法、詞彙及交際能力的發展。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語言習得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學習和掌握語言。換句話說,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實際上可以視爲同義語。那麼,爲什麼我國語言學界,尤其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界,關於這個問題卻要區分“習得”和“學習”,併爲此而爭論呢?筆者以爲,這主要是由於我國中小學關於語言習得的討論,幾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關於“習得”與“學習”的理論上。那麼,我們就先從Krashen的理論談起。

可以說,Krashen的理論主要是建立在區分“習得”與“學習”之上。Krashen認爲:習得是無意識的過程,如同第一語言掌握的過程。當習得發生時,習得者不一定總能意識到這個過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識到這個過程的結果。他同時認爲,學習是掌握有意識的知識,是“知道這種語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並沒有認爲課堂教學只是學習,而沒有習得。由此可見,Krashen自己的主張是“習得”加“學習”。在這裏還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認爲,僅靠學習不能使得學習者達到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來,只有“習得”,而不存在“學得”。換句話說,按照他的觀點,僅靠知識的傳授和記憶,而沒有聽與讀的語言實踐過程,人們無法達到運用語言的程度。因爲按照他的觀點,僅依靠“學”,是學不“得”的。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作爲一個通用的概念,在國外的文獻中,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基本上是可以置換的。關於“習得”與“學習”的區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之父”美譽的Ellis,就曾明確地在關於語言習得的專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語言習得的概念等同於語言學習(learning)。

至此,筆者希望說明的問題是:習得與學習的概念,對國外大多數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來說,是不加以區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論,纔會特別討論這個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國際上有關研究文章中提到“語言習得”這個用語時,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學習和掌握語言。而本文所指的語言習得正是指語言的學習和掌握。

二、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前面已提到語言包括主體語言或母語,以及客體語言或外語,方言對這兩種語言的習得都有一定影響,現分析如下:

(一)方言對母語習得的影響

誠然,語言不僅是承載資訊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常透過對方言的喜愛表現出來。鄉音作爲個人歸屬的最明顯的標誌,帶有濃重感情色彩,標誌某人是某一羣體的成員。從文化歷史的層面上看,方言作爲當地民俗文化的載體,承載着較爲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財富,方言是儲存這些歷史文化財富的重要途徑。人們往往透過方言來反映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反過來又透過體現本民族、本地區歷史文化的一些文藝作品來顯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樹立自己語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來到這個世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語的習得從方言開始。但是,我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各地方言繁雜,有着自己的特徵,人們在交際中用不規範語言交談極不方便。而普通話是我國規範的現代民族共同語,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作爲人類思維、交際的工具,具有基礎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推進語言的規範化、標準化,這是是保證社會協調運轉的必要條件。

方言對於人們學習普通話大致有三大影響:

1、普通話辨音與發音能力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的聽覺器官、發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語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定勢,兒童時代所具有的語音感知能力、發音能力已經朝着方言的方向發揮了。他們成年後對方言母語的語音知覺就很敏感,對標準普通話的語音知覺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話的正確發音,普通話辨音能力受到影響。成熟後的發音器官的活動也已經形成了習慣性定勢,有時即使感知到普通話的正確發音,也難以改變方言母語發音的習慣性定勢,普通話語音發出能力也受到了影響。

2、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的普通話如果存在發音錯誤或缺陷,往往給人口齒不清、說話含混的感覺,影響語言表達和交際。普通話有而方言沒有的詞語和句型方言區人往往不熟悉,只能聽懂卻不能積極地表達出來,方言有而普通話沒有的詞語和句型又不便翻譯,只好放棄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話和方言共有的詞語和句型,以致詞彙貧乏、句型單調,語言表達能力大受影響。以方言爲內部語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話的語感,運用普通話交際時,還要經過一個內外部語言的轉換過程。由於多了一道翻譯的手續,他們理解和表達普通話的敏捷度必然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運用普通話交際時就沒有運用方言交際那樣流利自如,因而顯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對於方言母語有着難以割捨的認同心理,學習普通話時,心理上會發生碰撞,暫時不適應時,會對學習普通話產生牴觸情緒,對普通話缺乏歸附動機。另外,從語言學習心理角度來看,成年人已過了最佳語言學習年齡,學習標準普通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容易產生畏難心理。由於這些潛在的心理障礙,使得很多人只滿足於勉強應付低水平交際的地方普通話,不願意努力學習標準的普通話。

(二)方言對外語習得的影響

1、緩解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

人們總是對陌生的事務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學習者初次接觸一種語言,產生文化緊張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夠儘快幫助學生熟悉並瞭解自己當前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以及當地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對緩解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縮短學習者的文化適應過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個從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突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的人,其對新文化的適應往往需要一個過程,而方言能夠幫助他們縮短這種文化適應的過程。

3、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每一種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範圍和特定的使用人羣。而方言能夠使學習者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個最有利於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最終提高他們外語習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對標準外語的學習產生誤導

方言可以緩解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縮短其適應過程,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但是,方言對外語習得的“弊”還是顯然易見的,例如剛開始若是跟着方言學會了不標準的發音,那麼以後很難改正。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便於各種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認,載承着一方水土風情的方言對這種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及應對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研究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或是爲了利用好的影響,或是克服壞的影響,但最終目的都是爲了更好的習得語言,加強各際的文化交流。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對學研習得的影響呢?筆者提出如下幾點意見,以供學者或語言教學者參考:

(一)重視及加強普通話的學習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講好普通話是一個公民的責任。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語音,以北方方言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的。有不少人錯誤地認爲:普通話二方言+聲調。其實不然,因爲方言在聲母、韻母、聲調等諸方面與普通話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區域的語言有着自身的特點,即或是同爲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區域,也有各自的特徵,這就是我國語言的特點。因此各方言區的人要講好普通話,必須瞭解其方言與普通話在聲、韻、調、詞彙、語法等方面的不同點,然後進行改正,這樣才能講好普通話。

(二)建立一種“方言+標準語”的互補式語言習得模式

筆者認爲,在促使學生選擇學習外語的衆多因素之中,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內涵纔是其學習的根本原因。可從目前我們對語言習得環境的綜合利用上來看,重課上學習而輕語言實踐習得的現象大量存在,這是對語言習得資源的嚴重浪費。對於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或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強、只喜歡跟自己統一語種的人“扎堆”的語言學習者來說,良好有利的語言習得環境實際上僅限於課上環境,課外環境根本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可惜。

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重點研究課方言開發和利用,並努力建立一種“方言+標準語”的互補式語言習得模式。標準語僅是語言交流、溝通的工具,而真正促進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們必須重視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

四、結論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曾將世界文化分爲“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認爲東方文化屬於高語境文化,其特點是在交際過程中注重依賴語境。 漢文化無疑屬於典型的“高語境”文化,留學生在漢語習得或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必須熟悉他所處的文化語境才能順利進行交際,否則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交際障礙。地方文化語境是來華留學生最先直接接觸的具體語境,他們在華期間的一切生活和學習活動基本上都是在這個相對固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語境對漢語習得的影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方言是地方文化語境的重要構成要素,我們要清楚認識到其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並加以“揚長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強跨文化的交際,纔不會出現那種僅會講語言,但不懂文化的現象。只有重視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才能實現真正的跨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