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專科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學問君 人氣:4.76K

畢業論文即需要在學業完成前寫作並提交的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專科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僅供參考!

專科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摘要:

結合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能力體系的構成要素可歸納爲閱讀能力、誦讀能力、寫作能力與研究性學習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可着重從閱讀質量提升、實訓課程與實踐平臺相結合、課程教學與評價方式轉變以及應用型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語文素養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基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殊性,其人才培養定位既要與實用性強的專業相區別,又要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相一致。因此,如何協調兩者發展已成爲各普通高校積極探索的課題。結合學生的就業範圍,可以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明確爲學生在綜合素質很高的前提下所具備的專業崗位能力。

這不僅強調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職業能力,而且體現了與一般職業技術院校區別的人才培養理念。爲了解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並深入把握文科專業應用性的內涵,筆者對所在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學習行爲、課程教學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學生專業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爲深入把握中文系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採取了隨堂聽課、與任課教師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存在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和專業素質不全面等問題。

第一,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認知消極。

從隨堂聽課的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在學習行爲上表現出一定的倦怠情緒,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較弱。對於一些文學類課程,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等,大量的自主閱讀是非常關鍵的,但學生存在不讀、不思、不寫的現象,導致對作品理解淺顯,只知故事梗概而不知其他,只知人云亦云而缺少個性化的見解,進而導致課堂上師生無法形成真正的互動對話,一些討論課效果欠理想;語言類課程的學習,學生注重記憶簡單的詞彙、語法等基礎知識,對詞組、句子、語言現象等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認識,而且學習功利性較爲明顯,對古代漢語與語言學理論課程的排斥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寫作課程的學習,無論是文體寫作還是應用文寫作,學生的積極性都不高,對教師的寫作要求有抱怨的情緒。從上述表現來看,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弱,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行爲倦怠,存在明顯的專業認知上的消極。

第二,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欠深入。

從隨堂聽課和課程考覈情況來看,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的現象。文學類課程,每一時期的文學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以及它們在文學史中的地位評價等這些基礎知識,學生課堂回答不全面或含糊不清,古典文學的歷史背景知識較爲欠缺,這些內容在課程考覈時失分也較多。

語言類的現代漢語課程,是掛科率較高的課程。透過對任課教師的訪談,筆者瞭解到,教師主要採取講授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爲了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每次內容講解後都會有相關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做,但結果仍不甚理想。受訪教師表示,這與學生日常學習態度有很大關係,也與學生對文科理解上的偏差有一定的關係,如學生普遍認爲文科題目主觀性較強,只要答出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即可,從而忽略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

第三,專業素質不全面,核心能力不突出。

筆者所在學院制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如下:“能夠獨立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新聞、出版、文案創意設計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較強的教育教學、文案寫作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進階專門人才。”簡言之,教學、科研、寫作是培養目標中體現出來的三項能力要求,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非常受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非常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但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專業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其一,在教學方面,學生對作品的誦讀、解析能力較薄弱。從教育見習和試講環節來看,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但朗讀作品欠缺感染力,解析作品缺少個性化的理解認識。從《語文名篇教學指導》課程的課堂情況來看,學生對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的設計欠明確,對作品內涵的掌握與講解能力較欠缺。

其二,在科研方面,學生創新意識不足,文獻檢索能力薄弱。從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來看,缺乏新意,思維狹窄,文獻綜述只單純列舉文獻,缺少歸納、分析與評述。創新意識不足還表現在課程考覈中,學生答題過多使用教材觀點,富有創新性的個人見解很少。

其三,在寫作方面,學生文學文體寫作多爲虛幻題材缺少現實感,重抒情感悟缺少思考和論辯。應用文寫作規範仍有待加強。此外,最能體現學生綜合寫作能力的畢業論文存在邏輯混亂、表述不通、論證與觀點脫離等諸多問題。

學生專業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既有基礎知識掌握薄弱問題,又有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究其最關鍵的原因,是教師對專業核心能力認知上的不明確。從隨堂聽課和專業教師的訪談情況來看,教師對單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是,課程與課程之間能力培養上的邏輯關係不是非常突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與知識體系較欠缺,導致學生可能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整體的綜合素質並不突出。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

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專業特點和就業趨向,專業核心能力體系構成要素可歸納爲閱讀能力、誦讀能力、寫作能力與研究性學習能力。

一是閱讀能力。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閱讀是專業的基礎,更是提升專業素養與綜合素養的基本途徑。閱讀能力主要表現在閱讀內容選取、閱讀方法科學與閱讀效果評估三方面。

閱讀內容選取,即讀什麼,圖書的選擇往往影響着自身的閱讀視野與思維格局。從學生閱讀內容的調查來看,閱讀多注重流行與暢銷,視覺化傾向明顯,網絡小說、影視作品頗受歡迎,而經典原著作品很少有學生主動涉及;閱讀範圍較爲狹窄,以專業圖書爲主,文學類圖書較突出,很少涉獵其他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圖書,導致知識結構不全面。

閱讀方法,即獲取資訊的途徑,是否科學有效,將直接影響閱讀的質量。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在閱讀中並不太注意閱讀方法是否科學有效,更傾向於簡介似的粗讀略讀,或者碎片似的拆解性閱讀,缺少完整性、探究性的分析式閱讀。至於閱讀效果,即閱讀的質量評價。

從學生的閱讀效果來看,作品鑑賞缺少個性化的深度思考,文字意蘊理解不透,國學經典一知半解,文化常識含糊不清。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着很大的距離。閱讀能力欠缺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尤其對要從事教育職業的學生而言,閱讀指導能力與作品解析能力的發展都與自身的閱讀能力緊密相關。

二是誦讀能力。

學生應具備的朗讀與朗誦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對師範方向學生來講尤爲重要。誦讀,是在文字閱讀的前提下,品讀、鑑賞文字的過程,與學生的認知積累、語言表達、審美感受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緊密相連,充分體現出個人的綜合素養。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講,誦讀能力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審美品位,而且對今後的工作實用層面起到積極作用。

然而,從調查情況看,學生的誦讀能力並不理想,無論是古典作品還是現代文的誦讀都存在缺少情感、節奏不準確、語速過快、語調無變化等問題,這充分體現出學生在語言運用層面的不足。

對於師範方向學生來講,誦讀教學能力是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語文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1],作品的情趣和神韻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領悟,才能引領學生實現精神成長,因此誦讀能力的培養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三是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區別於其他專業的重要特徵。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講,具備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紮實的文字功底將會在人才競爭中佔據極大優勢,因此寫作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重心。從專業目標來看,學生的寫作範圍主要是基礎寫作、應用文體寫作、新聞寫作、文學文體寫作和學術論文寫作,這些寫作課程連成一體,全面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從學生的寫作實踐效果來看,基礎寫作知識掌握紮實,各類公務性、事務性文書寫作格式掌握較規範但語言表達的嚴謹規範仍需錘鍊,各類文學文體的寫作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在立意、構思、思辨性上缺少新意與嚴謹。從寫作結果來看,學生的問題意識、分析論證能力仍需進一步培養。新聞寫作的實踐練習如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普遍較爲薄弱。無論是個性化凸顯的文學文體寫作還是應用文體、新聞文體等實用性寫作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寫作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四是研究性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它是學生素質水平的綜合體現,也是專業核心能力體系中的最終體現。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高低等都與研究性學習能力強弱有着必然的聯繫,因此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着力點。

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並不是培養專門的研究型人才,否則它與一般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向並無區別,而是強調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對於高等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研究性學習方式能充分展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其培養理應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中。但是,從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它僅存在於某些課程知識的質疑與研討中,並沒有全面滲透於所有的課程教學中,更沒有成爲學生的學習常態。研究性學習能力欠缺將不利於學生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完善與提升。因此研究性學習能力應作爲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體系中的重要層面來對待。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閱讀能力與誦讀能力是基礎,寫作能力是關鍵,而研究性學習能力是知識遷移與能力建構的充分體現,是專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中的重點。四層面密切聯繫,共同成爲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素養的重心。明確了這四方面,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則成爲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理念、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特點等,着重從閱讀質量的提升、課程教學與評價方式的轉變、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應用型師資培養等宏觀方面進行,以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和創新思維爲培養目標,真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探索者與創造者。

(一)注重閱讀質量,加強思維訓練

閱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質與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從教學實踐來看,每位教師都會結合課程內容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但從整體效果來看閱讀的質量仍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爲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要使閱讀素材多樣化。

着重從“讀經典、讀文獻、讀前沿”三方面進行,不僅能保證閱讀的經典性與時代性,還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眼光。讀經典既要讀關注人類命運的永恆之書,也要讀與課程緊密聯繫的權威性著作,這樣就可保證學生的閱讀格局與品位。

讀文獻要閱讀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保證文獻資料的權威性、代表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一定的歸納分析能力,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質量。讀前沿,即教師要把與課程相關的最新發展反饋給學生,如影響廣泛的最新作品或語言現象、某些理論前沿等,使學生學習不致於脫離時代。

二要提供一定的閱讀方法。

怎麼讀書,在課程教學中並沒有被充分重視,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無法保證。因此,教師可以在課程設定中增設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法類的課程,使學生學會閱讀。

三要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爲了瞭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教師可採取讀書筆記、在線問題交流討論、小論文等方式,隨時把握學生的閱讀狀況,爲閱讀效果提供一定的措施保證。閱讀的目的不是單一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知識內化爲自身的能力建構。

因此,閱讀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維訓練,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在問題驅動下能夠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二)實訓課程教學與實踐平臺相結合,全方位促進實踐能力培養

在生活和學習中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能力是衡量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作爲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學習與對知識的體驗式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詳細的應用能力評定標準和訓練方式,使實訓課程與實踐平臺相結合,共促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要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爲目標,將實訓課程與實踐環節相結合。

依據專業核心能力構成體系,學校可開設中外經典作品解讀、誦讀訓練、新聞採訪與寫作、文案寫作等相關實訓課程,設計有效的實訓內容,使學生真正成爲課程主體,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這些課程要與一定的實踐環節相結合,如誦讀訓練可與學院的基本素養提升“個十百千”工程相結合,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誦讀知識前提下,分學期循序漸進地開展誦讀活動。經典作品解讀課程與教育實習環節相結合,在實習過程中注重教材作品中的解析與講解能力等。實訓是對能力的培養,實踐是對能力的'檢驗,兩者充分結合爲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提供有效保障。

二要以就業爲導向,分層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來看,中小學教師爲主要選擇,少部分考研深造,還有一部分選擇國考或企業單位。學校可依據學生意願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能力培養。首先,師範方向學生,注重培養教學能力,採取課堂教學模擬訓練、中小學優秀教師示範教學、深入中小學體驗課堂教學、個人試講等方式逐漸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同時定期開展豐富的師範生技能大賽、誦讀比賽、創意寫作比賽、語文知識素養比賽等,爲走上真正的教學崗位夯實基礎。

其次,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爲依託,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

學校要真正落實導師制度,使學生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逐步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與研究,或積極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在研究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與學習能力。

最後,組織學生進行國考等相關培訓。

結合學生參加國考等情況組織相關教師進行指導與培訓,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分層次培養,並不是將專業人才培養朝技能培訓方向發展,而是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上突出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從而順利銜接以後的工作崗位。

三要構建完善的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基地。

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於地方、服務於地方,爲地方經濟發展輸入大量的人才。學院可依據學生就業趨向,與地方的中小學、政府機構單位、新聞出版企業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使學生的知識運用與實踐能力在實習單位中得以發揮與鍛鍊。此外,學校要注重文科實驗室與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採取工作場景模擬訓練或實習鍛鍊,使學生將理論知識直接轉化爲實際的工作運用,增強職業意識,提升各種能力。

(三)以深度學習與創新思維發展爲導向,促進課程教學與評價

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課程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要注重課程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的變革,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整體,師生關係是一種實踐的主體間性關係”[2],但從多門課程教學實際來看,雙向互動的師生關係並沒能真正實現。教學方式以教師主講、學生接受爲主,考覈方式一般爲試卷形式,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比例爲3:7。

平時成績一般爲三次作業成績,文學類課程作業一般爲讀後感、賞析、小論文等形式,語言類課程作業多爲基礎知識的檢查。

作業內容傾向於識記性與主觀性的知識把握。這種教學方式和考覈方式都無法真正實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注重創新思維發展的深度學習在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課程設定是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教學直接影響着學生的發展、人才的質量。

因此,必須轉變現有的課程教學方式與考覈方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教學。

一要以問題貫穿課堂教學。以問題驅動,展開啓發式教學,是深度學習的前提。教師要依據章節重點,圍繞主題設計系列問題。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與階梯性,教師佈置學生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在課堂上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選擇與運用能力。

二要以探究性學習爲主展開學習過程。學習過程以討論爲主,學生帶着對問題的思考、批判與論證進入學習,對問題追根溯源,對觀點真僞論辯,提升批判思維能力。

三要加大過程考覈的比重。採取形式多樣的過程考覈方式,增加過程考覈成績的比例,能使學生將學習重心轉入到學習過程中來,而不是期末的突擊複習。四要實行全課程學業評價方式。高校要將學生從課程開始到課程結束的主要學習行爲都被納入課程評價中,包括出勤、課堂發言、作業、閱讀報告、主題論文寫作等,併科學設定學生學習效果和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價標準和權重。

這樣就能使學生的關注重心從期末考試轉變爲課程的過程學習、日常的學習積累與思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只有發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知識建構能力,才能使學生在不斷變革的知識、科技和社會中以不變應萬變。”[3]畢竟,大學的根本任務是“造就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和過硬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使學生成爲社會發展的引領者,而不是單純的適應者。

(四)注重培養教師教學能力,加強應用型師資建設

教師作爲大學教育中的靈魂所在,其教學理念的先進與能力的不斷提升是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首先,教師隊伍結構要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備與專業相關的行業或職業知識結構,又要具備解決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問題的能力。然而,高校多數教師不瞭解相關行業、職業現狀,實踐經驗嚴重不足,“欠缺培養學生‘應用’的能力”[5],十分不利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因此,高校要外聘實踐技能型人才、職業領域優秀人才或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補充到教師隊伍中來,使教師結構整體上呈現學術型與應用型相結合的多元特徵。

其次,採用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應用型院校的教師建設應根據其類型定位,突出實踐能力建設”[6],教師的知識接受要不斷地與時俱進,瞭解行業發展,完善知識結構,增強實踐能力。學院可結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進行多樣化的主題培訓。

如,組織專家講座把握知識前沿、開展中小學校長論壇掌握教育現狀、與中小學優秀教師座談把握現實人才需求等,從理論知識前沿、教育發展現狀與現實的人才訴求等方面使教師將教學與實踐充分結合,促進學生能力培養。

再次,教師的分型考覈要真正落到實處,使教育重心迴歸教學本質。爲了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扭轉長期以來唯科研的考覈標準。學校對教師隊伍實施了分型考覈,將教師劃分爲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和科研型三類。但是,從劃分依據、考覈標準與各類教師佔比情況來看,依然側重於學術科研成績,沒有體現教書育人的根本,對人才質量的培養產生一定的影響。

因此,學校應以人才培養質量爲基本點,使教師的分型考覈真正落到實處,使每一類教師都能夠在自身崗位上爲教育教學貢獻力量。

最後,開展教師與外單位的雙向互動,增進實踐能力。學校要引導教師走出去,到其他高校進行專業培訓,或到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鍛鍊,開展課題研究或項目開發等,提升職業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爲自身的教學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要將外單位優秀人才請進來,如聘請企業優秀人才到高校掛職任教,爲教師發展與學生培養提供實戰經驗。總之,只有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保障,人才培養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武曉偉,雷雅琦.論實現研究性學習的大學教學改革[J].社科縱橫.

[3]張應強,張洋磊.從科技發展新趨勢看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J].高等教育研究.

[4]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

[5]張兄武.高校文科本科專業應用性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

[6]古翠鳳,鄭秋萍.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教師主體地位研究[J].教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