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5W

1當前經貿類專業學生的特點

高校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論文

1.1自我管理的放鬆

90後學生的活潑好動,帶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自我管理的放鬆,如不願意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校的學生管理制度毫無畏懼之心,經常出現一些違紀現象,並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加之一些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導致自我管理十分放鬆,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課餘時間並不是用來自我提升學習,而是以各種方式消磨時間。

1.2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勇於表現

90後學生是“網絡一代”和“拇指一族”,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使他們在思維活躍程度上遠遠高於之前的80後,他們視野開闊,對新鮮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大爲提升。他們勇於表現自己的才華,勇於展示自己。當然,有些同學對網絡文化的癡迷也有不好的方面,如沉迷網絡,疏於與同學老師的溝通,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2文化管理引入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的可行性

2.1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經驗管理、科學管理,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種管理思想。作爲經驗管理的'深化,文化管理着重對人的生理、心理、現實特點進行分析,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爲中心”的管理。

2.2文化管理引入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的可行性

文化管理引入經貿類學生管理的可行性主要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理論層面主要爲文化管理是管理學發展的必然。按照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的基本需求依次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這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順序,是人本主義學說的重大突破。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以上學生管理的“重物不重人”是忽視了人類的最基本需求的滿足的,必須轉向以“關心、尊重、培養”人爲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現實層面則是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入學羣體——90後新生羣體對“尊重”、“平等”等問題的思考和有意識的追求。高校的管理者必須放棄原先的一些標準化、單一化的僵化管理方式,代之以最優化、人性化爲特徵的文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協調和處理各種矛盾和利益,從而確保育人質量的提升,專業和學校的長遠發展。經貿類專業作爲一個創新性強、管理特徵的明顯的專業類別,以文化管理的方式進行學生管理,也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於管理的認知,從而更加有效地使學生認同專業,熱愛專業。

3文化管理引入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的相關問題

3.1一箇中心

以學生爲中心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文化管理引入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的最終目標必然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優秀的經貿類專業人才。這要求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都要重新審視自己和學生的關係,擺脫傳統中單純將學生視爲管理對象的思想,將學生作爲管理服務的對象,尊重學生,將命令教育轉化爲說服教育,改變強制學習爲自主學習,從而將學生置於平等交流的位置,獲得最佳的管理效果。要尊重、理解、鼓勵那些在學習中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學生,有意識的透過交流、談心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和老師對其的尊重和重視,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處事方法。

例如,針對經貿類學生對專業認知和良好專業習慣培養的問題。管理者和教師不能單純採用宣講的方式,而是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平等、有效、充分的溝通,嘗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感受他們的困惑,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從而透過諸如班會、團隊活動、校外企業參觀、校友講座等方式,以他們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引導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師生合力中,培養學生對專業和學習的熱情,對專業未來的憧憬,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及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其中,一個非常有效地方法就是邀請有一定成績和經驗的校友回校,透過親身宣講來引導學生,更加直觀和充滿“正能量”,從而使學生獲得鼓勵和動力。

3.2兩個重點

文化塑造與制度設計學生管理作爲一個綜合性的管理事物,一方面要注意透過文化來是實行有效地管理,另一方面要有堅實的制度管理基礎。要透過塑造優秀的、追求上進的校園文化,塑造健康向上、高雅優美的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薰陶學生,內化一些管理制度爲學生自覺接受和尊重,透過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化學生的道德素質。要將德智體美等職業素養教育結合起來,透過文化活動貫穿學生的學習始終,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

3.3三個路徑

情感教育、心理建設、網絡教育做好文化管理工作,一定要從三個路徑着手。

一是情感教育,要從情感着手,與學生平等交流和溝通,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從根本上獲得學生對管理者和教師的尊重;

二是心理建設,要建立學校心理健康諮詢中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學校、系和班級三級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是網絡教育,要大力建設網絡課堂,既包括專業課程,也包括心理輔導等課程,從正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總之,將學生管理引入經貿類專業學生管理是新時期高校經貿類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者和教師要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以創新的方式和有效的形式獲得最佳成果,從而確保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