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構造大農經濟是處理三農問題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8W

大農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相對小農經濟而言的。小農經濟是落後的農業生產工具的產物,因爲使用的是牛馬、木犁、鋤頭、鐮刀,所以,一個農民盡其所能,也只不過能夠耕種三、四十畝土地足矣,如果少了,則不夠耕種;如果土地多了,就耕種不過來,要是不僱長工短工,就必定使土地荒蕪,是所謂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構造大農經濟是處理三農問題對策論文

那麼,在過去,一個地主,有幾百畝土地,幾千畝土地,幾萬畝土地,是不是大農經濟呢?其實,這個問題,單就稱謂而言,就已經明白了。地主是不進行農業生產的,所以,就只能是土地的主人,而不是耕種土地或進行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是說,不是農民。地主和富農是農民和不是農民的分水嶺富農以下是中農,貧農,僱農,是不同等級的農民:富農的土地是由他和長工、短工共同耕種的,中農的土地是中農自己耕種的,貧農的土地不夠自己耕種,僱農自己沒有土地,爲富農和地主耕種土地:而地主呢,土地是僱農耕種的,他連管理也不管理,是管家爲他管理的。富農所耕種的土地最多的長工一樣,不能超過三、四十畝,地主的土地雖然多,但是,長工和僱農多,每個長工和僱農也不過三、四十畝,根據每個農民耕種土地的數量,都只能是小農,因此,也不是大農經濟,只能是小農經濟。

或者說,一個農民耕種的土地太少,小農是沒有出路的。那麼,我們把這些小農集中在一起,組織起來,成爲集體經濟,土地多了,家大業大勞動力衆多,那麼,不就是大農經濟了嗎?並且,這樣做了之後,土地地塊大,也便於先進的農業生產機器耕作。其實,這樣做的好處,只是便於先進的農業生產機器耕作,並不是大農經濟。因爲每個人的土地還是那麼多,一個農民耕作一點也沒有增多,所以,不是大農,還是小農和小農經濟〔比如,一個農民有5畝土地,100個農民集中起來有500畝土地,但是,100個農民並沒有減少成爲1個農民,1個農民耕作的土地並沒有達到500畝,而還是5畝,怎麼能夠是大農和大農經濟呢?這隻能是集中在一起的小農和集中在一起的小農經濟。當然,如果把土地交給一個農民耕種,其他的農民(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從農業生產中退出來,這個農民就成爲大農與大農經濟。如果已經有99%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退出來的條件,比如說,已經具備有一個可以容納99個人的企業或者數個企業,就可以而且必然由不同的道路形成99個農民把土地轉交給一個農民耕種。可是,如果想採取先把100個農民集中起來,然後等待時機與創造條件逐漸使99個農民退出來,則是不可行的。因爲集體勞動的自身侷限性,會使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產生許多障礙,不利於大農經濟的形成,阻礙生產的發展。

大農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在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的生產力下,我國的一個農民可以耕種500畝以上的土地,是小農可以耕作的土地的一、二十倍。美國的'農民,現在可以耕種的土地數量是3《X舊畝左右。因爲生產力的提高,分工就越來越詳細,新的生活用品種類也越來越多,這就必然使各行各業的從業人數從行業內中脫離出來,去從事新的行業,而生產力的發展也爲勞動力的脫離創造了基礎。農業這個古老的生產行業脫離的人數是最多的,而生產力的發展也必然使農民由小農成爲大農,由小農經濟成爲大農經濟,否則,國民經濟要想發展是不可能的。在現代的生產力下,小農經濟是不可能存在的。美國現在的農民只有2%,並且,有消息說,美國到2020年,準備實現兩個2%,即農業2%和工業2%。在大農經濟下,一個農民耕種500畝至30(X)畝土地,能夠集體起來嗎?集體起來有什麼意義呢?或者有人說,可以節約和減少生產工具呀!比如說,在分散耕作時,一個農民就必須有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所有的農業生產機器都得應有盡有。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就可以幾個人合起來共有一臺拖拉機、一臺收割機、一臺插秧機等等,分工合作,就減少了機器的閒置時間,增加了使用率,節約了資源。其實,這是不瞭解農業生產所產生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別強,許多時候不能分工合作。比如收麥,是有時間性的,早了不成熟,晚了就熟過了,麥籽就脫離到地裏,所以,收麥的時間就只有10天左右時間。當然可以你收我犁他播種,但是,一個人ro天只能夠收500畝,ro天過後就沒有麥子可以收了,也就是說,只有500畝土地可以耕種。如果是這樣,三個人,就使生產力降低到l/3。而三個人都有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收割時都收割,ro天就是3個500畝,然後耕地播種,就提高三倍。這就和鋤頭鐮刀一樣,是一個農民必備的工具,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在使用機器進行農業生產時,是不可能集中在一起進行的。試想,在一擡拖拉機一天可以收割50畝小麥,耕地50畝的情況下,100個農民駕駛拖拉機和收割機集中在一塊耕地收割,規模是夠宏偉的,但是,非亂套不可。所以,還是必須分開作業,就是一些人所反對的“單幹”。集體勞動是小農經濟的產物,在大農經濟下是不可能的。況且,集體化不等於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能集體化,就是集體的形式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補充形式。

中國由於過去集體化的結果,使農業人口(或者說農民)與中國的生產力不相適應,農業人口的比例過大。農民現在只有三、五畝土地。這使農民過於貧窮,不但產生了三農問題,也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阻礙。解決的辦法就是減少農民,打造大農經濟。形成大農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途徑有多種。在我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土地國有化,在改革已經確立的進步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在保證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利益的基礎上,形成大農經濟,其餘的農民由國家統籌,利用多種途徑,使多餘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中,有節、有利、有序,保持社會安定,經濟平穩,完成這個過渡,爲中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