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子女)心理、學習教育對策

學問君 人氣:2.31W
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子女)心理、學習教育對策
        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以及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實,工業化城市的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子女上學就業、住房體制改革和高鐵時代的到來,社會就業市場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大批量外來務工者由農村進入城市,成爲城市經濟建設者的主力軍,同時,將有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就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他(她)們的心理、學習教育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一、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問題的思考
        1.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甚至學習環境和學習動力、意志等受到影響,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越來越多。
        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88.2%的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只能透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並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週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繫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繫。
        3.社會經濟的結構性調整,特別是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加劇了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愛教育環境的改變。
        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成爲主流,隨着農村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土地承包政策的新變化,尤其是交通現狀的改變、人們就業意識與思維方式的更新,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特別是黨的就業政策和各地外來務工人員政策的變化,加劇了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數量的增多,也帶來了社會教育,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新問題。
        二、教育對策
        1.要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
        班主任是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思想教育、品質養成教育、個性思維教育與學習積極性教育的主體,更是體貼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進行心理教育與疏導的良師益友,甚至是第二個父母。因此,班主任除加強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的需求瞭解和掌握外,更多的是透過親情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學會體貼父母、體貼同學、體貼爺爺奶奶的養育辛苦、體貼教師教育的辛苦,自覺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去。       2.要與調查研究相結合
        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是一個羣體,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一個班級中這樣的學生會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比例的大小由實際所決定。因此,教師要做好他(她)們的學習教育,必須進行科學調查,透過發放明白紙、問卷、走訪或者談話、作業批改等形式,進行調查研究,將其歸類引導、針對教育或者開闢心理輔導等多種渠道,強化學習、做人教育,納入整體教育之列。
        3.要與學科教育相結合
        學科教育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思想、學習、品質養成、做人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學習教育中,要緊緊依靠學科教學,如語言、數學、體育等,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透過人物、事件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習內在動力,看到自己成才的希望,積極融入學習集體之中,適應新時期就業形勢發展的需要。
        4.要構建更加和諧的家庭生態教育系統
        家庭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系統,儘管它受到家庭主要成員的影響,其環境、結構、經濟來源、教育氣氛有所改變,但主體性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滯留在家中,其家庭和溫暖仍然存在,家庭的基本框架沒有改變。所以作爲家庭的每一位成員,特別是教育工作者、與家庭相鄰的其它家庭成員(包括兒童學習中的其它成員),應給予愛的關懷,要透過網絡、媒體、家訪、書信等宣傳手段,教育家庭的其它成員,要樹立整體思想,要爲社會服務,要維護家庭的整體生態系統性。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集關心、愛護、教育、引導、說服、行爲影響於一體,拋棄個體不規範行爲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的影響,積極創造條件保持家庭生態的相對平衡。教育等行政部門、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學科教師要加強對留守家庭的管理教育,深入走訪留守家庭,及時與家庭成員溝通,將其納入學校教育和本職工作之列,透過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家庭成員教育培養、培訓工作。要建立和健全留守兒童的家庭檔案。優化社會環境的同時,要轉變對留守家庭的看法,透過班級集體主義教育、相互幫助教育、團結互助教育、特困生資助教育等,構建更加和諧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