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了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8W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了論文

學術界一般將“留守兒童”界定爲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爲自我留守型;“單親”留守型;隔代監護型;他人寄養型。[1]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令人堪憂,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認識模糊

道德情感是隨着人們的認識、信念、世界觀的產生和形成而發展豐富起來的。[2]父母外出打工,與子女聚少離多,親子之間互動頻率降低,導致親情缺失。傳統意義上的雙親教養模式改變,各種形式的家庭教養結構出現,使留守兒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產生不良變化,繼而引發心理問題,無形之中造成他們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時,父母長期缺位,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認識方面缺乏正確的認知,道德認識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爲失範

道德意志是在自覺執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和障礙時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3]擁有堅強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觀條件,克服困難,實現目標,反之相反。留守兒童處於心理髮展不成熟的階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撫養,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爲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標誌。[4]大多數留守兒童長期和祖輩們生活在一起,他們認爲對孩子的監護責任就是儘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缺乏對孩子進行道德和精神層面上的教育。這種溺愛的監護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強的留守兒童任意妄爲,道德行爲失範。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

近年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農村發展相對緩慢,城鄉差距拉大。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實質上是三農問題的表現,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從家庭、學校兩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透過親子關係、家庭互動等影響孩子的行爲和價值觀。但是,由於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不完整,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的偏離。同時,他們大多由祖輩們照看,祖輩們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處於缺失狀態。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學校作爲專業化的教育機構,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課堂,學校在留守兒童德育發展過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學校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就在於爲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透過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生產、生活經驗,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使其逐漸社會化。”[5]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學校一直把成績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貫徹落實,這種現象在農村的.教育中更爲突出。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加強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共同作用。

(一)發揮農村中小學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來說,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寄宿條件,爲此,學校要積極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寄宿條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的成長狀況,定期與學生溝通,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學習狀況等,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跟蹤教育。學校在保證基本課程的前提下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和愛。

(二)加強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關注

除了發揮學校、家庭的作用外,社會組織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首先,社會組織要綜合整治農村中小學學校周圍環境,爲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留守兒童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透過社會實踐活動,鍛鍊留守兒童的意志力,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安撫他們孤單的心情,增強留守兒童的社會責任心。

(三)強化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儘量陪伴孩子的成長。迫於壓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定期與他們見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情況。同時,父母也要經常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全面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對於他們的心理變化能夠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教育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