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經典優秀論文之如何精心設計數學實踐活動範文

學問君 人氣:7.65K

研究交流 一個活動的安排與設計,不僅涉及到教師對本班中學生髮展水平的認識,對學生數學教育目標的理解,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掌握;而且還涉及到活動設計的合理性、新穎性。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動手實踐操作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形式。那麼,要解決數學學科性質與學生認知水平的矛盾,在教學準備時,如何設計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促使學生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參加,相互配合,纔能有效地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爲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典優秀論文之如何精心設計數學實踐活動範文

動手操作活動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既有利於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適時地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操作,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展開,問題也纔會自然地被學生髮現。透過學生親自操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他們將會自主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習更輕鬆,更愉悅,更具有吸引力。我認爲,要設計好一個數學教育活動,必須根據以下的步驟進行充分考慮和安排。

一、緊扣教學內容,突出針對性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爲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動手操作能充分調動兒童的各種器官,能幫助學生在自主愉快的氣氛中獲得數學經驗,形成知識結構,有效地降低學習難點,同時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是其它方法所無法替代的。設計動手操作活動,就要緊扣內容,突出針對性。

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時,教師並沒有直接出示這一結論。而是先設定衝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圍成三角形?然後,給出三根小棒,讓學生試着圍一個三角形,透過嘗試,學生髮現有的一組小棒圍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長度有怎樣的關係才能圍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師給出9釐米、6 釐米、5釐米、3釐米的四根小棒,讓學生動手操作,任選3根小棒圍一圍,看一看,選擇哪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透過操作,學生髮現,只有當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時,才能圍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結論。看起來,動手操作井然有序,得出結論快捷準確。是不是所有的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都必須符合“任意兩條邊的和都大於第三邊”呢?學生有困惑,但是操作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已經用完了,操作活動也結束了,我認爲這時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透過自主操作驗證這一結論,學生在多次猜測——驗證中才能真正理解這一結論的準確性。

二、提供思考空間,注重思考性

在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時,要注意爲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如果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模仿,看似熱鬧,實際並沒有起到啓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教材爲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讓學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於形式,讓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產生,讓優化意識在操作中萌發。

在設計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時,我沒有首先安排教師的示範演示,而是透過問題情境再現,直接讓學生拿出同步教學實踐材料,開始進行操作。實踐表明,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有的學生透過數數的.方式,比較出數的大小;有的學生透過左手拿走一個,右手拿走一個,一個對一個地去掉,得出有剩餘的比較多這一結論;還有的學生乾脆透過肉眼觀察,看哪一堆相比較多一點……在這個活動中,比較出結果固然重要,但我的終極目標是找到有效的比較方法。一個對一個進行比較的孩子,離我的目標已經不遠了,在我的啓發下,他們能很快地找出高效的比較方法:一端對齊,一一對應。

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就進行標準的示範操作,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生看似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快掌握了這種方法,可能會節約很多時間,教學效果看起來也比較好;但是對學生來說,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權利,他們對爲什麼用這種方法根本就沒有概念,不能體驗到數學的思考性和優化的數學思想,而且這個方法是老師教的,不是自己透過動手得到的經驗,遺忘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

三、抓住數學本質,體現數學性

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若整堂課都是由教師單一的講解,就會顯得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動手操作,能夠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學、善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因此在設計動手操作活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引導的方向,抓住數學本質,體現數學性。

如在設計《對稱圖形》一課時,同步教學實踐材料中給學生提供了五顏六色的彩紙;數學是美麗的,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體現得尤爲淋漓盡致。學生很容易在忘我的活動中忽略對稱圖形的特徵,光記得展現“美”了。我在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時,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先別急着展現美麗的對稱圖形,而是讓他們去探索怎樣剪出對稱圖形。因爲目標不是展現而是探索,學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顏色、別緻等“美麗”因素,突出了本課教學的真正落腳點,抓住了數學本質。

四、構建生活情境,滲透生活性

學習活動過程需經歷兩次飛躍,實踐到抽象是第一次飛躍,抽象回到實踐是第二次飛躍。爲此我們教師在學生獲得知識後,還需讓學生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既可達到對知識的加深理解,又能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的生活圈子還比較小,認知水平比較低下,所以在設計動手操作實踐活動時,一定要貼近生活,最好是直接在生活中進行。

學了長度單位“米”的認識,設計讓學生去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一類活動;學了圓的知識後,設計讓學生去測量一下圓形花壇的周長、面積一類活動;學了統計知識後,讓學生去家庭中一週各項開支的有關數據進行統計,製成統計表,統計圖等等一類活動。

由此可見,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重視直觀教學,增加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爲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進行課程預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抓住數學的本質,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和現有的操作材料,就如何優化操作活動,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做出適時、適度、適量的,適合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活動真正爲孩子服務,爲教師服務,爲數學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