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參考

學問君 人氣:7.34K

《數學課程標準》的頒佈實施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學教育改革浪潮。數學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科學把握數學教學改革的正確導向,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推動中國數學教育沿着健康、持續發展的方向前行。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參考

一、科學把握課改核心,轉變數學學習方式 轉變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數學課程標準》所體現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實現,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科學地把握,有效地實施。

1.轉變教學觀念實現角色轉換 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確立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的學生觀。建立數學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資訊,建立模式,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爲社會創造價值;數學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探索客觀世界的規律,也爲人們交流資訊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潔的手段的數學觀。倡導數學教學要啓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爲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餘地;提倡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的數學教學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是 “以人爲本”,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的目標指向:適應並促進人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應以學習者的角色去體驗數學學習,從學習者的立場來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進而引發學生 “學會向數學知識提問” 、“學會向數學問題解決提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是現實世界各種數量關係內化上升爲形式化的過程。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了 “數學教育的主要活動是思想實驗。這充分體現了數學教育本身的嚴謹性特點。爲此,數學教師應充當教練的角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以千差萬別的方式練就千差萬別的學生,從而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學應是一種反思與體驗性教學。從這個角度上講,數學教師應當以評價參與者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強化數學教學的評價意識。在有效教學中進行有效評價,在有效評價中進行有效教學,使教學與評價形成互動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理想教學標準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理想教學,從而使理想教學與理想評價形成良性互動。

2.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的學習環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提出建議:一是數學教學應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二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認識到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三是應認識到 ”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華東師範大學鄭金洲教授在 《重構課堂》一文中提出課堂教學要努力實現 ”六大關注“,即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加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這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教學的有效性是在實現效果、效率的基礎上,追求有效益,這種追求是以人的發展爲出發點,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科學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有效性。

1. 注重目標的全面性,提高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爲接受知識的 ”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向於全面性——— 既重視現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既培養高尚完善的人格,又發展其強健的體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爲前提。“它不僅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讓學生在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僅強調讓學生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思維能力“,改變用 ”純數學“去解決問題的方式,注重讓學生從現實世界和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數學,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在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時,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讓所有學生獲得共同的數學教育的同時,有機會接觸、瞭解乃至鑽研自生數學學習的需要,讓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們分析教學目標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能起到指導教學的作用。教學目標的陳述方式是可選擇的,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教學任務,選擇不同的陳述方式。但無論採用哪種目標陳述方式,教學目標都必須是可觀察、可檢驗的。爲了使教學目標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作用,提高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教師應把握以下要求。第一,教學目標儘可能用清晰明確的語言陳述,不僅教師能理解,學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語言陳述目標,以免不同的人對目標產生不同的理解。第二,教學目標要陳述學生透過教學活動後的變化,如行爲變化和情感變化,避免用 ”教師行爲“代替 ”學生行爲“,造成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不確定。 第三,教學目標應儘可能反映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標的陳述而限制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2.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

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有着內在的聯繫。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爲活動狀態的過程。學習發生的深層次根源來自主體的認知需要,然而學習的實際發生則常常需要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就是說從根本上缺乏認知內需,學習無法發生;但是沒有環境的外在刺激,學習內需也難以自發啓動。尤其對於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尚待發展的中小學生來說,其學習動機更需要依靠教師去激發和調動。

教學中教師要着力培養認知內驅力,正面引導自我提高內驅力,合理利用附屬內驅力;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步樹立爲國家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的目的;循循善誘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透過學習成功的體驗不斷提高學習以至人生的境界,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的根本途徑;教師要把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貫穿教學過程之始終。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中,教師應使自己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但不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透過示範%邊想邊說以及演示幫助學生把新資訊與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和指導%給學生線索和反饋,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合作學習者、合作研究者:教師把自己當做學習者,與學生一道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形成概括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自主建構的有效性 學習上的遷移,具體地說是知識學習的具體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性問題。只有概括的知識結構,才能準確地辨別出新舊知識間本質上的差異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識結構,才具有穩定的、清晰的觀念。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必須使學生透過積極的學習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爲只有在形成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知識的學習纔是有意義的。 體現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教學設計,就是在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諧調性,然後主動去改變之;知識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於具體的情景之中,因爲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認知建構還產生於集體的積極商討過程,這一過程能夠使學生加深對自身經驗的理解,發現認知的不諧調,透過形成集體對於知識的共同理解來獲得認知與知識之間的諧調。教材雖然根據知識結構的特點排列,但是,教材是以靜態的序列呈現的,不可能充分滿足知識學習的結構化要求。並且,知識的結構性並不等於學生認知的結構化要求,因爲知識的結構性往往是根據研究結果的歸屬來排列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識排列順序,按部就班地、勻速地進行,必須根據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對教材進行加工,讓學生形成知識的認知結構。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相似性對其進行歸類,也可以對知識之間的關係加以組織和提煉。當學生透過認知結構內化加工,認識到了知識的共同特徵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之後,知識就具有了一定的意義,進而會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知識由此變得組塊化、羣集化,減輕了對記憶的負載要求。數學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是 ”接受——— 建構“式的,它是一個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接受前人已有數學知識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建構活動。由於學生處於身心發展階段,教師的啓發引導是必須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尋找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之間的平衡,把握好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 ”干預度“,是數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關鍵性課題。 指導和幫助學生學會整理知識,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知識學習的結構化。教師指導學生整理知識的原則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體示範;發揮學生集體的互助與促進作用。指導過程包括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教師在課堂上透過具體的教學過程,示範整理知識的方法和過程;第二,指導學生透過小組或夥伴合作進行知識整理;第三,讓學生獨立地進行知識整理;第四,對整理的結果進行交流討論。指導的內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識範圍;知識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徵,比較不同特點,指出變化過程,等等;整理知識的方法,如表格式、綱要式、概念關係圖。 教師還可透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的方式,促進創造性的知識整理。創造性地整理知識,可以使學生產生更爲積極的結構化加工。 4. 營造民主和諧的人際關係,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教師採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而權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對學習都有不利的影響。爲了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教師要創設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學習氣氛,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教師自己要耐心地聆聽他們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係,對於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係,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爲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

(1)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複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可以對學生說: ”有進步,誰能再補充一下?“等等。

(2)上課期間,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援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教師在佈置任務以後,應該在教室裏來回走動,察看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積極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5.教給學生認知技能,掌握思維方法,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性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儘管新的學習對象具有共同因素,學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比較高,但學習者仍無法解決問題,對新的學習內容不能產生遷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即合法則的認知活動方式。數學學習中,學習者的解題技能從以下兩方面影響着問題解決和遷移: 一是解題技能給學習者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正確出發點,是學習者以準確的假想開始,沿着合理的程序對問題進行分析。二是解題技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遷移的問題上,有助於將問題中的隱蔽關係突出出來,成爲活動的對象,防止學生將直覺水平上形成的解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上去,從而幫助學習者建立更概括的內部聯繫。因此每位數學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發展權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認識到只要條件具備,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獲得成功;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着巨大發展潛能和個別差異的人,只要我們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當然,現代各種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注意教師在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教學模式中師生關係的協調、和諧、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