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試析茅盾文學批評的價值文學》論文賞析

學問君 人氣:7.88K

試析茅盾文學批評的價值文學

關於《試析茅盾文學批評的價值文學》論文賞析

在唯政治的緊箍咒卸去以後,中國當代文學在短短的30多年間,經歷了所謂的“先鋒就是自由”的狂歡,也盡情地進行過唯藝術的形式與意義的探險,以下就是由爲您提供的試析茅盾文學批評的價值。

與此同時,文學批評也進行了巨大的自我變革,從原來被捆縛在社會政治戰車上的附屬工具,開始轉變爲儘量去同步參與文學變革進程的滾滾潮流,從而也完成了自身艱難的蛻變和獨立。

在這種尋找自身意義生長點的變革過程中,儘管當代文學批評也在不斷地左衝右突,但其當下結局卻是讓人悲哀的。誠然,政治威權曾經把文學批評變成婢女和傳聲筒,甚至是馴服文學家的棍子。但是,當政治威權不再佔據第一位壓力的時候,當代文學批評和當代文學一樣,在越來越強大的現實功利迷霧面前,迅速地被淹沒在商業化的喧囂之中。

然而,當我們回望中國現代以來的文學批評史時就會發現,在20世紀20年代就從事文學批評的茅盾,在當下文學批評現狀參照中,卻顯示出了他文學批評實踐的特異質素和思想的獨特品格。當下中國現代性和後現代性駁雜的語境,也凸顯出茅盾作爲現代文學批評大家的借鑑價值。茅盾明確的左翼立場、一直以來較高的社會政治地位、踏實客觀的編輯態度、紮實的創作成績、穩健的文學批評作風、鞏固的文學史地位,都成爲考量當下文學批評的最好歷史借鑑。

顯然,和茅盾所在時代不同的是,當代文學批評的政治“幫忙”地位的褪去,並沒有讓它變得更純淨和犀利。相反,長期以來爲主流意識形態“幫忙”的慣性,在政治威權退隱深幕之後,商業的力量迅速地走上前臺,取代了政治威權,成爲當代文學批評尋找現實力量的靠山,文學批評轉而變爲商業大潮的“幫忙”者。也正因於此,文學批評在當代變得比以往更雜糅,也更脆弱,更爲敏感。文學家圈子、批評家圈子、政治圈、商業圈漸漸混沌成一個巨大的精神黑洞,形成一個吸納和規馴所有異質批評力量的“百慕大三角”。批評家的尖銳、文學家的'才情、理論家的深刻、政治家的勢利、商業家的計算,大都遵循着商業“交易”邏輯,充滿着焦點策劃的因子,只有市場和利益是永遠的真理標準。當下文學批評家和歌星影星羣體一樣,不僅追逐着媒體的鎂光燈,而且隨時都有在出版市場“過氣”的危機。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風雲一時的先鋒派的批評。

先鋒派批評可謂是一時之豪傑,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名利雙收的滿足之後,一些新銳的先鋒批評家漸漸滑落、變質爲時尚派的批評家:原來擁有野狼般敏銳和中立國式正直的先鋒批評家,有些甚至變得像馬戲團的玩犬,成爲專門給個別作家量身訂做、貼身保衛的私人批評家。他們和作家們結成對子聯盟,除了引領閱讀的商業賣點和雜誌版面潮流外,便是整天期待着自己的名氣和人氣象雪球般增值。也有一些先鋒批評家最終轉入學院的高牆,帶着牆外積累的商業花香,進一步獲得牆內賣高價酒的資格。現實功利的短視與墮落,也輕而易舉地統一了先前似乎誓不兩立的學院派批評家和先鋒批評家。他們共同揮舞着“趣味享受主義”、“思想精神消費”的大旗,引領着生活匆忙又渴望時尚的讀者,不斷惡化着本來就脆弱煩躁的讀者審美神經。對於現實生活與精神審美二者的關係,甚至出現了誰化誰的“審美生活化”的爭論,學者們爲此爭論得一塌糊塗,而這恰恰證明了當下文學批評與商業消費“密謀”的成功。文化批評在中國當下語境中,喪失了它本該有的現實批判性,被商業消費力量迅速收編。古人講的“利令智昏”,對自以爲神聖的當下文學批評家族,一樣適用而富有深刻的透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