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1W

衆所周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的課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還要以學生的良好的品德形成與社會發展爲基礎來開展各項具有適時性的綜合活動,將知識與活動結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爲了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實施創新教學,以創新理念、創新方式爲指導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其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樂於接受品德與社會教學。下面,我將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爲基礎來談一談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

1.教師重新自我定位

在傳統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活動開展中,受應試教育和“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理念的影響,教師常常將自己的教作爲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堂中常常將基礎知識傳授作爲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忽視了學生課堂參與的主體性,忽略了新課改中所倡導的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兩個目標,只是將教學作爲“教教材”的活動。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師用教材,不僅是在用教材中已有的基礎知識,更是用教材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尤其是在創新教學中,學生更需要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自身的主動參與來激發創新意識。所以,教師在組織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需要由傳統的教學管理者變爲教學組織則、引導者和參與者,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爲學生營造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以開放的心態來主動接受知識,以此以自由思維來引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2.創新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相對獨立的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的極具綜合性的活動型課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除了需要依靠傳統教材中已有的基礎知識之外,還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具有一定教學價值的內容作爲教學主題來進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立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來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此可以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學生以愉悅、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極具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在《這點困難算什麼》這一內容教學中,我會在教學之前讓學生思考、整理自己在生活或者學習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困難,並將此作爲教學材料,然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資料收集交流會”,讓學生在所蒐集資料的基礎上隨心所欲地暢談自己的奇思妙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面對困難我能做什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談一談如何迎合應對困難。此項活動是學生以自身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的,而且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他們對這種教學活動很感興趣,有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參與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來爲樂觀面對困難做出貢獻,如此學生可以將所學到的知識踐行在實踐中,在實踐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創新積極性

創新教學活動是以學生思維空間的開拓,思維活動氛圍的創設爲基礎來進行開展的。課程教學不僅是學生接受基礎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進行思維創新、培養創新力的主渠道。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開展中,教師首先需要根據該課程的基本特點和教學內容,在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等原則的指導下來創新教學手段,透過創設和諧、自由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積極交流、互動,展開想象的翅膀。美籍華裔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經說過:“要開拓創新路子,最關鍵的是你會不會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創新的第一步。”由此可以看出問題是引導學生創新的第一步。因此,我在組織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時候,常常會爲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以問題來點燃創新的火花。比如,在《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內容教學中,我會利用多媒體來爲學生播放自然災害畫面,如汶川地震等,讓學生在真實的畫面中思考“自然災害有哪些”,“我們在應對自然災害的時候要怎麼做”,“我們應該如何預測自然災害”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思考中發散思維,感受到科技對自然災害應對的影響,從而樹立起科技重要意識,從而點燃學生熱愛科學、立志創新的熱情。

總之,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立足學生興趣,以課程特點爲出發點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此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來主動探索,以此將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