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市場態背景下當代蘇繡包裝藝術理論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8W

蘇繡始於人們對身體的裝飾,先後歷經了從畫身到紋身,再到畫服,直至繡服的發展過程。本文主要以當代蘇繡在“市場態”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爲研究對象,透過梳理蘇繡藝術發展的主要階段、分析其藝術特色,揭示當代蘇繡藝術在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變遷過程中的生存和應用空間。

市場態背景下當代蘇繡包裝藝術理論研究論文

1 蘇繡藝術的肇始和流變

“蘇繡”一詞並非自古有之,它脫胎於吳地的普通刺繡技藝,透過吳文化的浸潤、繪畫藝術的影響以及各種刺繡技藝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最終在明清時期得以形成。“蘇繡”從最初僅指蘇州本地出產的刺繡產品,發展到“以蘇州爲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再到“以蘇州爲中心的吳地手工絲織品”,它的範圍逐漸擴大的同時,其內涵也不斷完善。蘇繡由最初的紋身發展到畫服,再演化爲繡服,形制由簡至繁,日臻完善。而其藝術樣式也由最初裝飾服裝的“圖案繡”演化爲與純欣賞之用的“畫繡”共存的狀態,最終蘇繡形成了“精、細、雅、潔”的藝術格調。

蘇繡藝術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貫穿於宮廷貴族、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等各個階層,展現出了不同的趣味與藝術語言。作爲閨閣繡,它是閨媛們寄託情感、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內容,在藝術風格上追求“畫繡”之風,強調繡品的藝術性和欣賞性;作爲民間實用繡,它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注重的是實用功能基礎上的裝飾性;作爲宮貨繡,它從皇帝的朝服到後宮的炕墊,無不體現出精美華貴,同時也反映了統治階級奢靡的生活。

2 蘇繡藝術的當代嬗變

蘇繡藝術深受吳文化的薰陶,最終孕育出“精、細、雅、潔”的風格特徵,其藝術美感又突出反映在了針法、繡工和題材等。蘇繡藝術進入當代以來,正經歷着從“原生態”到“市場態”的蛻變,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蘇繡藝術必須看清自己的角色,準確理解“當代性”的內涵,堅守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文化特質,並在創新中把握正確方向、尺度和途徑。

蘇繡必須透過題材、針法、材料、藝術形式等各方面的.綜合創新來尋求與現代藝術、科技的結合點,以適應當代多元化社會的審美需求。進入當代,蘇繡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實現了從日用品到藝術品的華麗轉身,而今天它再次選擇迴歸於服裝等生活用品領域。透過形式與思想內涵、形式與技藝、形式與實用性的分離與移植等途徑,蘇繡藝術在日用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詮釋了實用與裝飾性的高度融合。

3 準確定位是當代蘇繡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

20世紀,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型中,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和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包括蘇繡在內的各類傳統工藝美術的生產、銷售、技藝傳承等方面都遭遇了重大阻力。從蘇繡藝術具有的藝術性與實用性來看,一方面,蘇繡作爲傳統文化的一種物態形式,能滿足社會大衆的審美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作爲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門實用藝術,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仔細研究蘇繡的發展現狀就能發現,它的藝術審美功能得到了較好地保留和發展,而實用的本位功能大大萎縮。儘管近幾年蘇繡藝術品的發展如火如荼,但它畢竟只是滿足了少數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與民衆關係的脫節。說到底,全社會對於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的關注,其目的也是爲了服務生活,應在定位中立足普通大衆,實現蘇繡藝術的健康發展。

4 契合時代需求的蘇繡藝術在當代應用中的表現

當下蘇繡藝術在多個領域中“多管齊下”,顯露出了巨大市場空間。綜合來看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在現代工業化環境中,人們逐漸厭倦機械化和標準化,轉而追求個性化、手工化,在審美上出現了迴歸傳統、自然的傾向。這種心理需求的轉變正好與蘇繡藝術的諸多特點相契合,於是,蘇繡成爲了人們精神慰藉的產品和文化符號。其二,傳統工藝美術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基因的價值爲人們所發現,它們成爲了當代藝術設計靈感和題材的源泉。而蘇繡藝術作爲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自然更被頻繁的挖掘和運用。其三,這也是蘇繡藝術出於當代自身定位的發展需要。

5 堅持多元化的傳承形式是當代蘇繡藝術生機與活力的保證

蘇繡藝術在走過兩千多年之後仍能保持着蓬勃生機,除了與它在藝術領域的不斷開拓創新分不開以外,還得益於人才的薪火相傳。無論是家庭式傳承中“母教女、嫂教姑”的模式,還是“名師出高徒”的師徒傳承,或是集中教育傳承中的學院派教育和專業培訓,都爲蘇繡藝術發展的核心資源——人才的培養髮揮了重要作用,相信這套體系將在蘇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之路上繼續發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