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之我見論文

學問君 人氣:7.03K

在中學英語教學法中,初中和高中之間的銜接問題一直是一難題。近年來,有些教師認爲,應讓學生早點接觸高考題才能引起他們對英語的重視,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常用高考題做例子,隨意加深教學難度;對於強調應試,高考不考口語,所以平時上課就不進行或很少進行口語訓練,側重要求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由於聽力測試的增加,對知識的重視往往又偏離。強調應試的另一種表現是,教師讓學生根據高考題型進行鍼對性訓練,那麼一旦高考題型發生變化,理所當然會導致學生措手不及。事實上,中學英語教學是聽說讀寫的綜合,如果偏廢任何一項能力,都將會影響整體能力的形成。本人在初中教學十多年後又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因此想就此話題從教與學兩方面談談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語的銜接問題。

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之我見論文

首先,從教師教的方面,本人以爲教師上課前應認真備好課,而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備好課。

第一,備素質。教師首先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綜合素質。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素質,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把握知識與情感的結合點,把握知識與實踐的切入點。厚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綜合素質是教師備好課的兩大支柱和根本,也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教師才能熟練地掌握教材,靈活地運用教法,恰當地指導學法,嫺熟地駕馭課堂。

第二,備教材和教法。教師應深入吃透教材,熟練掌握重難點與考點,爲學生掃清學習道路上的障礙。而教法又十分重要,切實可行的教法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現行高中英語教材教學內容貼近現代生活,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而且選材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他們生理和心理髮展的需要。教材是圍繞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展開的。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經常變換使用聽說法、歸納法、演繹法、視聽法、直接法等,根據不同題材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圍繞“抓基礎,促能力”這一主題,並根據初中和高中的不同要求,研究如何銜接的問題。教師努力培養學生的基本英語素養,着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備學生。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方法、學習風格和學習態度。由於這些方面大多與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因素有關,因此,教師必須研究分析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高中一年級學生,由於剛剛由初中步入高中,其身心發展迅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學能力不斷提高,所以,作爲一名高中教師,如何去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化,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筆者所任教的高一(5)班學生基礎較好,應試能力較強,但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上課時由於擔心發音不準或怕出錯被同學笑話,因而舉手發言不積極,本人就花大量時間鼓勵他們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目前情況較以前有很大的好轉,口頭表達能力不斷增強。而一(6)班學生基礎較差,但透過近一兩個月的觀察,他們上課發言的慾望增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與鼓勵。因此,我着力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使他們透過近一年的學習,英語成績普遍有大幅提高。目前,他們非常喜歡上英語課,而且課堂上與老師配合相當默契。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地組織每項教學活動,保證每個學生能夠並樂於參與,而這種活動要以任務爲依託,注意任務角色化,注意在活動中引導輸出,注意活動的有效程序,以發展學生思維,突出自主學習。

既然備好了課,那麼又如何搞好課堂教學呢?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把握教學起點和課堂容量。教學起點應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的,不能盲目撥高;課堂容量也應適度,容量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俄國心理學家Vygotsky(1962)提出的“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語言學家StephenKrashen(1981,1982)提出的“Comprehensibleinput(i+1)”,都肯定了輸入語言資訊要有合理性、針對性。調查表明,34%的學生認爲,初中與高中的最大區別是課堂上高中要求記大量筆記,教學內容多,詞彙量大;50%的學生認爲,高中英語課難度大,聽課吃力。可見,教學起點過高和課堂容量過多是造成學生不適應的主要因素。 第二,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初中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主動性較強,課堂氣氛活躍,而高中學生課堂主動發言的學生不多,課堂氣氛沉悶。

經調查發現:90%的高中生在英語課堂上,老師叫到了才發言。這其中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但教師因素更爲重要。初中教學,老師可透過實物、遊戲和競賽等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目前有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爲中心,學生常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似充實,但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並不多,因此課堂教學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活動爲主,加強情景創設,多聯繫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和課堂。

第三,注意師生關係。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是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課堂行爲,不用批評的目光注視學生,不用責備的語氣批評回答問題出錯的學生,保持穩定情緒,善於尊重人格,保持和藹的態度。名義測試表明,“友善的態度”,“尊重課堂內每個學生”,“耐心與關心”是學生心目中最喜歡的。高中學生隨着年齡的增大,自尊心不斷增強,鼓勵性和建設性話語容易爲學生接受,而批評、挖苦或諷刺的話語只會傷害其自尊心,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牴觸情緒。

其次,從學生學的方面。傳統的學法指導不可少,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策略和心理研究。

大部分初中教師和學生仍把教學目標定位於中考或開學考試,使得教學陷入題海之中,結果學生自主性較差,所學知識死板,自學能力較弱;進入高中後,有的學生仍沿用初中的學習方式,教師說什麼幹什麼,往往放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其是基礎差的學生,成績顯然就會急劇下降。我認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法指導是顯而易見的,包括:

第一,課前預習。預習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問題。學生可以按拼法規則和音標學習生詞;可以預讀新課內容,瞭解大意,然後回答有關問題;可以預習對話,練習口語;也可以在重難點處作上標記;也可以聽錄音磁帶,模仿跟讀。

第二,聽課。聽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專心的.學生能在課堂上掌握教師講授的大部分內容,聽課要求學生做到緊跟“複習,引入新課題,講解,練習和鞏固”5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做到集中精力,做好筆記,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回答問題,相互對話,扮演角色,複述課文等。

第三,作業。課後作業包括口頭和筆頭兩種,要認真完成。語言學習,朗讀、記憶、背誦和做課後作業是不可忽視的。

第四,複習總結。爲進一步理解課堂所學知識,課後應整理筆記,複習重難點,熟讀或背誦重要詞句。透過歸納、分析、比較,使知識具有條理化。

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注意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也是至關重要的。調查發現,有15%的學生學習英語是教師所迫,是因爲英語有用;有25%的學習對英語很感興趣;有30%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一般。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唱英語歌曲,朗誦英語詩歌,講英語故事等。爲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主動性,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爲。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興趣、動機、意志等情感因素。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反思和評價,總結成功的經驗,尋找學習規律,注意觀察、分析、歸納,並學會用工具書,善於藉助手勢、表情、語調等手段提高交際效果。我曾將測試卷做完後,立即將一張錯題統計表的答案發給學生,鼓勵他們自我分析,彙總後交給我,我在旁邊指導,讓學生着重分析其錯誤的原因、性質,是知識方面的錯誤,判斷理解方面的錯誤,粗心大意方面的錯誤,還是記憶方面的錯誤。最後採用個別指導法,精選精講。這樣既減輕了教師負擔,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同時,要使學生真正獲得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還應深入調查,瞭解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情況,並將其運用於平時的教學之中。

總而言之,教師只要深入鑽研大綱,理解、吃透教材,深入調查,瞭解學生,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問題就一定能得以解決,而高中英語教學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