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診改對高職有效教學促進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4W

摘要】高職診改旨在透過對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進行診斷找出不足,透過改進完善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學是貫穿高職院校業務工作的主線,以教學的效果、效用和效率評價有效教學,以有效教學衡量診改工作。分析診改與有效學關聯關係,藉助資訊平臺優勢縮短診改週期,助力有效教學,提高診改效率。

診改對高職有效教學促進分析論文

關鍵詞】資訊平臺;診改;高職;有效教學

引言

高職院校透過診斷並以問題爲導向,有效地針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痛點進行改進,診斷問題與不足的準確性、及時性、重要性直接影響到診改工作的效率。教學作爲高職院校工作的核心,而有教教學是指教學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可作爲衡量診改工作的一個尺度。資訊技術作爲現在改進工作方式及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一個重要手段,資訊平臺將在診改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

診改涵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個層面,並根據明確、可測、可達、相關和時限原則要求,制訂各層面明確的質量目標和標準,促進本校的常態化教學工作診改。當前,不少學校的診改工作主要圍繞國家級或省級診斷與改進工作指標體系進行,設立診斷項目、診斷要求和觀測點等一、二、三級指標[1]。診改資訊平臺實現診改過程實時性記錄、數據實時性展示、成效實時性對比、預警實時性提示、問題實時性呈現,透過資訊系統功能模組響應診改工作最底層指標,按如下原則設計的系統,爲促進診斷與改進工作常態化、持續化提供了良好支撐。

1.1系統性

診改資訊平臺記錄、分析、反饋的資訊應具有系統性,能夠將診斷項目、診斷要求透過資訊平臺以不同的軟件架構實現,資訊平臺的各功能模組、數據結構間應該具有一定邏輯關聯度,資訊平臺的功能項從不同的維度反映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成效,透過WEB、H5等方式將經過資訊平臺分析、加工、處理過的資訊進行展示,以驗證和呈現診改的觀測點。

1.2標準性

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能夠充分發揮資訊技術快速性的優勢,有效地縮短診改週期。由於診改涉及到辦學主體的多個層面,既涉及到定位層面的問題也涉及到定量層面的問題。如今,既解決複雜問題又提供決策支援的資訊系統大多透過大數據系統實現。數據元的標準性是大數據系統的基石,不規範、不惟一的源數據無法爲資訊系統提供準確的數據積累,從而無法爲大數據分析提供支撐。診改資訊平臺需要規範定義數據元的類型、長度、代碼集等,同時避免資訊系統用戶隨意產生不規範的數據。嚴格規範學校數據源UC【U(Use)和C(Create)】矩陣,即明確數據誰產生、誰使用,並透過完備性檢驗、一致性檢驗和無冗餘性的檢驗。

1.3關聯性

診改工作涉及多個學校層面,單一的應用系統無法提供全面的支撐。在開發診改資訊平臺時,學校無法將一些歷史應用的資訊系統完全廢棄,特別是一些使用頻繁或源頭數據產生較多的資訊系統。因此,在開發診改資訊平臺時,需充分考慮歷史數據、新數據、多主體數據、跨業務數據等相互之間的關聯度,並透過資訊技術建立數據間的關聯性,增強數據交換、共享,從而能夠將涉及多層面、多方面、多業務的多個資訊系統構成一個診改的閉環資訊系統。

1.4真實性

資訊系統將輸入的數據透過科學地加工處理,其輸出的結果必定是真實的、準確的、快速的,這也是建立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優勢。然而,部分高職院校按照狀態數據填報資訊系統進行數據填報時,爲了將某些數據指標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人爲地修正了一些過程或結果性數據,導致數據失真,掩蓋了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診改過程中發現辦學過程的問題和不足應該是主動性、持續性的行爲,因此應該避免人爲對過程性數據、結果性數據的`失真性修正,保證數據從輸入→加工處理→輸出完整鏈條,從而保證結果性數據的真實性,爲決策提供更加科學、可靠的依據。

2、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和高職有效教學關聯分析

根據國家及部委發佈的診改工作檔案精神,診改是以建立目標體系、完善標準體系和制度體系、提高利益相關方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滿意度爲目標[2],高職院校作爲一種辦學主體,教學是其核心,診改是促進教學、促進人才培養。有效教學是旨在透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並以有效果、有效用和有效率三個維度對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衡量和評價,有效教學成爲檢驗診改工作重要依據。

2.1學校診改關聯着有效教學的環境供給

學校層面診改是診改工作的旗艦,學校承擔着發展與建設的頂層設計,統領着學校教學與管理的協調運轉,推進着學校育人與服務的提升上檔。在診改工作中學校不僅需要編制診改工作的目標鏈、標準鏈,還需要完善組織機構體系、制度保障體系,是推進診改工作的火車頭。衆多高職院校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很好地完成了規模發展,學校的基礎硬件設施得到很好地夯實。現階段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和黃金時期,“重硬不重軟”的建設觀念也得到革新。透過學校診改,進一步優化學校軟硬件環境,加大資訊環境、互聯網+環境下的軟硬件建設和投入,從而優化有效教學的環境。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學校診改,透過數據記錄、積累和分析,可以用數據直接對比出學校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效率,反饋有效教學的效率。

2.2專業診改關聯着有效教學的目標定位

隨着國家對行業供給側的重視,高職院校作爲高等院校供給側的一部分,需向經濟、社會或各行各業提供相關的教育產品與服務。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專業診改,及時收集行業對專業人才崗位能力、素質、人才數量的需求,快速並準確地診斷專業目標定位的準確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性、教學團隊的合理性、教學條件的支撐度、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等[3],加快並提升專業與行業的適應性和適應度,培養的學生知識與職業能力更加符合行業及企業崗位需求,反映有效教學的效用,提高高職院校供給側水平。

2.3課程診改關聯着有效教學的內容設定

課程作爲人才培養的載體,師生透過課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學生透過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對實踐任務的鍛鍊達到提升自身適應專業崗位能力,教師透過對教學內容的教授、對實踐任務的指導進一步豐富教學經驗。以專業診改爲前提,依據畢業能力要求指標構建課程體系,確定課程總體目標;依據課程總體目標確定學生達標標準,選擇教學內容;依據人才培養規律及教學內容,序化教學內容;依據課程教學反饋,分析課程目標實現度。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課程診改,可以快速地反饋出學生出勤率、擡頭率、學生成績合格率、師生滿意率等教學指標,反應有效教學的效用。

2.4教師診改關聯着有效教學的能力支撐

師資是推進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圍繞有效教學建立教師發展標準,以促進課堂有效果,學生培養有效用,教學建設有效率爲量化依據,設立師德修養、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社會服務等多維度監測與考覈體系,透過對教師素養、能力的提升爲促進有效教學提供能力支撐。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教師診改,透過資訊系統對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業務能力資訊進行數據畫像,可高效地反應教師診改的方向、成效。

2.5學生診改關聯着有效教學的質量反饋

學校診改最終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生是反應高職院校診改工作質量最重要的觀測點,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學生診改,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進行個別或羣體數據畫像,並對比學生學業發展、職業發展和社會能力發展目標,能夠讓學校、教師和學生多層面直觀地分析學生素質與能力培養情況,從而反饋教學的效果、效用和效率。

3、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促進高職有效教學有效途徑

資訊技術的應用已經革新人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促進教育教學與資訊技術的深度融合,也是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中一個重要方面。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不僅僅只是應用診改資訊系統,而是透過資訊技術實現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拓寬高職有效教學途徑。

3.1創建學校智慧學習環境,促進有效教學改革的實施

學校診改主要完善教科研及管理保障體系,學習環境的優化情況可以作爲評價學校診改工作是否突出以“學生爲中心”的思想。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要求學校優化基礎網絡環境、數據計算環境、資訊存儲環境、數據共享環境,加強雲計算、物聯網、移動應用、大數據分析平臺等建設,適應互聯網+時代給教學工具、教學載體、教學內容帶來的變化。建設智慧教室、拓寬移動學習、建立學情分析系統,建成支援任意時間(Anytime)、任意地點(Anywhere)、任意方式(Anyway)智慧學習環境[4],必然促進有效教學改革實施。

3.2優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有效教學目標的修正

發揮基於資訊平臺的專業診斷,快速、廣泛地收集行業需求及變化,動態分析專業目標、專業整體建設規劃、教學團隊建設規劃、課程建設規劃、實踐教學條件建設規劃,並透過一定關鍵指標進行預警,及時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對專業教學目標進行動態、持續性修正,達到促進教學有效果、有效用和有效率。

3.3重構課程知識技能結構,促進有效教學內容的完善

依據新形勢下學習特徵、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效果的需求,教學內容形式應能夠傳播快速、接收簡單、理解容易、存儲便捷,結合高職教學的特點,對課程知識按崗位需求進行系統化重構。應用基於資訊平臺的課程診改,及時收集教學過程中學習進程、學習時長、學習興趣度、學習滿意度、學習討論、階段成績等學情資訊,分析診斷教學內容設定的偏離度,及時調整,促進有效教學內容的完善。

3.4提高教師引導能力水平,促進有效教學方法的推廣

資訊時代給教育創造了一個開放性、個性化、精準性、跨時空的新型環境。豐富多樣化資訊和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行爲產生了影響,並隨着資訊技術的深入,自主學習將成爲高職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5]。因此,教師的引導能力比講授能力顯得更加重要,教師不僅僅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科學研究,還需對新時期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行爲進行研究,從要求學生學什麼到引導學生如何學、怎麼學,透過面授、電腦交流、移動終端交流等多方式搭建引導學生的橋樑,透過教學團隊、網絡社團在更多、更廣地範圍進行有效教學方法的交流和推廣。

3.5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促進有效教學質量的提升

資訊時代透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及VR(虛擬現實)等多種載體快速地傳遞資訊與知識,豐富的傳遞方式給學習者帶來了更具衝擊力的展示方式,使學習者對資訊和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加快了學習者對新知識的掌握速度和程度。採用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透過學習環境的多樣性、學習工具的多樣性、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教學評價的多樣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適應時代的學習能力,養成主動學習、促進終身學習,實現有效教學質量的提升。

4、結語

診改工作和有效教學可稱爲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系統性工程,兩者都涉及到學校各層面,兩者相互關聯並相互檢驗,融入資訊技術,對兩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基礎資訊環境、數據標準、資訊素養、資訊系統功能、保障體系、資金支援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數據沒規範、無積累、難共享,使得基於資訊平臺的診改工作容易出現瓶頸,對有效教學的促進不持續。需要人們對診改工作體系、有效教學本質、資訊技術融合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鄭瑾坤,王殿安.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指標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視界2018(04)30-32.

[2]林珗茹.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必要性、難點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8(04)49-54.

[3]萬德年.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的建構和實施[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1-4.

[4]王佩楷,操驚雷.“互聯網+”環境下影響高職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05)113-115.

[5]史金虎.基於大數據的課堂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執行機制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8(0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