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9.12K

一.本調查研究的意義

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分析論文

日本文學是高校日語專業本科高年級的主幹課程。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對以日本文學作品選讀、日本文學史爲主要課型的日本文學課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即“透過文學課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水平,還要開拓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良好的素質和氣質。另外,還應使學生初步掌握文藝批評的方法,爲將來從事日本文學研究、教學或撰寫文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打下基礎。這充分說明了該課程在新世紀高素質日語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文學課的教學既不能像精讀課、泛讀課那樣一味教授單詞、句子、語法,也不能僅僅讓學生了解一些日本作家、作品方面的文學常識,更主要的是透過文學教育來使學生了解日本文學史的發展歷程,掌握日本文學作品的解讀方法及不同流派的主要特徵,提高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日語水平、非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修養。

目前,浙江省開設日語本科專業的高校有18所,日本文學課作爲教學大綱規定的必修課,應該在這些高校以不同方式被講授。因此,選擇日語本科專業較多的浙江省進行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因爲這不僅能夠推動我省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對全國的日本文學教學和研究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的調查結果

本次的調查對象是浙江省內開設日本文學相關課程的全部18所本科院校,其中既有重點大學,也有普通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筆者向各大學的日本文學課教師共發出問卷18份,收回有效答卷15份,回收率達到83%,因此可以說本次的調查結果真實、有效。

筆者在《日本文學史》的調查問卷中設計了12個問題,囿於篇幅,不能用圖表的方式一一列出結果,只能用文宇描述一下主要內容:1、15所大學中有4所沒有開設本課程,可見本課程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另外11所大學一般在三四年級安排一學期(有兩所大學安排兩學期),每週2課時。2、採用的教材主要有崔香蘭的《新編日本文學史》(4校)、李先瑞的《日本文學簡史》(1校)、高文漢的《日本古典文學史》(1校)、自編教材(3校)、日本出版的教材(2校)。3、講授內容爲從古至今(7校)、僅近現代((1校)、僅古代(3校);認爲教材內容適中、能在規定時間內講完全部內容的大學僅有3所,可見本課程知識點多且複雜。4,11所大學中有8所大學的任課教師是中國人,他們基本上都使用中日文兩種語言來講解,另外3所大學的教師是用日語授課的日本人。5,11所大學的教師基本上都使用PPT等教學手段,但是8所大學的教師不讓學生分組討論和發言,還是以教師講授爲主。6、從學生們的反饋來看,絕大多數學生認爲本課程難懂且不感興趣,但也有少部分學生認爲應該學習本課程。7、關於《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的開設順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文學史》先開(3校)、《作品選讀》先開(3校)、同時開設(3校)、只開設《文學史》(2校)。從以上結果來看,本課程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能夠講授整部文學史的教師人數不多,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筆者在《日本文學作品選讀》的調查問卷中也設計了12個問題,囿於篇幅,不能用圖表的方式一一列出結果,只能用文宇描述一下主要內容:1、15所大學中有3所沒有開設本課程,另外12所大學一般在三四年級安排一學期(有3所大學安排兩學期,還有1所大學在第7學期每週安排6課時),每週2課時。2、採用的教材主要有王志鬆的《日本近現代文學選讀》(2校)、譚華的《日本文學作品選讀》(1校)、王吉祥的《日本文學作品選讀》(1校)、筆者編著的《日本近現代文學作品鑑賞》(1校)、自編教材(7校)。3、講授內容爲從古至今(1校)、僅近現代(10校)、僅古代(1校)。4、12所大學中有8所大學的任課教師是中國人,他們基本上都使用中日文兩種語言來講授,另外4所大學的教師是用日語授課的日本人。5,12所大學的教師基本上都使用PPT等教學手段,但是有5所大學的教師不讓學生分組討論和發言,還是以教師講授爲主。6、從學生們的反饋來看,很多學生認爲本課程較難且不感興趣,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本課程感興趣。7、4所大學只選用小說這一種體裁,8所大學還涉及到小說以外的體裁。從以上結果來看,本課程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教學內容偏重於近現代的小說,教學方法比較落後,教學效果不好。

三.結果分析與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對兩門課的調查結果來看,日本文學課具有歷史跨度大、文化背景知識多、作家風格多樣等難點,再加上教師和學生的個人因素及教材、教法的影響,因此本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着4個難以妥善解決的問題:

一是師資薄弱,能夠講授從古至今整部文學史和作品選讀的教師相當少,大多偏重於較容易講授的近現代部分。而本課程牽涉到的文化背景知識多,教師由於教學能力和課時所限,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大量地、生動地、多渠道、全面地向學生傳輸資訊,只能簡略介紹一下作家、作品等的概況,致使學生往往感到文學課程空洞和難懂。

二是學生對本課程不感興趣,而且有錯誤認識。一些學生往往片面追求日語的聽說能力、交際能力和考級分數,對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分數和能力的本課程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由於入學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文學欣賞能力。因此學生們在閱讀日本文學作品時,由於生詞量大、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困難多,在閱讀過程中達不到深層理解,以至於學生們學完該課程後,除了能記住一些作家姓名和作品梗概外,對作品的整體印象仍然模糊,對作家和文學現象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由於學習興趣不高,學生們課下自主學習動機不足,不事先進行有效的預習,僅依靠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因此難以養成和提高作品鑑賞的能力。

三是教材編選不當。近幾年這方面的教材出版數量較多,但由於教學理念和文學觀的不同,在教材的側重點上有很大的不同。文學史類教材大都側重文學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等的介紹,對涉及到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則介紹較爲簡略。作品選讀類教材的側重點更是千差萬別,有些教材主要側重了作品的選讀,面對作家流派、作品鑑賞等方面的介紹較少;有的教材側重對近現代作品的選用,而忽視對古代和當代作家作品的介紹等等。這也爲教師的教學增添了困難,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是教法單一。無論是中方教師還是日方教師,無論是文學史還是作品選讀,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以一言堂式教學法還是佔據主流。雖然大多數教師使用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但是多媒體的教學優勢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而學生依然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學生對日本文學課程就會逐漸失去興趣。

四.提高教學效果的對策

以上的這4個問題不但出現在浙江省高校日語專業的日本文學教學中,而且在其他省份高校的日本文學課教學中也普遍存在。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爲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從教師、學生、教材、教法角度入手,多管齊下,有的放矢地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和對策。

一是加強師資,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日本文學課師資力量不足,而且教師知識儲備和授課能力有限,或只能講授古代部分,或只能講授近現代部分,或只能講授文學史的固定知識。爲了改變這種師資薄弱的局面,必須做到課課互動、師師互動、校校互動,即不僅要注重日本文學課與《日本概況》、《日本文化》等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繫和互補性,還要和本校及外校的日本文學課教師多交流教學經驗,多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和教學研修班,以彌補自己的知識盲點和教學法上的不足之處。另外,《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這兩門課程應該同時開設或者先開《日本文學史》,以便學生對日本文學有個整體瞭解,也便於教師統籌安排這兩門課之間的知識點銜接問題。

二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日本文學課是日本文化與語言知識完美統一的綜合型課程,而且時間緊、任務重,特別是對於零起點的日語專業學生來說,在短短的3-4年內能夠讀懂文學作品,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此,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日本文學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所發揮的潛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擺脫依賴心理,同時還要在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即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動漫和日劇素材、以及能夠課下師生互動的網絡教學平臺。例如,在學習芥川龍之介的相關內容時,透過讓學生欣賞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攝的電影《羅生門》(實際改編自芥川的小說《叢林中》)來探討小說和電影在故事情節處理上的異同。網絡教學平臺板塊多樣,一般有任務、通知、學習模組、課堂討論、作業板塊等,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這一平臺比如教師可以將課程相關的文宇、聲視頻檔案等上傳到相關板塊,學生課下做好預習、複習和補充知識的學習以及討論等,這樣既補充了因有限的課堂時間難以講解到的內容,又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是編選全面而合理的教材。目前國內的日本文學類教材除了重點失衡外,還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內容陳舊,語言僵化,資料不豐富,盲目照搬日本出版的教材,沒有完整的體系。爲了解決以上弊端,我們在編著《日本文學史》教材時,應該多插入相關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並且使語言難度與學生的語言能力保持一致;在編著《日本文學作品選讀》教材時,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點:思想性與藝術性並重、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並重、鑑賞與研究並重、古代與近現代並重、知識性與趣味性並重、小說與其他題材並重。

四是完善教學法和掌握相關文學理論。可以將學生3-5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指定一個時期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製作成PPT文檔或讀書報告,並分別由小組成員在課堂上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講解;之後由其他學生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者自己的觀點;最後由教師對學生們討論的代表性問題加以歸納總結。這樣,授課教師不僅可以瞭解到學生對日本文學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使學生掌握文學史的研究方法和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鑑賞能力。另外,大綱也提到“要把日本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置於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去講授……同時要理解各種文藝理論和研究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掌握與本課程密切相關的比較文學理論、西方文藝理論,而“把西方文論引入日本文學選讀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從各個角度分析作品,就可以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交流對話,彼此充分聽取各自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加強對作品的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體驗理論思維的樂趣”。

筆者透過對浙江省15所開設日語本科專業的大學的任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日本文學課教學中存在4個難以妥善解決的問題,這直接關係到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爲此,筆者提出了4個針對性的對策:加強師資,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編選全面而合理的教材,完善教學法和掌握相關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