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語言活動課程建設探索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5.97K

顧之川教授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述要》一文中指出,新大綱指導思想是“強調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爲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必、實踐性。弱化對學生帶有強制性的訓練,強調學生在主動實踐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專題性、探究性學習”。語文活動課程、符合這些要求。

語言活動課程建設探索教育論文

一、語文活動課程原則探索

1.學生主體性原則

學生的發展實質上是一個文化知識吸收、消化、輸出、運用、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人類的科學文化知識並非是爲了學習,最終是爲了運用,爲了創造。運用、創造是個體的事情。所以,活動課程強調研究“什麼樣活動最能促進人的發展”。人只有透過活動,才能對外部的客觀世界發生作用,並在這一過程中改造、發展、完善人自身。我想語文活動課程就應該致力於研究:什麼樣的語文活動是學生自己的活動,是主體的操作性的活動,什麼樣的/:請記住我站域名/活動是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2.時間空間的開放性原則

過去,一些學校大多將活動課程,移到課內,納入課表,把學生的自願變爲強制,把主動變爲被動,從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活動課程管理難於超越學科課程管理模式,封閉有餘,開放不足。

有學者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等同。語文活動課程最能體現這一觀點。學校、家庭、社區、大自然等,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這必然導致學習語文不以45分鐘課堂爲限制了。

語文活動課程時間的安排應據其具體內容安排時間,有的內容一節課,有的內容一星期,有的內容可能要一個月甚至更長。如1999年放寒假時,我佈置學生收集優秀春聯,開學後我們進行整理、交流、評比,教師進行對聯知識講解,指導學生進行對聯創作。

空間上也是如此,有的要到工廠參觀訪問,有的要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有的要到大自然中觀察發現,所以空間也是開放的之,活動課教學時空的設計應該注意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充分發揮教育資源,不同活動內容的特殊空間和環境應該延伸到適於在合適的環境中引導學生展開活動,使其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3.教材的本土化原則

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是活動課程設計的出發點,經驗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是獲得經驗的手段,這必然要求活動課程設計必須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本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環境等與學生不着或多或少或緊密或鬆散的關係,這些都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要。

搞語文活動課程離不開地方上一些機關企業單位的支援與幫助。學生的一些經驗與本土聯繫更加緊密,教材本土化,可以和校本課程開發聯繫起來。

4.學科滲透原則

學科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要想與其他學科較好的滲透存在兩個方面限制:①時間限制,課堂教學時間有限;②教學內容、目標的限制。但是這些限制在活動課程中都不存在。語文活動課程更是如此,它與政治、經濟、地理、環境、藝術等密切相關,在活動過程之中,學生只有將許多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才能解決問題,而這一點與我們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不謀而合。因爲學科滲透,有利於知識創新潛能的開發,學科的相互作用會使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進而達到學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語文活動課程目標擬定

活動課程目標與學科課程目標不同。我們很難將一次活動課的'目標明確界定在某一具體方面,不同學生有着自我體驗到的不同收穫,這些收穫既有顯性的,也有某些隱性的。根據活動內容,學生可以靈活選擇或整合多種活動方式,並不斷在活動中受到啓發。因此,同一項活動,可能有多種結果,而且結果表達的方式也可能是多元的。針對這種情況,對語文活動課程,我提出這樣兩個總目標。

1.過程目標

所謂過程目標,就是指在語文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意志,爲完成活動過程所採用的方法、手段等。

2.期望目標

期望目標,就是教師在組織語文活動課時期望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方面所能達到的目標。

過程目標和期望目標的提出和建立,有利於教師摒棄傳統的“以成敗論英雄”的陳舊觀念,更加有利於發揮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活動課的興趣與信心。因爲在每一次的語文活動中教師看到的都是學生的進步、過程目標的逐漸達成。

三、語文活動課程設計

 1.創設情境。情境指進行某種活動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構成的外部環境,即活動所需要的氛圍。情境可分自然情境和人爲情境。例如,我曾組織學生參加南京梅花節這樣一個語文活動,我就先爲他們準備了這樣一些材料:“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簡介”、“梅花節活動內容”、“梅花山風貌”、“如何品賞梅花”、“梅香似海嘉賓來”、“梅花節花絮”、“梅花節活動日程”、“‘節展經濟’梅當先”、“南京梅花溯源”等。學生閱讀了這些材料,活

動的興趣大大增強,爲後面的活動準備了必要的知識,學生內心有了強烈的參與慾望,這首先就爲活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情境,當學生實地參加活動時,便對自然的、現實的情境有了更具體、更深刻地認識。活動非常成功。學生的活動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情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活動中應根據不同的活動任務精心選擇自然情境和設計適宜的人爲情境。

2.確定問題。活動課教學中的問題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活動的主題,如“說梅唱梅抒心懷”;二是指活動所要解決的矛盾或疑難,如“由新詞語出現看社會發展”。問題是促進活動過程不斷深化的關鍵因素,只有情境而無問題的活動不成其爲活動課程意義上的活動。活動課教學中的問題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動性,問題是學生在活動中自然產生的,是學生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教師的或教科書上的;二是開放性,活動課教學中的問題主要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本身的限制條件少,因而結論一般不是惟一的,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而學科課教學中的問題受限條件多,結論一般惟一,屬結構型問題。如有的學生在看電視中發現許多廣告很讓人厭煩,一看就知道虛假成分較多,“喝了就是不感冒”,真有這第靈驗,還要研製感冒藥幹什麼?針對這種情況,我適時引導,及時組織了“優秀廣告語收集、欣賞與創作”的活動,因爲問題是主動的、是開放的,所以效果非常好。

 3.激勵思考。活動課教學中思考具有兩個特徵:第一,思考是事實所暗含的,而不是它所呈現的,因而它具有創造性,活動課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從而提出具有獨創性的見解。學生樂於思考,並且在思考的同時感到興奮和激動,對發現的知識和理不僅詫異,有時甚至感到驚訝,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快樂。杜威甚至認爲,兒童在學習中體驗到的快樂,就是思維的創造性帶來的快樂。第二,由於思考具有獨創性,因而觀念是不能傳遞的,“當一個人把觀念告訴別人時,對聽到的人來說,不再是觀念,而是另一個人已知的事實”。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能只是培養從“未知”到“已知”的因循者,而應培養從“未知”到“知”的創造者。因此活動課教學不是給學生提供一些現成的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產生觀念,證實觀念,進行積極的意義建構,這樣,教師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作爲一個學習者共同參與學生的活動,“無論教師或學生,愈少意識到自己在那裏施教或受教就愈好。

4.動手操作。一般地說,操作就是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操作的過程是指在教師實際問題,操作的過程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充分自主活動的過程。操作有動作操作和智力操作兩種,活動課中的操作多是動作操作。在活動課結構中,惟有動作操作最能體現活動課的特點,因而它是活動課教學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透過具體操作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才能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活動課中的操作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活動中要注意結合具體情況予以設計。如在“說梅唱梅抒心懷”活動中,操作方式就有采訪、文藝創作、排練表演、調查研究、小論文寫作等五種。

 5.總結評價。這是對整個活動過程和活動效果的評價,其目的是檢查活動課的成與敗、得與失,促成認識的上升和思想感情的昇華,併爲後繼活動的開展提供參照性建議。在總結時教師要從過程目標方面對待學生的活動結果,找出學生閃光點,進行表揚,讓學生看到希望,使他們更樂意參加語文活動。

總之,從活動課教學的全過程看,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並外化爲活動課教學的4個步驟:活動準備、活動匯入、活動實施和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