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經濟分層次增長的案例研究

學問君 人氣:1.04W

內容摘要:本文透過案例分析證明“經濟分層次增長”是客觀真實的,其理論假設具有正確性。“經濟分層次增長”的理論框架能解釋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增長與分層次發展的成因,對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增長,指導今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分層次 經濟增長 案例分析

經濟分層次增長的案例研究

問題與假設

在“經濟分層次增長邏輯模型與最大化條件”一文中,作者應用了理論研究方法證明了:“在其它要素不變的前提下,經濟層次是影響經濟總量增長的一個的新要素”、“當全局性政策變量的邊際產出率等於分層次政策變量的邊際產出率時,經濟總量GDP達到最大化”,提出了“經濟分層次增長理論”。本文從案例分析角度,論證這一理論的客觀性。

經濟分層次增長理論框架

“經濟分層次增長”理論認爲:經濟層次如同資金、土地、勞動力一樣是影響經濟總量增長的一個要素,此要素無時不在影響着投入要素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係,影響着要素髮揮產出效能。當要素與經濟層次相容,要素效能與增長呈正向相關;反之,不呈同比例正向相關或反向相關,此時,要素難以正常發揮產出作用,或產生負作用。政策是調節要素投入的主要管理工具,分層次實施經濟政策以及配置要素投入,能優化配置各層次經濟的要素資源及其組合,實現要素更好發揮潛能,最終實現各層次經濟均優發展,總量更多增長。其理論模型如下:

ΔY=Yd-Yt=θn-m[f(xj)-f(xt)] (1)

設Z=ΔY,則經濟總量最大增長的邊際條件是:

ΔY:分層次經濟總量更多增長;Yd表示單層次政策下的區域經濟增長總量;Yt表示多層次政策下的區域經濟增長總量。x:主要政策要素,xt表示單層次政策所採用的主導投入要素,應用於所有的經濟層次;xj表示多層次政策所採用的主導投入要素,不同層次有不同的主導要素。n:經濟系統內存在的經濟層次數;m表示當實施一個總體性的政策時,有m個層次的經濟完全適應且需要這樣的政策。

分層次更多增長案例研究

爲證明經濟分層次更多增長的客觀性,以下案例將提供有力的證據。

泰羅“生鐵實驗”與“鐵鍬實驗”

“生鐵實驗”是一個典型的微觀分層次促進增長的個例。1898年,泰羅在伯利恆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進行了“生鐵實驗”。實驗是在這家公司的五座高爐的產品搬運小組(約有75人)中進行的。要求將廠房附近廣場上每塊重約92磅重的生鐵塊搬到火車車廂裏,起初每個工人平均日工作量是12.5噸。泰羅相信經過對工人體力、搬運動作研究進行分類(分層次)研究後,可以找到搬運生鐵的最佳方式,工作量預計能提高到每個工人平均日工作量達到47~48噸的水平。爲此,他選擇了不同報酬層次(政策)來激勵工人。即用“每天掙1.85美元”機會替代原先統一的.“每天掙1.15美元”的做法,激勵有體力剩餘的工人盡力搬運。結果,他的實驗對象施密特實現了日工作量47.5噸的目標,其他工人被挑出來加以訓練後,每人每天都能以47.5噸的速度搬運生鐵,生鐵搬運量提高3倍,工人平均日工作量增加35噸。

“鐵鍬實驗”也於1898年在伯利恆鋼鐵公司進行。起初,不管搬運什麼物料,工廠中每個工人使用的都是相同尺寸的鐵鍬(統一工具,總體性物化管理政策)。泰羅研究後發現:統一尺寸的工具,存在生產能力的浪費。於是,他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使不同的工人每天的鐵鍬的運送量達到最大化的可能性?泰羅認爲鐵鍬的尺寸是關鍵因素,且面對鏟運不同物料時,不宜固定在同一種尺寸上。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後,泰羅發現重型物料如鐵礦石以小鐵鍬爲宜,而輕型物料如煤屑應以大鐵鍬爲宜;同時不同體力的工人所用的鐵鏟應該有區別,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工人的勞動能力。基於泰羅的實驗,工廠要根據所要搬運的不同原料來選擇恰當尺寸的鐵鍬,並把它分配給不同體力的工人,其結果是非常出色的,工場的勞動力從400-600人減少爲140人,每人每天平均工作量從16噸提高到59噸,每人每天平均收入從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TAGS:增長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