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閱讀教學優秀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2W

導語: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閱讀教學優秀論文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閱讀教學優秀論文

閱讀教學優秀論文

【內容提要】閱讀,不但要追求興趣,還要講求方法,才能求得實效,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課堂語文閱讀教學,就應該發揮好這一作用。正如古希臘教育家普魯塔克說的:“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句話我常常回味,怎樣點燃火種使其可以燎原,怎樣透過語文學科的學習去影響帶動孩子的一生?唯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纔會使學習充滿情趣、激發潛能、開啓心智。

【主題詞】閱讀思考實效

最是書香能致遠。可見,芳香四溢的書籍,及其書籍中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可以幫孩子擁有一個流光溢彩的人生。怎樣讓語文課堂上的學習,體現文字的價值、學習者的探索創造價值?明代哲學家xx明說:“爲學須有本源,須從本源上用力”。對語文教學來講,什麼是學好語文的本源?我想:唯有以閱讀來促思考。學會思考形成善思、勤思的習慣,才能使生命噴涌出甘泉。在語文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在對文字教材的學習中,去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來體會到學習、思考的快樂。

一、在閱讀中選好爭論點引發爭議,碰撞思想得到樂趣

葉聖陶曾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像嚼口香糖那樣反覆品味詞句,把握詞句在語境中的語義,按兒童語言感受的特點慢慢地把文字轉化成有聲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其中情味和意蘊。這個過程形如梯階,迴旋往復,層層推進地帶動學生去思考得以提升。

在學習《草船借箭》時,學生對課文語言的感受一般從語言的形式開始,從形式感知內容,從內容通達情感。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促使他們只能先粗淺地認識這一段文字,課文中描述:取箭時,諸葛亮叫“吃驚”的魯肅“只管飲酒取樂”。在教學中,這一情節往往就會被教者、學者所忽略,充其量也就是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到諸葛亮的沉着鎮定即可。幾次備課,我都覺得這裏大有文章可作。於是在教學中我特意把這不起眼的一句打在投影上,引發學生體會“飲酒取樂”之妙。學生在思考、爭論中,掀起了學習品味語言文字的高潮,使課堂學習充滿情趣。

首先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看:三天趕造十萬枝箭,按常理說這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諸葛亮卻欣然答應了,這到底是爲什麼?引導學生質疑也爲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在閱讀課文時,學生自然會想到之後的這三天裏既看不到諸葛亮準備造箭所用的相關材料,也看不到他爲做箭而忙碌的.身影,這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不光魯肅,我們也真不知道他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這樣以常人的心理來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激發了學生去探索慾望。更能體現人物品質的是,到了交箭這一天的四更時,大霧瀰漫,諸葛亮卻把魯肅請到船上說是去取箭,還請他飲酒取樂,這就讓憨直的魯肅蒙上了一團霧水。也使全文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祕的色彩,引人入勝。一路上諸葛亮和魯肅聊天暢飲,也恰恰是在離曹營咫尺的地方仍在飲酒,就使諸葛亮沉着應對、胸有成竹的大將分度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

其次,我再指導學生聯繫下文從中得知:起先他們船頭朝西船尾朝東,諸葛亮和魯肅坐在船中飲酒取樂,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即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裏描寫留有玄機,我馬上引導學生針對這項命令去質疑。外面箭如雨下,又逼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不可能走出船艙,去檢視箭是否已經受滿,那麼爲什麼要調轉船頭,什麼時候該調轉船頭呢?我想正是“飲酒”這一微妙的舉動,給了諸葛亮一個巧妙的暗示。當船的一面草靶子上的箭即將受滿之時,必然就會增加這一面船體的重量,船就會相應的往這一面傾斜。透過觀察酒杯中的酒的傾斜程度,就能起到反饋這一資訊的作用。於是,諸葛亮就會依據這一資訊,適時的命令兵士將船調轉方向,讓另一面草靶子接着收受箭。等到酒杯中的酒接近一個水平面的時候,諸葛亮就果斷的下令:鳴金收兵!真是妙在不言之中、絕在飲酒取樂!以常人的心思幫學生在閱讀、思考中讀懂“飲酒取樂”這個大手筆命令。運用了比較心理暗示的方法,來幫學生在閱讀中,透過質疑思考讀懂了諸葛亮這個人物的高人之處。

趁着學生高漲起來的學習熱情,繼續啓發學生你還可以從什麼角度去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學生探索創造的慾望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我是聯繫全文來看。因爲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所以設下層層圈套,來引着諸葛亮說出“水上作戰用弓箭最好”,直至到後來,逼他用十天造出十萬枝箭的毒計來置諸葛亮於死地。而諸葛亮的種種表現,真可謂是舉重若雲,勝似閒庭信步。不但把交期由十天改爲三天,還親自到近臨曹軍大營的水面上飲酒取箭,擂鼓致謝。想必,周瑜知道這一過程後會從內心深處佩服諸葛亮過於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課堂教學的實踐告訴我,作爲語文教師,如果不能對文字成功進行解讀,那就無法與學生一起“入乎其中”,無法接近文字,融入文字,體會文字中包含的萬千情致。只有在教師自己進行準確地解讀之後,才能引領學生正確地走入文字,在學生與文字間架起一座橋樑,激起學生的閱讀感受。

學生能夠很好地把教材理解到位,尤其是在這些不經意的微妙之處,更是迸放學生智慧的思維點。如果被我們忽略過去了,就會使學生失去擴展思維訓練的良機。當然,也不能出現,爲了尋找細微的探究點,而忽略或者偏離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點知識的訓練,這樣就會出現因噎廢食的現象。

 二、在閱讀中學會思考,擁有了認識世界的方法而快樂

梁啓超說:人生百年,利於幼學。因此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並在思考探究中去品味語言文字背後的內涵。如我在教授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中“煙花三月”是全詩的重點,怎樣突破呢?我首先請學生用自己積累過語言描述這是怎樣一個自然景觀。目的是引導學生把詩句變畫面,再營造運用語言描繪生活的交流氛圍。生活背景、閱歷的不同學生對春天的感受也會異彩紛呈。“在雨水的浸潤中,花草、樹木吸足水分煥發出勃勃生機。遠遠的望去,好像霧氣在蒸騰。此時詩人來到西湖邊,在蘇堤會看到那些柳樹、桃樹,就像籠罩着一層煙霧一樣。”在這一環節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你們此時想問點什麼?說些什麼?

用“怎樣的語言來表現煙霧迷濛呢?”這個問題提得多有價值阿!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都爭着表達自己的感受。從他們的話語中我感受到,學生體會出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及他們分別時隱藏在內心中的惋惜痛苦。

我順勢又問道:你們知道他們到底有多好嗎?一位同學忙把自己找到的資料透過白板展示給同學們看(把課內的學習,與課外的閱讀聯繫上)“我愛孟父子,風流天下聞。”選自李白《贈孟浩然》。“從這句詩中,我們足以見得他們之間的情誼有多麼深厚了。”他的一席話引來了大家的笑聲,更讓我們看到他爲今天的學習所作的準備。

古人說:“詩不離畫,畫不離詩”,怎樣透過讀詩文促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於是,我爲同學們展現了四幅畫:黃鶴樓全景;李白佇立在江邊的黃鶴樓下,江上帆影點點;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寬闊的長江上孤帆一葉。“孩子們你們覺得哪一幅畫配這首詩最好?”

生1:第二幅。作者用“唯見長江天際流”,表示他們之間的情誼像滔滔的江水一樣,源遠流長。

生2:第四幅。浩瀚的長江上不止一艘船,可此時在李白眼中就僅有這一葉孤舟。從這兒能推斷出,李白把自己的感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艘船上,目送他越走越遠。

生3:選第一幅。……

生4:第三幅。豔麗的鮮花象徵着這兩個人的美好情誼。

不管學生最終選擇的是哪一幅圖,他們能結合一句詩,用邊看圖邊吟詩的方法回味想象,彌補了畫面沒有融入的內容,便於學生進入詩文意境進行再造想象就是最終的教學目的。在這其中學生也想象到了“盡”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體會詩人目送遠帆,似乎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給江水,將友人送到目的地的感人一幕。

值此還沒有算完,“這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於是我輕輕一點擊,屏幕上又出現了四首詩,“讀一讀,看看你發現了什麼?”送別,是古代詩詞經常表現的主題之一。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作者藉助清新的朝雨,細嫩的柳枝,以酒送別。飲完一杯再飲一杯,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的《贈汪倫》寫出了李白對王倫的深情厚誼。其間,又一位同學還爲大家送上他收集到的李國文撰寫的《李白與汪倫》一篇小文章,使我們對汪倫有了不曾知道地瞭解。同樣是送別詩,可以我送朋友,也可以朋友送我。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燕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從陰沉沉的天氣,大雪紛飛,大雁南飛一派淒涼的景象,表達了自己難過、壓抑、沉悶、傷心之情。

讀、思、品這一系列過程中,學生們悟到了:詩人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話相送,還是以酒相送,說到底詩人都是以心相送。你看,學生不僅理解了詩文之意,還能初步做到對題材雖相同,但出於不同作者之手的詩文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點。之後,我們還請同學們給詩文配上古曲,向大家介紹我爲什麼選擇這首曲子進行配樂。創造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了解了詩文背後的文化淵源。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選曲配樂,能讓學生藉助音樂更好的表現出自己的情感。也使學科間進行了巧妙的整合,提高了他們認識世界品味生活的能力。

三、在閱讀中比對同義詞,在品味思考中體會語言的精準

《課標》中關於語文閱讀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誦讀中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精美”。

一般來說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主要表現在能從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和句子中,選擇自認爲最準確、最生動、表達效果最好的詞語和句子,從而創造出美的言語,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情感。那麼,我們在學習時就可以透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去感受差異,來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準。如:老舍先生的《貓》中,“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說它老實吧,……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呢?非……不可?”鼓勵學生多讀讀這些文字,咂摸咂摸這其中的韻味。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就能感受到老舍在運用濃重的老北京方言土語在和我們嘮家常,在美美地、得意中向我們講述他們家中貓的古怪。《草原》中“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引導學生比較“飛”與“奔”、“跑”、“趕”、“衝”、“涌”……在一系列地比對中,發現“飛”不但寫出了速度快,而且還能表現出蒙古人民的熱情。透過比較、對照,就能夠感受到作者濃縮在一個“飛”字上的情感,和這個字所傳達出的無限韻味,這就是真正的語言感受。再如:《一夜的工作》歌頌的是周總理的生活的簡樸工作的勞苦。課伊始,我先聽寫“簡樸”。有的學生寫成“儉樸”,於是引導學生在讀文中尋找答案。作者爲什麼用的是這個“簡樸”。

閱讀課正是要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語言的運用”。當然能達到這一境界,教師也要“增富”──不斷讀書。一個真正有品位、有見地、有發展的教師,其閱讀的量一定是大的,閱讀的質一定是高的。如此,才能成爲新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研究型教師,才能引領學生在閱讀、思考中提升自己。學生正處於可塑性強的延展時期,教會學生思考才能引發和挖掘出他們的潛力,使學習的全過程在起伏跌宕中充滿情趣、洋溢快樂!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7月。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3.沈大安藤春友王崧舟《文字解讀三人談》。

4.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