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關係

學問君 人氣:1.76W

論文關鍵詞:教師知識結構 外語學科教學知識 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

論文摘要: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教師知識結構研究的成果表明,外語教師教育應改變外語學科知識的呈現方式.強調外語教學實踐知識的建構.促進外語教師解放性知識的形成。

一、引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知識研究成爲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知識研究主要有兩種視角,一是“自外而內”的(outside—in)視角:教師需要什麼知識、應當爲教師提供什麼知識:二是“自內而外”的(inside—out)視角:教師實際擁有和使用什麼知識。前一種視角的理論預設是:知識是由專家學者提供和傳授的,教師是知識的接收者和消費者。教師知識被視爲客觀的`、可直接傳遞的和普遍適用的。而後一種視角則超越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強調知識的主觀性、建構性和實踐性(劉學惠,2005)。

二、教師知識結構研究概述

Schon(1983)深刻批判輕視實踐知識的傳統技術理性,認爲從業者在專業實踐中並不主要依靠外來理論知識.而是靠實踐者自己建構的“行動中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從這種實踐取向的建構主義視角出發,研究者提出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概念,它來自實踐並直接用於實踐,是一種個人化的、與特定情境相聯繫的、非命題形式的知識。

Shulman(1986)提出包括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等的教師知識分類模式。儘管該模式傾向於強調具普遍性的理論知識。但其中的學科教學知識,即以學習者易於理解的方式所表述的學科知識,實際上是一種實踐性知識,與理論知識共同構成教師的知識基礎。研究者借鑑這一模式,提出外語教師的知識結構模型。Richards(1998)提出的ESL教師知識模式涵蓋以下六個維度:教學理論、教學技能、交際能力、學科知識、教學推理和環境知識。

Freeman(1996)鮮明地強調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針對傳統權力關係下教師聲音被沉默、實踐知識被忽略的狀況.他指出。語言教師熟悉課堂故事但難有機會講述,而講故事的常是那些課堂教學的局外人,他們往往遺漏最重要的故事.因爲他們不熟悉課堂。Tsui(2o03)重建了教師知識的概念框架,提出教師知識是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相整合的、嵌於情境中的、寓於隱喻/意象,信念之中的、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知識。吳宗傑(2005)採取社會批判和批判話語分析的視角、使用敘事研究的方法,指出教學知識不是教師大腦的擁有物,而是沉澱在教師羣體活動中的話語意識,是現象學意義上的理解。

三、對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啓示

教師知識結構研究對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有很多有益啓示。吳一安等(2007)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外語教師知識”的概念包含兩個重要維度:一是外語學科教學知識.即外語學科知識和外語教學知識的融通,特點是其非客觀性,它折射出教學觀和學科教學能力:二是解放性知識.其特點是精神的,涉及教師的觀念、態度、自省和發展意識、德行、境界、追求等,是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1][2]下一頁

淺論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