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從畢業生的現狀談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思路論文

學問君 人氣:3W

論文摘要:中職畢業生的能力和素養表現不盡人意,以能力培養爲核心的語文教學改革迫在眉睫。語文教學要加強德育滲透,結合專業特點和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方法,開發特色教材,改革評價方式,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從畢業生的現狀談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思路論文

論文關健詞:中職畢業生 能力 素養 語文教學改革

中職學校肩負着以“能力爲核心,就業爲導向”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然而有許多畢業生能力缺,素養低,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差甚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就業創業的需要。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語言表達能力差

口才是一個人與外界交往與溝通,展示個人才能,獲得社會認同的必備條件。但有些畢業生不善言談,不能準確、清楚、得體地表述觀點,在公開場合說話時神情緊張,張口結舌,語無倫次;有些學生不能準確領會對方說話的意圖,不能恰當地回答向題,答非所問;有些學生不會作自我介紹普通話說不好。正因爲如此,許多畢業生一次次失去就業的機會。

第二,文字書寫能力差

文字書寫能力是一個人文化素養和學識的體現。然而我們的學生不重視寫字,沒有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也由於電腦網絡的普及,鍵盤越敲越熟,寫字越來越少,因此很多畢業生寫字不規範,字型歪歪扭扭,錯字連篇,甚至無法辨認,令用人單位大失所望。

第三,文體寫作能力差

畢業生寫作能力差的現象非常普遍。許多學生寫文章主題不清,觀點不明,不善佈局謀篇,不會遣詞造句,層次混亂,病句連篇;有些學生不懂日常應用文體的行文規範和基本格式,不會寫求職信和個人履歷,甚至連簡單的條據、書信、通知、記錄、計劃等都不會擬寫。而用人單位往往需要我們的學生能夠初步具備實用文體寫作的能力。

第四,心理素質差,缺少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工作與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樹立堅定的自信心是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但是,有相當多的畢業生自卑心強,對自己沒有明確的認識,甚至過於低估自己,不敢承擔工作任務;有些學生遇事緊張、膽怯、畏縮,在與人交往時拘謹靦腆,手足無措、張口結舌,因而失去了競爭上崗的就業機會。

第五,職業意識差,缺少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擇業心態

許多畢業生對職業能力和就業形勢認識不足,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能勝任什麼工作,好高鶩遠,對薪酬預期過高;有些畢業生圖安逸,怕吃苦,不願意到艱苦的環境中學習鍛鍊;有些畢業生不懂團隊精神,不善與他人溝通,不會處理各種關係;有些畢業生缺少敬業精神和責任感,不能腳踏實地工作;有些畢業生缺少誠信,不履行勞動合同,隨意跳槽。

一個人能否靠自己的綜合實力順利走上工作崗位並得到社會的認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職業素養和能力。面對上述現狀,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起着關鍵性作用的語文教學改革思路如下:

一、必須在教學中加強翻育滲透,提升學生的人文案養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人、成才。我們要最大程度的利用語文的德育功能,加強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的教育,使學生思想得到啓迪、情感得以薰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並能夠潛移默化地、深刻地影響一生的成長。語文教師就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學文化底蘊,要對文學的思想性和人生塑造性有最本質的認識,發掘每一堂人生課的本質,離開了這一點,語文的德育滲透就無從談起。當學生認識到語文不僅是工具,也是啓發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的科目時,語文才能充分發揮其人生教育功效,他的人文素養就必然隨之提高。

二、共結合專業特點,適應肖位.求,分方向、分層次創定橄學目標

語文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爲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要講求實效性,因此要針對不同專業特點和崗位能力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分方向、分層次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教學,使學生能學以致用。這就要求語教師在加強自身文學修養的同時,瞭解所教專業的特點,不斷蒐集專業的新知識、新資訊,並用這些資訊豐富語文教學,以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爲學生就業和創業以及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開發特色教材,形顯職教特色

教材是揭示課程內容、實現課程目標的.最重要的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教學的結果。現行教材的特點是以課堂講讀爲主,以教師爲主,實踐性和實用性的內容尚顯不足。即使有些零星的內容,也僅限於知識的範疇。因此必須完善現行教材的不足,開發體現能力特色、崗位需求、工學結合的實用教材作爲語文教材的補充,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寫作能力得到充分訓練和提高。

四、要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強化職業能力訓練

語文教學對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起有導向作用。教學內容改革必須以人文精神爲支點,透過文質兼美的佳作把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爲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時要從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及應用能力培養人手,徹底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要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讓課堂成爲職業能力培養的演練場,創設良好的互動空間,透過重點闡述、引導啓發、設定情境、組織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善學。

例如,閱讀課可以採用“三維目標法”,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三者融合在一起施教。寫作課可以採用“任務驅動法”和“實戰演練法”,引導學生明確每一節課要完成的任務、需要的能力、學習的知識技能,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口才課可以採用“案例法”和“角色扮演法”形象直觀地訓練學生口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起成功的信心。

五、要改革傳統考覈坪價方式,理立“傲勵式”考覈坪價休系

不以分數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優劣好壞,而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活動中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肯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評價學生,學生就會積極參與語文活動中並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六、要開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全面發屁

語文課不能停留在課堂上“說教”,還要走向實踐。要根據校園生活、社會環境和專業特點設計活動項目,創造活動條件,滿足學生能力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全面提高。如開展演講、辯論、主持人大賽;招聘、銷售、採訪實戰訓練;進行書法交流、作品展覽;組織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學習資料,搞講座、辦班報;指導學生課後拓展閱讀和練筆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