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

學問君 人氣:1.01W

摘要: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髮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涌入城市當中,這是我國改革與產業轉型過程中特有的現象。根據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來講,“民工荒”現象將我國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不斷凸顯出來。基於此,本文結合我國產業發展現狀,對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了深入論述。

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

關鍵詞:產業結構;轉移;對策;調整;農村勞動力

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有利於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而且還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是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實現國民經濟化的重大問題,無論是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層面還是學術研究均應當予以高度重視。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係

1、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現階段,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隨着第一產業的比重下調以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要求,在農村中的剩餘勞動力就會轉移出來,並且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這樣農村中的勞動力就會向城鎮和非農業產業轉移。

正是由於傳統種植業的生產效率較低,不僅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而且還需要更多的工時, 低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將農村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之上,使得種植業產出的效益較低,造成農民收入難、收入低。因此,爲了實現農業內部結構優化,就需要將農村中剩餘的勞動力從農業之中轉移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農村中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讓少數的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中利用農業資源發展多種農業,由此促進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2、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需要農村勞動力轉移

因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因此,農村勞動力在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建築業與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存在着一定的優勢,因此輕工業發展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爲主。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對於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技術水平要求不高。所以,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大多數都集中在紡織、服裝等輕工業當中。自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在國際上具有顯著的優勢,其競爭的成本主要是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與此同時,隨着輕工業的不斷髮展,也爲農村中的勞動力提供了一定的就業崗位。另外,隨着房地產產業的不斷髮展以及建築需求的不斷增長,農村勞動力大都轉移到城市建築業當中。由此可見,勞動力資源對於促進我國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第三產業的興起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第三產業的興起使得我國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因而農村中一部分勞動力就會轉移到第三產業當中。據有關資料顯示,農村轉移的勞動力中有超過一半的轉移到第三產業當中,其中大部分都轉移到住宿、餐飲、娛樂及文化之中。但是,這些行業對於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因此一般主要是年輕的勞動力。另外,第三產業之中餐飲、商業等行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能夠爲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產業結構主要表現爲第一產業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因而勞動就業的人數不斷下降而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呈現上升的趨勢。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存在差異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主要爲城鄉分割二元體制,但是這種體制造成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隨着城鎮戶籍制度的改革,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之中。儘管農村勞動力大多是轉移到了非農產業部門就業,但是由於戶籍制度等制度的限制,農村勞動力不能夠擺脫自己的農民身份。由於這種體制導致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就會存在着較大的偏差,造成結構性就業問題的出現。

2、農村勞動力轉移造成資源配置失衡

我國地區之間的差別不斷擴大,主要是由於資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我國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具有相對的優勢,但是主要依靠無限供給的低價勞動力作爲收益的來源,從而喪失了進行產業結構整改的動力。同時也影響着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實施。因此,以勞動力資源爲主的增長方式不能夠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也不利於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影響以勞動資源型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現階段,我國正處於工業迅速發展的階段,但是我國自然資源相對較匱乏,以消耗自然環境爲代價的資源製造業並非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應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及服務業爲中心,在以不浪費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以後的這段時間之內,不僅中西部地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及第三產業,並且還要在東部及沿海地區發展也應繼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爲重,繼續發展第三產業。但是,一些地區出現“民工荒”的現象,這就導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勞動力的供不應求,進而影響到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

1、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我國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主要是以農民工爲主的,我國工業發展的狀況也主要取決於農民工素質的高低。首先,要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規模和水平,讓農村的學生或者沒有上初中、高中的農民子弟提供一定的職業培訓機會,讓其在未來的生活中憑藉自己的技能謀求職業。尤其是我國現階段技術人員短缺,因此要加強對於技工學校的建設,進而能夠緩解技工短缺的狀況。其次,企業中的管理部門也可要加強對於農民工技能的培訓工作,透過制定統一的民工技能考覈及認證等程序,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訓機制。對於新招來的農民工進行相關的業務培訓,從而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和水平。

2、調整產業佈局,發展第三產業

(1)首先,國家應改革農村中的土地制度,鼓勵將農業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生產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從而促進了農業化的發展趨勢;其次,要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既要改造傳統農村中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還要改善農業的生產方式,利用先進的'工業技術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再次,要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合作關係,使農業資源在農村中或者城市中得以合理配置,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爲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後,應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使農民組織與經濟實體進行有機融合,繼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