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1.08W
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縣政協農業委員會根據工作安排,於2004年3月中旬至下旬,組織部分政協委員開展了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一)農村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結構日趨合理。200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6.87億元,比1997年的4.72億元增長45.55,平均每年遞增7.6。
  其中,農業產值38217萬元,林業產值518萬元,畜牧業產值24790萬元,漁業產值4086萬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37.6、——12、53、55.4。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農村經濟結構中,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下降,外出務工收入不斷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變化爲2003年的0.6:0.4。全縣糧食、經作、畜牧、漁業四項產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調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經濟作物產值比值上升了15.44個百分點,糧食產值比重下降了16.11個百分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日趨合理。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導產業成效顯著。2003年,全縣農業土地使用面積49.3萬畝(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42萬畝),用於糧食生產的面積27.9萬畝,佔57,用於多經及生態農業的面積21.4萬畝,佔43。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由1997年的79:21調整爲57:43,糧食與經濟作物的產值比由1997年的40:60調整爲28:7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種植和畜禽養殖已成爲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四大主導產業,涌現了一批專業村、組。2003年,我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5.38萬畝,總產量21.5萬噸;水果成片種植面積6.92萬畝,總產量5.26萬噸;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95萬畝;出欄肉兔163萬隻、家禽1073萬隻,水產品養殖面積近2萬畝、產量10200噸。四大主導產業的產值達到38308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5.8,已大大超過糧油產值。
  (三)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壯大,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至2003年底,全縣共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家,其中市級4家,縣級21家,街道、鎮鄉級27家。固定資產總額18619萬元,產值56922萬元,實現銷售收入49948萬元。龍頭企業用地21823畝,從業人員29550人,帶動農戶16767戶,農民從中獲得收入7540多萬元。另外,全縣還有種養殖專業大戶1700多戶,專業市場4個。新型農村合作組織12個,擁有會員1818人,帶動農戶5176戶,服務範圍主要是蔬菜、種子、水果、水產、蓄禽等方面,作用發揮較好的有廣東溫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獅子太山果協、健龍蓮藕協會等。這些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爲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農村勞動力轉移效果明顯。2003年,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已達80856畝,流轉率爲19.24,涉及農戶31690戶,涉及工商戶2361戶。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4.4萬人,佔農村總勞動力的52.1,其中第一產業內部轉移12012人,佔8.34,使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龍頭企業還使用了大量臨時性、季節性用工,全縣農民從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純收入人均達到160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難。一是各級各部門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無力度;二是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實施差,發展零散。如十萬畝優質梨種植,成片的規模較大的果園不多;三是部分農民思想觀念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喜歡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不願調整農業結構;四是由於農民經濟基礎薄弱、資訊閉塞、技術缺乏,加之風險大,想調整結構卻不知如何調或者不敢調;五是部分農民資訊不靈,盲目跟着別人調,導致農業結構調整低水平重複,同類性農產品大幅度增加。由於對市場行情的變化規律把握不準,調整後見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損失,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六是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保鮮、包裝、儲運、銷售體系相對落後,農產品增值不大;七是農業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的影響大,又缺乏農業種養業和自然災害保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
  (二)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後。農民在生產與經營中多數“各自爲政”,走公司+農戶+基地或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基地生產模式的不多,主要是農業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象溫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這樣有帶動力的少。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少,規範化程度低,其示範帶動作用不夠強,全縣象獅子太山果協和健龍蓮藕協會作用發揮較好的合作組織不多。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業主與農民之間採用訂單農業、按利潤返還、按股分紅方式合作的少,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因此,農業生產難以形成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格局,不利於形成規模優勢、創特色品牌。加之我縣農技服務體系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要是從事農技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太少,全縣農技專業人員僅佔在崗人員的14,加之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技術指導服務不力,農業結構調整出現了重發展輕管理的現象,
  -
  不能提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進程。
  (三)農業結構調整項目規模小,檔次低,精品少。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項目,除溫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三業茶葉公司等項目規模較大之外,普遍規模較小,檔次較低,產品精品少。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嚴重缺乏,無公害農產品少。部分農產品有比較優勢,但推廣擴張差,產業規模無法做大做強。如無公害蔬菜種植,主要集中在璧城街道,在全縣的推廣較差,種植面積和產量上不去;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有了一定規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響的品牌少,無法實現高效益;梨子發展分散,成片的有規模的不多,目前產量低,效益不高。到目前爲止,全縣種植梨子7.4萬畝,年產量1.5萬噸,畝平產量205.5公斤,畝平產值380元。在觀光農業方面就一個荷香苑,但規模小,檔次低。從總體來看,我縣農業結構調整好的項目少、精品少,而且總結利用差,提升推廣差,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的示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理想。
  (四)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落後。由於受傳統農業生產思想的影響,農業生產一般重產量不重質量,重實用不重加工、包裝與銷售。現有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爲主,加工鏈條短,加工技術落後,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致使農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一體化經營以及營銷大戶的缺乏,市場供求資訊不靈、銷售渠道不夠暢通,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從四大主導產業來看,有一定加工能力和營銷能力的僅風味源兔加工、光寧珍禽加工、渝西渝川等幾個企業,而水果、蔬菜基本無儲藏、保鮮、加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