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學問君 人氣:1.38W

引言

我國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國際上許多巨型公司和重要產業都捲入了跨國併購。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很多企業正是試圖透過併購來構建新的、更高層次的核心競爭力,以期實現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

由於跨國併購可以給出口企業帶來多重績效,而知識產權、技術創新及市場範圍又是衡量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首要標準,但我國出口企業卻在技術與市場方面存在諸多障礙及不利因素,直接影響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出口企業更多地以追求先進技術及國外市場爲目的的跨國兼併收購。

我國加入WTO後,一方面加速與世界市場接軌;另一方面,也爲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走出去”投資併購策略提供寶貴經驗。隨着中國逐步開放市場從而引入實力雄厚並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外競爭者,國內出口企業也迫切希望透過積極對外兼併收購來主動尋求先進技術和國外市場,將自身綜合優勢和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技術和服務相結合,以增強企業本身在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一、我國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近年來,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可喜的增長成果,企業競爭力大幅度提高。但在我們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國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利弊,揚長避短,提高核心競爭力。

知識產權專利費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產權越來越成爲市場競爭的有力工具,成爲跨國公司在中國爭奪市場、謀求更大利潤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正在成爲跨國公司打壓我國企業的重要競爭手段。近年來,涉外知識產權爭議頻繁發生,不僅規模增大,涉案領域也在擴展,從打火機到剃鬚刀,從彩電到DVD,從電信設備到數碼相機,從摩托車到汽車,對我國一些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根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2004年第36期資料顯示,僅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企業因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計超過10億美元。至今影響最大的案例是“DVD 專利聯合許可”系列糾紛,我國的DVD 廠商爲此支付日、美、歐企業結盟的“6C”、“3C”等30多億元人民幣,還將繼續支付數百億元人民幣。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因專利賠償的損失近200億元人民幣,佔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5%,約佔機電產品出口利潤的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06年公佈的資料]。

(二)傾銷案問題

近20年來,隨着我國出口貿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也逐步出現了擴大之勢,由於近年來各國和地區濫用反傾銷措施保護國內產業,所以針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接連不斷,僅在家電出口企業,綜合WTO統計資料和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的統計資料,從1982年8月歐共體對我國家電出口企業發起第一起反傾銷案件以來至2004年12月初,已經有歐美等29個國家對我國提起共計142起反傾銷案件,我國已經成爲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案件最多的國家。2005年各國提起的反傾銷案件總數爲146起,其中我國遭到反傾銷起訴的案件有46起,對中國的反傾銷佔世界總數的31%以上,但是當年中國的家電出口外貿額佔世界總額的比重卻只有19%。顯然,中國已經是世界反傾銷浪潮的最大受害者,各國對我國家電出口產品的頻頻反傾銷已經構成了對我國家電企業發展的實質性障礙。

(三)OEM、ODM代工

長期以來,中國出口企業進入外國的主要渠道是接單,即OEM、ODM生產,尤其在家電業我國對美出口中佔很大的比重,例如格蘭仕生產微波爐,小天鵝生產洗碗機,長虹生產電視機等。美國經銷商以自己的品牌向中國企業下單,充分利用中國規模龐大的廠房、最先進的生產設備、緊缺的能源與廉價的勞動力,而許多中國企業也都甘於扮演代工的角色,不進行新產品開發與產品銷售。

因此,我國出口企業在國際上始終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目前,我國每年出口彩電3000多萬臺,但出口平均價不足100美元,貼牌產品達89%。2004年,根據國家商務部政策研究室的調查,彩電出口中,加工貿易特別是OEM佔絕對主導地位,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很小。以創維爲例,每年出口額近30億元,但90%都是貼牌生產,只能賺取到低廉的加工費。

(四)外國企業在華併購案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利用明顯的資金、品牌和技術優勢,千方百計謀求市場份額的同時,透過併購國內企業,可以繞過國家之間對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各種壁壘,更加有效地佔有市場。目前跨國公司壟斷了世界上70%的技術轉讓與80%的新技術、新工藝。爲了不斷強化其技術控制,維持高進入壁壘,跨國公司透過大量招聘國內科技人才,併購國內科研機構,在華開展研究開發,推出適合中國市場的新產品,以圖保持其在中國市場的技術優勢,構築技術壁壘,謀求維持其市場優勢地位。因此,外國企業在華併購案大大增加。從外資企業併購中國企業的案例來看,來自美國的佔30.2%,歐盟佔27.3%,東盟香港佔9.1%,日本2例佔6.1%,加拿大及印度各一例,佔3.1%[ 《中國事務》2006-3-14]。

二、我國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

面對我國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不利因素,我們要認真分析,多方探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知識產權缺失

據WTO與中國:北京國際論壇消息,到目前爲止,我國企業因知識產權引發的訴訟賠償金額已有10多億美元。僅2002年,我國有71%的出口企業遭遇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39%的出口產品因此受到影響,損失金額達170億美元。

缺乏核心技術是中國出口企業共同的困境。多年來,中國“以市場換技術”之路推動工業的發展,也正是“以市場換技術”造成知識產權缺失引發的破滅幾乎在各個領域重複。比如,中國的汽車企業已經掉進了“落後—引進—再落後—再引進”和“能力弱—依賴—越依賴—能力越弱”的雙重怪圈。在IT領域,由於核心硬件、系統軟件開發長期滯後,使得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進程進展緩慢。在工業、製造業領域,因爲缺乏先進製造工藝技術裝備的規模開發能力,增強中國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爲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用一組數據來比較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研發能力差距。近15年來,外國企業和國內企業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比例是6.4∶1,IT領域外國人在中國的發明專利佔90%,計算機領域佔70%,醫藥領域佔60.5%,生物領域佔87.3%,通信領域佔92.2%,[3 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的數據]中國雖已經成爲IT產業大國,但由於微處理器等關鍵技術爲跨國公司所壟斷,國內企業不得不面對產品採購成本高而附加值低的局面。

除了在覈心技術方面先天缺乏,目前中國大部分出口企業在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應用開發等方面都過分依賴國外,仍處於整機仿造、技術跟蹤、有限度結構設計和開發及外觀改進階段,缺乏獨立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造成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國際競爭力缺失。同時,許多擁有相當技術開發實力的國內企業又缺乏足夠的知識產權意識,以至於在遭遇專利訴訟時,毫無反擊能力。據業內分析,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勢頭迅猛,嚴重威脅到國際產業巨頭的市場,而二次專利費的收取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國內出口企業的海外發展。

(二)品牌認可度不高

中國作爲全球家電的製造中心,強大的生產能力爲世界公認,但缺乏核心技術、品牌運作的不成熟以及外資品牌先進營銷方法的全面匯入使國產品牌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面臨危機。內地企業生產的家電產品雖然已走向世界,可中國本土家電品牌在國際市場還沒有出類拔萃的。海爾、TCL、康佳、創維都正在爲打響國際知名度做出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絕大多數選擇了“貼牌”的命運。

而那些已經退出或某些領域退出製造環節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之間形成的互補型競合關係更是顯而易見。以美國通用爲例,其基本已經退出製造環節,轉變爲家用電器的品牌運營與產品的供應商,每年以業務外包的方式從中國企業採購或定製數百萬臺的電冰箱、空調器、微波爐、小家電。據調查,雖然包括創維、美的、格力、科龍等在內的家電企業都開始有意識地轉向自主品牌出口,但實際上,自主品牌出口的產品依然是佔極小比例,目前約80%的出口家電產品是透過與跨國公司的貼牌生產合作進入國際市場。因此,當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時,我國出口企業國際品牌形象塑造缺失,造成品牌美譽度、認可度不高。

(三)整體規模與範圍不協調效應

我國出口企業相對於發達國家成熟市場下的大型跨國公司,規模較小,集中度不高。我國出口企業90年代後進入結構調整期,從小型分散生產到集中規模生產,涌現出了海爾、春蘭、格力、長虹、TCL等知名品牌和生產集中度較高的企業。但其在生產能力、技術、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從營業規模上看,2002年全球資訊技術公司百強中前10家公司總營業收入爲3276.96億美元,中國電子資訊企業百強中前10名(包括海爾集團、廣電集團、熊貓電子、TCL、海信集團、長虹、澳柯瑪等)的營業收入總額爲279.1億美元,僅相當於前者的7.5%,利潤不到前者的5%,而營業收入利潤率爲5.5%,全球爲19.7%。[4《進出口經理人》2005年第4期]

作爲國內最大的家電巨頭,海爾目前佔領國內21%的市場份額,但其在國際市場打造中國自主品牌的理想卻未能實現。據瞭解,海爾從1998年開始走向國際化,張瑞敏給海爾國際化定下的目標是海外業務要佔到海爾集團整體業務的2/3。海爾集團在海外屢建基地,產品出口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全球營業額爲1016億元人民幣,來自海外的收入10億美元,不到總收入的8%。至今,海爾的主要家電產品在美國還處於貼牌銷售階段,遠非美國的主流家電品牌。

(四)國際化整合營銷能力不強

許多中國企業缺乏參與激烈國際競爭的經驗,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1、缺乏長遠的國際化視野,對整體價值鏈優化把握不當。由於難以適應以系統的思維再造高效業務流程及對組織結構的動態調整、生產管理的資訊化、供應鏈的重組,因此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效益最大化方面價值鏈得不到整體優化。

2、拓展海外市場模式上的單一化,缺乏導整合能力。多數中國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往往透過進口代理商這種單一渠道。這種方式雖然在初期能夠爲企業節省資金和時間,但也常常將自身置於談判的不利地位。尤其當中間商的實力與出口企業實力相比較強的時候,出口企業就可能會受到中間商的控制,利益遭到侵害。

3、企業往往對自身實力和海外市場情況的瞭解和把握不夠。對企業自身來說,在資金實力、技術領先度、人才培養、海外投資經驗等許多方面差異很大;對海外市場來說,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即使是發達國家相互之間、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也各有特色。但是一些企業往往對這些差別和風險估計不足,盲目跟從,導致投資失敗。

(五)多元化擴張收購導致企業衰敗

一直以來,國內出口企業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建立的產業體系,但在競爭壓力之下,多元化的擴張,早已模糊了清晰的產業界限。以彩電爲例,當年的彩電大王——長虹,擴張的領域蔓延到空調、冰箱、通訊、IT,現在的彩電大王——TCL,比長虹的戰線更長,冰箱、洗衣機、小家電、空調、通訊、電工、影碟機、IT等,在這種產業擴張的背後,中國出口企業依然沒有改變在國際市場代工的身份,因爲至今沒有一個自己的品牌刻在國際市場上。

顯然這種多元化擴張並沒有爲國內的出口企業帶來產業升級所需要的競爭力的提升,只是簡單複製了原有生產要素的製造模式。再次以比較優勢的製造規模將市場需求迅速擴大,在這個過程中,再不斷的以更低的價格來刺激人們更新消費。而產業升級所需要的資本在爲規模帶來的性價比在市場上不斷的買單之後,已經沒有能力再投入到技術創新的研究之中,這便是中國出口企業的系統病因。典型的代表是國內彩電巨頭集體涌向冰箱、空調、洗衣機、手機等產業族羣。從而形成一種盲目的機會主義多元化浪潮。在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家電領域,無論是TCL、還是康佳、長虹、海信等都沒有將其彩電領域的品牌效應進行有效地擴散,相反,卻導致企業資金鍊不暢,引發企業經營危機。

三、我國出口企業跨國併購趨勢

跨國併購可以給出口企業帶來多重績效,爲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出口企業更多地以追求先進技術及國外市場爲目的展開跨國兼併收購。

(一)世界市場的通行證問題

從收益角度來看,企業併購動機就來源於追求資本最大增值和減少競爭的壓力。橫向併購有利於降低競爭成本,形成規模經濟;縱向併購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協同效益;而混合併購能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障礙,獲得競爭優勢。

併購能夠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反過來又驅動着企業的併購活動。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也使企業在多個行業“大而全”的分散經營越來越困難,因此,我國出口企業透過併購不斷地調整其結構,追求專業化經營,以抵禦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並且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強強聯合,形成戰略聯盟,來獲取世界市場的通行證。

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受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日益顯著,藉助於國外資源、技術、產品和市場來調整本國出口企業產業結構以滿足國際國內不同層次的要求,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已成爲一種國際趨勢。我國出口企業越來越傾向透過併購,控制原材料和核心技術,提高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利用併購手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國出口企業以形成完整的全球網絡爲其目標,積極利用高新技術設備,減少企業成本,壓縮庫存,提高產出率,推動和拓展國際市場。

2004年12月8號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新聯想不但形成遍及全球160國家的龐大分銷和銷售網絡和廣泛的全球認知度,而且將擁有IBM領先的商用筆記本產品、領先的研發和產品差異化能力、更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更豐富的產品組合。

(二)國際品牌形象塑造問題

塑造國際化品牌中高端形象:一是整合技術路線的中高端形象,我國出口企業正透過技術發明、技術革新、技術合作和技術引進來調整並實現中高端技術路線及其技術創新目標,同時,我國出口企業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研發能力和產業R&D能力的提高,以及對於前沿技術的快速捕獲和核心技術的有效跟蹤,尤其以技術高端明顯趨向全球壟斷的今天,擁有核心技術或核心競爭力便意味着對於全球高端技術及產品市場的獨佔。二是整合市場渠道的中高端形象,我國出口企業開始藉助現代物流技術平臺及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產品流通中的中高端渠道與銷售終端的無縫對接,不但有利於渠道資源的最優利用和流通、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且放大主流市場佔有率。

今年3月26日,聯想正式躋身於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TOP)。在未來四年內,聯想將爲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世界200多個國家的奧委會及奧運代表團獨家提供臺式電腦、筆記本、服務器、打印機等計算技術設備以及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援。有史以來,中國企業第一次與索尼、三星、通用、松下電器、等跨國巨頭同臺共舞,品牌國際知名度大大提升,聯想希望藉助TOP計劃真正有益於其國際化業績。

(三)國外技術研發與生產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驅動了我國出口企業將研發和生產基地擴大至海外。而全球間人員、資金、技術的廣泛、便利流動爲此創立了條件。我國出口企業的技術研發與生產不再侷限於本國爲基地,而是根據其戰略安排需要和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在全球範圍選擇安排科研及生產機構,促進其研發及生產過程國際化。我國出口企業在全球化環境進行跨國經營和科研創新,逐漸從以下方面入手:重視科研創新的作用及國家應有相關政策支援;注重與國際知名企業結成戰略聯盟,以共同創新;注重研發與生產和效益的關聯性,注重經濟效益。

新成立的BenQ Mobile將設立亞洲與歐洲兩大研發製造中心。歐洲研發製造中心保持原有優勢,持續深耕產品研發與生產技術;而亞洲研發製造中心,則以其貼近新興市場、瞭解消費者需求的研發優勢,結合既有製造實力,創造更符合消費者口味的手機產品。明基完成對西門子手機部門的整體收購,一方面,充分發揮明基在消費類電子產業的專長,另一方面,結合西門子技術、國際知名度及國際管理經驗、領先全球的通訊研發技術與人才,再加上其快速供應鏈與全球行銷的實戰平臺,未來雙方將攜手努力,共同拓展世界版圖。

(四)拓展外貿本地化,融入全球化

總體上講,我國企業“走出去”有三方面原因:外部競爭壓力、外部宏觀環境變化和企業內部因素。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共同的外部環境,包括:國內鼓勵“走出去”政策、WTO帶來的全球化趨勢以及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

我國出口企業開始認識到全球發展戰略必須進行根本性的創新,儘快將全球化行銷戰略提升爲全球化發展戰略。我國出口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並透過利用全球生產基地、銷售渠道、研發機構以及設計中心的資源,獲取全球市場、技術、品牌,管理和技術人才,建立跨國生產體系,發展和壯大自己。

我國出口企業在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的同時,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不足,進一步拓寬經濟發展空間。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拓展外貿本地化,融入全球化,努力實現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互接互補,力爭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五)資本輸出在全球範圍內縱深發展

目前,中國已初步確立符合國情的促進“走出去”的政策體系,對外投資領域取得較大發展。生存壓力是我國資本輸出加快的根本動力。我國出口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