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以圖式理論探析聽力語篇理解中文化資訊的解碼取向性

學問君 人氣:2.16W

    〔論文關鍵詞〕解碼理論 浸潤學習 圖式 聽力理解

淺談以圖式理論探析聽力語篇理解中文化資訊的解碼取向性

    [論文摘要」認知學家指出:聽力理解的過程即是解碼的過程,聽力是一個接受、理解聲音資訊(聽力理解)的過程,是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資訊進行解碼的過程(即解碼理論)。從解碼理論入手來揭示聽力進階的一些生理及心理認知機理,強調透過大量有意義的閱讀輸入“浸潤學習”來增加學生對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和感悟,建立系統豐滿的“圖式”( schema ),以利於在聽力活動中有效地解碼、分析、猜測和判斷。

    在日常交際中,“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美國的一項,正常人在醒着的時候,70%的時間用於各種形式的交際活動,其中11%用於寫,15%用於讀,32%用於說,而至少42%的時間用於聽(Cooper1998 )。第二習得主要是透過獲得大量的可理解輸人來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聽”不僅是取得語言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語言規範化和加強語言實踐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中心環節。Krashen(1985)認爲,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方法是理解資訊,或接收可理解輸人。

    聽力理解是對語音符號組成的資訊流接收並做出反應或反饋的過程。就資訊來講,‘碼”是其組成的基本要素,而“編”就意味着把這些要素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進行組合,成爲有規律可循、可以加以識別的資訊流。隨着人們對語言性質的深人理解和教學理論的不斷髮展,人們對外語聽力理解性質的認識也日臻完善。隨着認知心的不斷髮展和完善,許多研究者開始重視對聽力理解過程的研究,並結合語篇的宏觀結構、認知圖式、認知推理以及語境等因素來揭示聽力理解的性質。語篇這個概念在語言學中用來指長度不一而意義完整的任何口語或書面語的任何段落。聽力中的語篇理解並非指語篇在聽者頭腦中的直接內化,因爲它不是一個單向過程,而是語篇與聽者、語言與思維、語言與情感等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聽者除了受其語言知識、專業知識的影響與制約外,還受到本身積澱的文化經驗的影響和制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介人是影響對聽力理解的重要干擾因素。換句話說,聽力語篇理解除了要具備較強的辨音能力、理解語句的能力和大量的詞彙外,在言語理解中,文化解碼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爲,文化與語言是息息相關的,文化孕育語言,語言發展文化(陳吉堂,1999)。可見,文化資訊的解碼對聽力理解,尤其是語篇理解具有作用。筆者正是從這一點出發,進一步探討解碼理論對聽力語篇理解的作用以及對聽力策略的影響,旨在促進聽力教學,提高學生的聽力語篇理解能力。

一、基於大腦解碼‘意義重構”的聽力語篇構成分析

認知心理學家指出:聽力理解的過程即是解碼的過程,聽力是一個接受、理解聲音資訊(聽力理解)的過程,是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資訊進行解碼的過程(即解碼理論)o Kenneth(1976獄爲:聽力實現的關鍵是聽力理解,它由五個成分構成,並且在順序上,後一個成分總是依賴於前一個成分,即辨音(discrimination )、資訊感知(perception of message)、聽覺記憶( auditory memory )、資訊解碼(decoding message)、運用所學語言使用或儲存資訊(use or store message )。但聽力語篇理解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資訊解碼過程,而是一個解碼與意義重構的有機結合,進行積極的動態思維過程。聽者並不僅僅對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進行聽辨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對語篇所包含的各種非語言資訊(即世界知識)進行理解和探究。然而,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語言層面上的講解和分析,而忽略培養學生在語篇及文化層面上的推理和預測求證的能力;再加之,隨着現在聽力測試的改革,語篇理解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圖式激活和圖式構建是提高聽力理解的有效手段。鑑於此,透過對圖式理論的介紹以及分析其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試圖說明:如果學生能瞭解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對聽力理解的影響,並有意識地將這一理論運用到聽力學習活動中,將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聽力語篇理解能力。

 二、遵循聽覺系統解碼的規律,培養學生重視聽力語篇中的文化解碼能力

    2005年3月,部宣佈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最新改革方案,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很大的變動。聽力權重從20%增加到35%,由此可見聽力水平提高是當今的關鍵。一些中生在讀書學習時特別重視地識記單詞,卻往往疏於留心那些單詞使用的上下文(context)或使用的言語語體色彩。他們疲命於題海戰術,聽得不少但卻費時低效;知識面也比較狹窄,缺乏對英語國家背景知識的積累,致使聽力學習似乎步入了一個“瓶頸期”。透過研究圖式理論,理解聽力語篇,我們可以出一系列的提高英語聽力能力的教學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資訊處理過程中,學習者與新資訊相關的圖式必須被激活。Gagne把“對已有知識的激活性回憶”作爲“步驟學習澎,的第三階段.說明了激活圖式的重要性。另外,解碼機制要求聽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善於聽懂“弦外之音”。解碼理論揭示了聽力語篇理解是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資訊進行解碼的過程。聽者將聽辨得到的獨立意義單位與自己大腦裏儲存的資訊相對照,運用大腦裏已有的詞彙意義、語法結構和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註釋”。經思維“註釋”後的資訊就有了意義,但這意義還不一定符合說話者的原意。欲領會經辨音與“註釋,後的聲音資訊,還需聽者大腦結合文化、語用等知識進行進一步加工,才能達到把握說話人意圖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引導理解聽力語篇的過程中,積極激活學生的圖式,以豐富的語用語體知識、人文文化背景常識解碼語篇內容,打破聽力提高的瓶頸。

    (一)借閱讀來錘鍊大腦解碼‘意義重材,時的綜合反應能力

    根據解碼理論,聽力技能是一種綜合技能,包括單詞、句子、語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與概括能力。聽懂話語的過程不是被動地接收的過程,而是一個“意義重構”的過程。Andereson( 1985 )提出:聽力理解由三個相互關聯而又循環出現的階段組成,即感知、分析和使用階段。感知階段指聲音信號進人感覺記憶,資訊儲存的感覺記憶的時間約1/4秒,然後經篩選,其中一部分進人短時記憶進行加工處理;分析階段指短時記憶中的資訊經重組、編碼後,形成有意義的命題,聽者要對連續性的語流進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線索是意義,意義體現在句法、語音、語義三個層面上;使用階段是將形成的命題和長時記憶中的已知資訊相聯繫,確定命題的意義,當新輸人的資訊與已知資訊相匹配時就產生理解。在使用階段,當形成的命題與長時記憶中的已知資訊相聯繫時,大腦便透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去分析、合成、歸納,使其成爲連貫的語言材料,從而實現意義的重構,然後將重構的意義而非原有形式在長時記憶中保留。聽者的這種記憶能力將服務於以後的大腦資訊處理過程。聽者必須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常識及人文背景知識對語音信號進行解碼和重構。

    認知心理學家認爲,聽力是一個預測、和證實的過程。人在處理資訊時採取自上而下(top-down )的模式時,長時記憶中存留的背景知識經驗在理解中的作用亦凸顯。豐富的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聽時進行意義重構,提高聽的預測力,及時調整應對策略並提高聽力篇章綜合理解能力。不難想象,先前獲得的知識經驗,或稱“圖式”(schema)是解碼的關鍵。如果圖式豐富、正確,則預測合乎實際,辨認加速,理解加深;相反,如果圖式欠缺,則辨認遲緩,理解發生障礙。事實上,‘犢”是獲得可理解語言輸人、積累語言文化知識和塑造思維方法的至關重要渠道。讀得越多對常用詞語越熟悉,可以減少聽時將英語譯成這一心譯過程;再結合語音知識、篇章文化背景等知識,使得聽時的分析解碼和捕捉“弦外之音”有理可據、更加切實可行。不懈地閱讀訓練和學習可以錘鍊和激發大腦功能,增強人在聽時大腦執行解碼“意義重構”的綜合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