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

學問君 人氣:2.93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淺談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

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爲了完成教學目標,常單純地傳授知識。這樣的課堂,對於課本知識要點來說,教師的任務是完成了,但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是否真正把握了歷史知識的蘊涵?他們是否真正瞭解了歷史的真諦、掌握了歷史、能把握現在甚至去展望未來呢?我們都知道,歷史是富有興趣的一門學科,本應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很難做到。如何最大限度地煥發課堂生命活力?如何實施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業發展,讓學生不爲“掌握”而學習,而是透過學習去了解歷史?這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筆者透過多年的教學探索,有了點滴的體會,下面談談自己的幾種教學感悟:

一、善於利用風俗習慣和鄉土史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若只是照本宣科,只重知識,不重趣味,不加以積極誘導,課堂上就不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都比較熟悉,課堂上如果能把歷史同風俗習慣結合起來,不但能豐富他們的知識,加深對風俗習慣的瞭解,同時還能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講到“春秋五霸”時,就可以和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聯繫起來。“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與清明節合二爲一,有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另外,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歷史都有着特殊的濃厚的感情,因此在講課時,根據教材內容適時插入一些涉及家鄉的史實,不但能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增強對家鄉無限熱愛的情感,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充分利用鄉土歷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看似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講活了,把歷史學科的趣味性、現實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一面展現給了學生。正是因爲開展這樣的教學,所以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大提高,教學質量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有效的情境教學法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透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爲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 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是人爲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中學生髮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中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能影響中學生的認知心理,而且能促使中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中學生本身的自我運動。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着眼發展”的觀點,全面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的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生活展現情境;設疑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情境;表演體會情境;多媒體演示情境。將情境教學法運用於歷史教學過程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非常有利。“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設施及教師本人的素質,選擇適當的創設情境的途徑,及時把握情境設計的時機和切入點,達到情與境融合的效果,真正發揮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我們也應該注意,任何嘗試都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應考慮學科特點、注重實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誤區,使教育改革朝着良性軌道發展。

三、將歷史教學通俗趣味化

通俗的課堂,趣味的演講,一定可以激勵學生去追尋和感悟歷史的真諦。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通俗的語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教條的知識教學一般來說容易使學生們產生厭倦的感覺,而富有激情的通俗講法則會引人入勝。易中天老師憑藉他豐富的知識、極富激情的通俗講法,使衆多的人對三國充滿了興趣。若我們在教學中也能把歷史教學通俗化,那麼學生對歷史的情趣就會更加濃厚。所以運用最爲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所需要講授的歷史知識與學生自己的實際學習生活最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尋找到與每個學生息息相關的情感突破點,是一節好的歷史課的重要之處。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他們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進行創造。這樣一來,誰對歷史瞭解得更爲深刻和透徹,誰能夠把歷史體現得更爲現代化,誰就更可能成功。實際上,偉大的時代必定具有歷史感,偉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歷史感。只有平庸的人才會把歷史和時代相隔離,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輩纔會對歷史任務般的學習不屑一顧。何況歷史本身就是一部連臺大戲,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有動作,有懸念,有高潮,充滿戲劇性,豈能不讓人興趣盎然?

總之,每位歷史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創造出精彩,使我們的課堂瀰漫着生命的氣息,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拓展內容】

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

在現代社會中,學習已成爲人生的重要需求。從適應與發展兩大任務出發,樹立自主型的學習觀,自覺地、能動地、有目的地從事學習活動,“懂學”、“會學”,已成爲時代對人的迫切要求。

歷史教材學生粗略都能看懂。在歷史領域裏,“知”與“不知”的矛盾並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與少、深與淺的差異。對於歷史學習而言,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藉助參考書(《辭海》、教師用教學參考書、教輔書籍等),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創造性地學習,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選擇資訊的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進而達到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呢?首先,要把握一個根本點:準確、完整、系統、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歷史基礎知識。其次,要抓住兩個觀點:①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地歸納整理,構件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②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認識歷史,包括科學地評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等。具體的學習方法,下面按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依次予以說明。

一、關於教材“說明”的學習

1、利用“說明”明確教材內容上、下限,合理劃分歷史階段。

2、利用“說明”明確教材體例和學時,按教材體例構建知識體系,按學時合理安排和調整學習時間。

3、利用“說明”明確學習要求,如教材每章開頭筐內的引言和正文內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圖、圖畫、表格、文獻資料前標有星號的必須掌握;練習題爲必作作業等。

二、關於教材目錄的學習

教材目錄是教材的總綱,是教材知識體系的主幹。教材目錄的學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錄,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共五章,除第五章專題介紹近代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與階段劃分無關外,其餘四章明確標誌了世界近代史的四個階段,依次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從節題上看,第一章包括兩方面內容: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及其在上層建築領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節),早期殖民活動(第二節);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內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到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節),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第六節);第三、四章均包括資本主義發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列強的殖民擴張和爭奪四個方面的內容。綜合分析四章內容,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條基本線索:資本主義發展史、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民族解放運動史、國際關係史、其中第一條線索是起主導作用的、體現歷史發展進程本質的主流,因此說,世界近代史是資主義產生、發展並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度的歷史。

(二)利用教材目錄,結合教材內容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比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六章標題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它高度精煉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國歷史的階段特徵是“探索中曲折前進”,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聯繫教材內容具體分析,一是進行了正確探索:破除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八大正確方針政策的制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整風運動聽取黨外人士的批評與建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國民經濟等;二是探索中出現了失誤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的鬥爭的嚴重擴大化在理論上產十不良影響,八大二次會議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氾濫,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三、雖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深化認識: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必須結合和反映中國的具體實際,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反之就會造成失誤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三)跨章節讀目錄,利用教材目錄把握歷史專題知識體系,進行歷史專題史學習。以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專題爲例,按目錄進行知識歸類,其知識體系爲: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三章第三節);

2、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上冊第四章第四節);

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1918-192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下冊第一章第一、二、四節);

4、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下冊第四章第二節);

5、20世紀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下冊第五章第二節);

6、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下冊第六章第一節)。

一經按目錄順序歸納,該專題歷史知識體系的內容及其階段劃分就一目瞭然了。可見,利用教材目錄進行歷史專題學習,既便於專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構建專題知識體系,又便於明確專題歷史發展的階段性進而歸納階段特徵,是一種便捷的學習方法。

三、關於引言的學習

高中歷史教材編寫以章爲教學單元。每系開頭在框內有一段引言,其內容各有側重,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掌握有關歷史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言的內容必須掌握,以培養清理基本線索、抓住階段特徵的能力。

(一)利用《中國古代史》的引言,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別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鼎盛時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戰國時期是我同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這兩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曆史發展的階段特徵,又揭示了我國奴隸社會形成、發展、鼎盛氣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這6章的引言結構一致;均補充歸納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原因,點明瞭該階段文化發展的特點,概要歸納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表現。以它爲提綱,擴而充之,即可系統、完整地掌握該部分教材內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爲例:

1.隋唐文化發展原因: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2.特點:輝煌燦爛。

3、表現:

①科技(建築、雕版印刷、天文、醫藥)世界領先;

②哲學、史學名家輩出;

③宗教興盛;

④文學藝術光耀千古;

⑤體育空前興盛。

(二)利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引言,把握與該章內容有關的國際、國內形勢及該章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注意把中國歷史放在當時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加以考察,明確世界歷史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以下冊第一章引言爲例:第一段概要歸納了當時國內政治形勢:階級關係變化,國共對峙局面出現;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國爭奪;第三段指出國際形勢變動(德日法西斯勢力瘋狂發展,共產國際錯誤地制定“搶先”策略)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的引言實際上是該章內容的導讀提綱,透過它即可把握世界歷史某一發展階段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發展線索。比如:下冊第五章引言實際上就介紹了構成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的四個方面的內容: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第一節):

①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對穩定,高速發展;

②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入“滯漲”階段;

③80年代結束“滯漲”,進入低速發展時期。

2、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第二節):

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的蘇東國家改革多有失誤,效果並不明顯;

②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

3、國際關係:

①美蘇爭霸導致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第三節);

②兩大陣營逐漸瓦解(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中蘇關係破裂;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第三節及第一節第二目)。

4、民族運動的發展:

①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第四節);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亞洲經濟的發展(第五節)。

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也就是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四條基本線索,以線索串聯內容要點,就能有效地把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利於弄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