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建築學畢業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1W

建築學畢業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建築學專業形態構成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分析論文,歡迎大家參考學習哦!

建築學畢業論文

  建築學專業形態構成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分析

引言

“構成”是將繁雜的造型關係分解還原成形態要素 ( 點、線、面、色彩、肌理、材質等 ),並在形式美法則和秩序下重組,綜合構建成全新形態的過程。形態構成作爲現代設計科學的基礎理論系統,是我國大多數藝術院校和建築院校專業基礎訓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研究對象是造型的構成要素,形式美的法則及其設計原理,構成設計的思維培養等。傳統的形態構成主要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空間構成。訓練步驟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思維模式過渡,透過抽象形態要素培養對學生美學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建築學專業形態構成系列課程教學的問題

目前建築教育中的形態構成課程脫胎於包豪斯《基礎課程》的構成教學,其課程體系源自於工藝美術訓練,並非建築學專業基礎課程自身演變發展的結果。傳統的形態構成課程以視覺藝術基礎訓練爲主,多注重平面設計或二維空間的抽象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滿足建築學專業的特殊需要。

1.內容設定缺乏針對性

傳統的形態構成教學強調抽象的造型訓練,單純從形式角度探討形態要素及其組織規律,如平面構成着眼於抽象的點、線、面的構成組合訓練及形式美原則的基本概念;立體構成則旨在訓練三維實體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質和肌理的表達;色彩構成則多從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學的層面探求對色彩的感知和運用。這種基於工藝美術類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通常是普適性的,缺乏針對性建築設計的相關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感到純粹的點、線、面學習抽象,與建築語言的形式邏輯缺乏聯繫。因此帶來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的手法脫離建築形態設計,色彩構成與建築空間形體的創作過程缺乏對應練習等種種問題。

2.課程銜接缺乏連貫性

建築設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具體性、功能性,而傳統的形態構成訓練往往不涉及設計目的、內容、條件和手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徵。如果缺乏與建築設計課程銜接,極易造成對學生建築本源的忽視。學生在完成設計基礎課程之後的建築設計專題訓練中,將面對多種環境因素和更多的設計矛盾,必然需要對建築的功能、技術、經濟等要素的綜合權衡,此時很難將之前學習的構成手法熟練運用於具體的設計。不僅如此,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中三大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的獨立內容教學,缺少相互之間的連貫訓練,對建築學學生而言,就無法體會在建築形體生成過程中,其二維平面、立面與三維立體造型之間嚴密的邏輯性。

建築學專業教學體系下的形態構成系列課程

透過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對建築設計的興趣,讓學生在形態構成的訓練過程中瞭解其與建築設計的聯繫。因此,使課程更好地體現建築學的專業特點與建築學專業的教學要求相結合,是設計基礎教學團隊探索改革的目標。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我校建築學院的形態構成系列課程逐步形成了“建築化”形態構成的特色教學方法。

1.強化針對建築學專業的形態構成訓練

“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在建築學的.設計基礎課程學習中,儘快瞭解構成與建築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體會到形態構成方法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與建築相似的空間造型能力,從而爲真正進入建築設計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 “三大構成”,基於“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三大構成”主要包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空間構成。由於空間是建築的本質,因而對空間構成的訓練將有助於加強建築學專業對空間形體塑造。透過改革和調整形體構成系列課程的內容安排,教學更加關注於空間形體(實體或虛空)由二維到三維的生成過程,以及三維形體在笛卡爾座標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維對應表達。以針對性的課程訓練,使學生在學習建築形體設計的同時認識和理解對設計內容的表達,從而直觀地體會到構成與建築的緊密關係。

此外,根據建築教學目的對專題講座、作業要求、教學參考書等的設定方面進行相應調整,促使學生在進行形體構成系列課程學習時,積極主動地收集和思考有關建築實例,認識構成要素和構成手法在建築造型中的運用,積累設計形態,提升設計修養。

2.整合構成系列,加強與建築設計的聯繫

“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的課程按照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空間構成的順序,將三大構成課程緊密聯繫,逐層展開,組成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有機整體。

每個構成訓練均分爲兩個步驟進行,即“向大師致敬”和“對自我重構”。第一部分側重大師作品解析:對課程提供的建築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間形態進行還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間的解析爲基礎,進行新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空間構成訓練。第二部分強調個人作品生成:平面構成將建築平面的各空間組成,建築立面的門窗、細部構件,及其使用的材質和色彩關係作爲構成要素,進行一個建築平面或一段建築立面的構成訓練;立體構成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對自己設計平面或立面進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築體量組合形式;空間構成是以立體構成爲基礎,依據人體尺度和建築模數標準,對建築空間內部及其外部環境進行調整和塑造的過程。

整個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教學過程,都着力引導並鼓勵學生在後續訓練中運用之前課程學到的知識。對構成作業的輔導及評價也不只是關注結果本身,更重視作品推敲生成的整個過程,並且強調構成作品的邏輯性與秩序性。透過“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學習建築是一個整體連續的、循序漸進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並逐步做到學以致用。

結語

綜上所述,突破原形態構成訓練僅對視覺感受的強調,注重構成系列課程與建築設計的有機結合,以建築教育領域自身的力量不斷修正與充實教學體系,是建築學專業教育工作者探索課程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與此同時,積極整合教學成果,出版一套依託傳統構成課程知識體系,同時具備建築學專業特色的形態構成系列教材,是建築院系的教學工作與課程建設的緊迫需求。

參考文獻:

[1]隋傑禮,王少伶,姜國棟.建築學專業形態構成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建築教育,2007(3).

[2]施瑛,潘瑩,王璐.建築設計基礎課程中形態構成系列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華中建築,2009(10).

[3]馬躍峯,張慶順.構成輔助設計啓蒙——重慶大學建築學專業構成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建築學報,2010(10).

[4]方小山,李敏稚,鄧巧明.傳承·發展·突破——立體構成教學的總結與反思[J].華中建築,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