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藝術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6W

藝術是人的一種情感表達,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統一。藝術誕生於人類的生產生活過程之中,從它的產生開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緊密的聯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藝術教育論文,歡迎閱讀。

大學藝術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藝術、藝術的特性、藝術的實質以及認識藝術的辦法等是大學藝術教育的中心認識問題。文章對以上中心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以期對樹立大學藝術教育的正確理念有所啓迪。

【關鍵詞】藝術 藝術教學 藝術教學管理

在討論、認識何謂腳踏實地、人性化的藝術教育的時分,筆者以爲有幾個關鍵點需求釐清,如什麼是藝術?藝術的特性是什麼、藝術的實質是什麼?認識藝術的辦法與認識數學的辦法能否一樣?假如對這些中心問題沒有一個分明的認識,盤繞藝術樹立起來的教學就會犯“閉門造車”等客觀主義錯誤。客觀主義會貽誤學生、貽誤學校,以至是貽誤國度,由於學生是國度將來的主人,他們能否成爲可用之才,取決於他們如今所遭到的教育。

一、藝術及根本特性

什麼是藝術?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當代著名藝術史學家、美學家貢布里奇在他的藝術史專著《藝術開展史》的導論局部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在理想中基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要藝術家而已 。”這句話是想提示人們一個明顯存在的事實:藝術是一個遠爲複雜的東西,自始至終都充溢了不肯定性。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議論一個叫“藝術”的東西的時分,這個稱號背後所包含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藝術的這一特性反過來也證明了,關於藝術是不存在肯定而嚴厲的定義的。否則,藝術的形態一定是被鎖定而成爲固化了的狀態。如此一來便不存在藝術的開展,同時也更不存在藝術的歷史。

尊重藝術的這種不肯定性就是尊重客觀事實,尊重客觀事實才是樹立科學認知的前提,也纔是樹立教與學的前提。

目前,在藝術教學與藝術教學的管理方面存在的較大問題是:把藝術同等於科學,固然沒有在言語上、在檔案上明說,但實踐上卻是經過學院對藝術教學的管理辦法,以及對藝術教學環節的`評判辦法等,以爲藝術的學習和創作也應該像科學研討那樣,能夠以所謂科學的名義,經過對資料的佔有、剖析、歸結,以及在邏輯推理的根底上得到藝術的表現方式,同時也得到對藝術表現的實質的認識。既然藝術與科學類似,當然藝術教學與藝術理論也應該能夠像數學學習和研討那樣確立規範和邏輯程序。事實果真如此?答案能否定的。幾千年的藝術歷史和近200年來的美學研討通知我們――從沒有哪一件藝術作品是在邏輯推理的根底上(比方,像數學命題的演繹推理那樣)自動生成和呈現,也從沒有哪一位觀賞者的審美快感是以邏輯推理爲先決條件的。藝術是直覺表現,就是情感表現,而直覺與情感如今不會、未來也不會由計算和推理得來。由於,它們都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組成局部,而生命更不是剖析和推理的結果。

二、藝術的實質

固然藝術充溢了不肯定性,無從定義,但並不標明無法認識它。巨大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依據本身的創作理論活動總結:“喚起本人曾經體驗過的情感,然後經過運動、線條、顏色、聲音或言語方式的表達,來喚起他人的情感。如此,傳達情感給別人,而其別人也可能會體驗到相同的情感――這就是藝術活動。”法國巨大的雕塑家羅丹說:“假如沒有體積、比例、顏色的學問,沒有靈活的手,最激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羅丹的這句話能夠視爲是托爾斯泰關於藝術的瞭解的一個補充。由此,我們能夠大致肯定藝術的中心元素是什麼,輔助元素又是什麼?這就是藝術的中心元素與首要目的――表達情感。至於運動、線條、比例、體積、顏色、聲音、言語等輔助元素以及統合它們的方式(即輔助元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則都是爲表達情感效勞的。情感首先是與感受力和直覺有關,而不是與思想和邏輯有關。關於藝術的這些特性,英國著名詩人和美學家赫伯特里德以爲,藝術的魅力並非訴諸認識知覺,而是訴諸直覺領悟。一件藝術品並非寄寓於思想,而是發端於感受。它是謬誤的意味,而不是謬誤的直述。

三、藝術教學

“僅靠解釋或界定的辦法,也就是說,僅靠對藝術作品進行有目的的剖析,是不可能從作品中取得快感享用的。這種快感是在同整個藝術作品的直接交流中產生的。一件藝術品常常令人詫異不已,當人們尚未認識到其存在時,它早已開端發作功效了。”赫伯特里德既道出了藝術的奧妙、藝術觀賞的奧妙,同時也道出了藝術學習的奧妙,即接觸、感受和領悟,這種學習辦法遠比解釋、剖析重要得多。如此,並不是說藝術的學習能夠不需求解釋和剖析,而是要有主次和先後。正確的辦法應該是尊重藝術的特性,同時也尊重觀賞者和創作者的個性,由於藝術的觀賞和創作永遠是在藝術品與個體之間樹立的,只要兩方面有機分離,先接觸、感受,後解釋、剖析,以接觸、感受爲主,解釋、剖析爲輔,只要這樣,關於藝術的學習和控制才幹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藝術教學的管理根據

藝術不是科學,也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物品。對藝術的學習、控制以及對藝術教學的管理採取所謂科學的、物理學式的條塊化管理,其正面功效是值得疑心的,由於藝術所面臨的中心問題,如情感與表現、美與醜、真與善、旋律與構造等問題,永遠都處於非肯定的狀態,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形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並非單靠科學辦法介入所能處理。真正的藝術教育只能是在尊重藝術本身規律的根底上,分離學生的特性做啓示式的引導。在藝術教學環節中,要允許有相當的彈性,而不是肯定性,由於藝術本身就充溢了不肯定性,同時,學生的學習才能也因人而異。形成這種情況的緣由有很多,比方,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心情、身體、心理、性格等方面都會起作用。所以不能強求劃一劃一,而是要尊重這種差異,並視這種差異爲個性培育和個性構成的根據和根底。假如要談科學的藝術教育辦法,後一種辦法纔是。沒有腳踏實地的態度、沒有對事物自身的尊重,談不上科學,更談不上科學的肉體。在藝術教育環節當中,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特性和需求樹立教學辦法,還是以教學管理爲本,以教師和教科書爲中心樹立教學形式?是培育學生的學問,還是培育學生的才能?反映了兩種價值觀,也反映了兩種教育觀。假如把學校比作工廠,學生就是工廠裏的產品,產品的價值如何?並非全由工廠決議,而是由社會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