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物理複習策略研究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4.3K

隨着2002年全國全面實施“3+X”的高考新模式,理科綜合科目考試作爲高考的新形式而成爲理科教師和高三理科學生關注的焦點.面對新形式,作爲我們物理教師應冷靜、認真思考分析,及時調整複習策略,更新教學概念,提高物理課的複習效率.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校近兩年來在物理複習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物理複習策略研究的論文

一、認真學習考綱加強複習針對性

每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物理學科的《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高三學生複習的指南.所以教師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有針對性地指導高三物理複習,在複習中着重解決以下三點:

1、落實知識點結合《考試說明》和課本,以注重物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複習爲主.紮實掌握基本的知識點,以不變應萬變,這首先要把握重要概念、定理、定律的內涵和外延,並結合典型習題加以訓練,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其次,在複習過程中應注意緊密聯繫生產、生活和科技發展的實際,積極滲透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突出學科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高中物理教材雖幾經變更,但始終列爲重點知識的有:加速度、摩擦力、動能和勢能、動量和衝量、功和功率、電場強度、電勢和電勢差、磁感應強度等概念;平拋運動、機械波、圓周運動、帶電粒子在電場或磁場中的運動等運動形式;牛頓定律、動量和能量守恆定律、動能定理、歐姆定律、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等規律.這些知識構成了高中物理的主體內容,而且每個知識點都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關,比如電阻定律與超導材料、原子核與核技術應用、圓周運動與航空航天技術及GPS全球定位系統等.另外,在複習過程中,還要適當拓寬部分知識面,特別要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21世紀是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和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爲主要內容的第四次技術革命.自然科學離不開數理化,如何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所學的理化生知識去解釋、分析、探索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科技動態,應當成爲我們在複習過程中着重加強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不是應景趕時髦,而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因此針對社會熱點內容,組織專題講座,拓寬知識背景,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熱點問題的能力.

2.找準結合點“3+X”綜合科目不是幾門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盤”,而是強調學科內容的交叉、滲透和綜合,考察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中學所學知識的能力.所以在複習過程中,找準物理與化學、物理與生物等學科知識的結合點,加以落實,顯得尤爲重要.如講解物理計算題時要充分運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軸的借用、函數的思想、討論的方法、空間的想象及不等式的遷移等)來解決物理問題;物理與化學結合方面:如化學反應與運動,恆定電流與電化學,電流與電解質溶液,氣體定律與氣體反應等;物理與生物結合方面:如運動與人體生理,光學與光合作月,光學與生物視覺等。只有找準了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的結合點,才能正確地把握切入點.複習中可選取有關材料讓學生閱讀或選編有關習題讓學生練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來解題,這正是“3+X”高考的目的所在.

3、突破能力點高考的性質將由單純的“知識考查+能力測試”上升爲“以知識、技能爲載體,着眼於能力,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學科綜合能力測試的目的並不是爲檢測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達到了何種程度,也不是爲了檢測教學或學習效果,它的主要目的是考查、確定考生是否具備升入更高一級學校及相關專業的知識儲備,相應能力等.在所有能力中,創新能力無疑是最具靈魂的.因此在複習中,教師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選編習題要做到淺、精、新、實,堅決拋棄深挖洞的偏題、難題、怪題,改變只有難題才能培養學生能力的觀點.幫助學生學會審題,形成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使他們儘快適應“3+X”新的高考模式.

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存在着“恐懼症”,一到考試就緊張,心理素質差,總擔心做不完,不會做,怕考不好,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動機.針對這一問題,在複習過程中,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

(1)首先要立足課本,準確把握教材的`難度,降低考試難度,適當降低複習的綜合性,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複習方法,教會他們用物理語言和思維去解決物理問題,增強學生複習的成就感和學習的自信心.

(2)鼓勵學生提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複習的積極性,鍛鍊學生勇於發言的膽量和勇氣.

(3)建立暢通的師生交流渠道,使師生能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礎上進行情感交流,營造一個和諧的複習氣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商.

(4)教會學生在考試中遇到陌生的試題,先不要緊張,別慌亂,然後仔細、認真、大膽分析,一定會發現題目的知識點是我們學過的、熟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三、優化訓練模式增強考生的適應性

進入高三複習階段,必要的考前訓練是必不可缺少的.理科綜合科目主要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是跨學科的綜合,且跨學科的綜合只佔約20%.考生要適應這種綜合科目考試,還需要一個訓練過程.我們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同樣的試題,同樣的時間,分科考試比綜合考試,學生得分要高,究其原因,單科考試思維空間窄、容量小,只需要一門學科的思維方式,考生比較容易適應.而綜合科目的試題,即使是拼盤式的試卷,考生也要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分析試題,更重要的是要在特定的時間內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思維跨度大,轉換快,無形之中加大了難度.所以,考生必須透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適應.在複習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4步走”的訓練模式。第一步,在高三第一輪的複習中,採取“分卷分場”訓練,主要把學科的基礎知識夯實,題型訓練到位;第二步,在第二輪專題複習中,採取“分卷合場”訓練,逐步向綜合考試過渡;第三步,在綜合複習中,採取“分科合卷”的形式進行測試,主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第四步,在模擬考試中,採取“跨學科綜合”的形式進行,按理科綜合考試的要求,出20%左右的跨學科綜合試題進行測試,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在這四步訓練中,前兩步是關鍵,主要是抓好學科內的綜合,後兩步是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儘快適應綜合科目考試,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經過實踐證明,這種訓練模式效果很好.

四、注重表達提高答題的準確性

儘管在《考試說明》中未把表達能力單獨列出,可是,理解能力涉及到的解釋和說明;推理能力要求的“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實驗能力中“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和數據,並得出合理的結論”;獲取知識的能力涉及的“找出規律”;分析綜合能力涉及的“解釋”、“評價”,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表達.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抓住典型例題,先理解,然後讓學生一字一句寫下來,文字敘述不但要儘可能流暢,而且要符合邏輯,專業語言必須表達規範.各個符號要符合規定,作圖要規範,數字答案要有單位,符合有效數字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