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深化大學師範專業“古代文學”課程改革

學問君 人氣:3.08W

[論文關鍵詞]師範專業 古代文學 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 創新

[論文摘要]大學古代文學課程應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和課程特點,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與基礎教育的聯繫,並保持大學課程應該具有的開放、多元、學術、個性等特色。

高校中文師範專業擔負着爲基礎語文教育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任,但今天高校師範專業在教學上很大的問題就在於對基礎教育的漠視。筆者在近兩年指導中學教育實習中發現大學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課程結構、教材建設等方面都與中學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存在着嚴重的不適應,直接的反映就是畢業生在教育實習階段進入中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實習單位提出畢業生自身的專業素養、知識結構都有待提高,否則難以適應中學語文課改的進程。這對高校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因此適應基礎教育發展趨勢,深化高等中文師範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語文課的改革都明顯地更爲強調對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的傳承,擴大了古代作品在課文中的比例,然而筆者在中學指導實習期間,透過和學生交流、課堂聽課等方式對銀川幾所中學的語文教師古代作品的教學情況進行了相關了解,從採集的資訊看,古代作品的教學存在較多的困難。部分教師自身古代文化知識儲備欠缺、對詩詞歌賦的鑑賞停留在一般的、表層的知識講授上,而對其蘊含的豐富的文學觀念、思想意蘊、審美理想、人文精神、價值取向、文體風範,以及創作主體所體現的人生態度、人格力量和藝術創造力等挖掘很少,這就導致學生對古詩文認識不深入、不到位,無法真正領悟其所蘊含的深刻的人文情懷,同時由於古代作品時代久遠,使得學生在理解上有距離感,覺得難學甚至學不懂,長期下來,學生失去學習古代作品的興趣和信心。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測驗卷面上涉及古代知識的題型失分較多。這種情況一定程度表明了擔負着中學語文教師職前培養使命的高校中文師範專業在整體上與中學教育是脫節的,培養的語文師資還遠未達到基礎教育方興未艾的課改的新要求。因此,大學古代文學課程應如何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和課程特點,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如何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寧夏語文基礎教育的現狀很好的結合,都將成爲古代文學教研室課程改革不可迴避的問題,作爲一名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講授的高校教師,筆者認爲,大學師範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在改革中必須從教育理念、教學的內容、方法等方面加強與基礎教育的聯繫。
針對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實踐的需要,高師古代文學教學的改革在內容上必須從知識層面、素質層面、審美層面及理論層面都做相應的調整。以寧夏大學爲例,大學古代文學課程分爲四段:即先秦兩漢段、魏晉隋唐段、宋元段、明清段,在教學中把《中國文學史》與《歷代文學作品選》結合起來,但該課程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難,就是在有限的課時裏,如何讓學生把握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學、如何讓學生理解衆多的'經典名作,實是一件捉襟見肘的事情。以至於長久以來教學中採用的基本方法就是社會背景、作者生平加作品分析的“文學史模式”,忽略了古代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主講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把重點用於講清文學發展的脈絡、形制特點、作家貢獻、文學主張、文學現象上。而對學生的鑑賞評介,審美和領悟作品的能力以及對其閱讀範圍、知識的整體儲備等等的檢查較爲忽略,這就使得畢業生走入中學崗位後自身的文化底蘊薄弱,在實踐教學中困難重重。就此,筆者認爲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下,合理的分配教學內容是該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根據不同時期文學發展的特點把教學重點做適當調整,例如先秦兩漢文學把重點傾向於對學生古漢語基本功底,原典閱讀能力的培養上;魏晉隋唐文學繼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同時側重學生對文學自覺地闡釋和理解;宋元文學更多的強調學生誦讀能力、鑑賞審美能力;明清文學傾向於較廣的閱讀面,加強學生作品形象分析能力。與此相對應,教師可在古代散文的教學中形成文史結合,嚴謹紮實,重視史料的教學風格;在詩詞歌賦文學中形成審美、吟詠講解的教學風格;在小說戲劇的教學中形成知人論世、人物分析的教學風格等等,這就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學時數不足導致人才培養上的不利影響,緩解了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缺失導致其走入中學工作實踐後和語文新課改的要求之間的矛盾。
作家、作品、世界、讀者是構成文學的四要素。傳統的大學教學還是中學教學只側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以及作家、作品與世界的關係,在涉及讀者時,則僅僅注意到作品對讀者的教育作用,而對讀者(學生)是否接受作品或在什麼程度上接受和理解作品,是不夠重視的。接受美學認爲,作家寫出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學活動的一個部分,作品本身並不產生意義。作品的意義是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讀者的閱讀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並且要把作品和讀者的關係置於文學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認讀者對作品意義和審美價值的創造性作用,這一理論已成爲文學史研究的新方法。中學新的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說的“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教學建議”說的“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其主要體現的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倡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而這一教育理念也符合文學活動的本質,所以完全適用於大學及中學的教學。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在整體教學改革上提出“四環節”教學法:即教師在教學中貫穿“講授—討論—論文—閱讀”四個環節,改變以往單一的講授型教學方式,把教學主體轉移到學生上,學生透過老師的講授獲得專業的知識,透過課堂討論鍛鍊自身的表達、理解能力,透過小論文的形式加強其書面寫作水平,透過閱讀相關的參考書目拓寬知識層面、提升其對文學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最終目的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希望透過這種改革,培養出適應21世紀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這種創新型的人才的培養目標顯然也完全符合接受美學理論提出讀者對作品意義和審美價值具有的創造性作用這一文學命題,符合“以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育理念。古代文學課程改革中更應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讓各類體裁所承載的有效知識交互使用,相互輔助和映襯,促使學生分析知識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知識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知識的邊緣性和內涵性,爲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究、思索、感悟、再造的空間,從而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趨勢。
值得說明的是,筆者提倡高校中文師範專業古代文學的教學面向基礎教育,絕不意味着將大學教育等同於基礎教育。我們甚至需要警惕中學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對大學教育的干擾,拒絕教學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爲,在面向基礎教育的同時,始終保持大學課程應該具有的開放、多元、學術、個性等特色。

[參考文獻]
[1]廖文華,陳芒.新世紀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當議[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1).
[2]黃連平.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幾個關係[J]中國高教研究,2005,(4).
 

深化大學師範專業“古代文學”課程改革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