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頭頸部疾病介入治療併發症的預防及治療

學問君 人氣:1.36W

介入放射學是近二十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牀治療學於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其特點是在影像學方法引導下采用經皮穿刺插管,進行血管造影檢查,並可進行超選擇性血管栓塞或藥物灌注治療,爲頭頸部疾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治療方法和途徑。如對難以控制的鼻出血責任血管的栓塞治療。鼻咽纖維血管瘤、頸靜脈球體瘤等高血運腫瘤的術前輔助栓塞治療;創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引起的鼻腔大出血的治療;外傷後頭、面、頸部大出血的治療;頭頸部晚期惡性腫瘤的動脈灌注和栓塞治療以及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瘻等以往認爲難以處理的疾病,都得到了較簡便、安全、有效的治療。由於影像學技術的進展,材料工藝學提供了優質的導管導絲和栓塞材料以及技術操作的熟練提高,介入治療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已較常規的血管造影大爲減少,但有些併發症仍很難避免發生。Waugh[1]報告DSA檢查和介入治療2475人,共發生術後併發症235例次、發生率爲9.4%。併發症分爲局部併發症、全身併發症和神經系統併發症。常見局部併發症有穿刺部位出血、血腫、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等,發生率7.4%。全身性併發症一般是對造影劑的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噁心、嘔吐、休克及腎功能損害等,發生率1.8%。神經系統併發症的發生率爲0.6%~1.9%,如腦血管痙攣、腦梗塞、失明、面癱及神經系統損害等。此外還有栓塞術後綜合症、栓塞部位面板、軟組織壞死等。神經系統併發症爲嚴重併發症,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頭頸部疾病的介入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並瞭解主要併發症的發生原因及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其療效和安全性。

頭頸部疾病介入治療併發症的預防及治療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頭頸部疾病的介入治療一般採用經股動脈穿刺插管。穿刺部位出血、血腫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且發生率相對較高。約佔全部併發症的65%~70%。

1.原因。多由於穿刺技術不熟練,反覆多次穿刺損傷血管壁;穿刺點選擇不當,股動脈穿刺點過高,術後壓迫止血困難;穿刺針太粗;術後壓迫包紮不當,壓迫時間不夠;術後過早下牀活動;高血壓病;術後劇烈咳嗽、打噴嚏;全身凝血機能障礙,肝素用量過多等均可造成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腫。

2.臨牀表現。小血腫除局部脹痛不適外,無其它症狀。穿刺部位出現青紫、瘀血腫塊、血腫較大時可壓迫靜脈引起靜脈炎,壓迫動脈引起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股動脈穿刺點過高致使術後壓迫止血困難,可引起腹膜後血腫,血腫大時可引起髂靜脈、膀胱和神經壓迫症狀。出血量多時可有脈搏細快、血壓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狀。

3.預防。術前做好充分準備,選擇適宜的.穿刺針,選擇穿刺點,導管退出動脈穿刺口後,以食、中、環三指墊2~3塊紗布壓迫穿刺部位15分鐘,以面板穿刺口近側爲中心,輕重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動和麪板穿刺口無滲血爲度,較粗導管(8F)應壓迫20分鐘,如有滲血再重複壓迫15~20分鐘,然後以繃帶加壓包紮,必要時用沙袋壓迫。術後穿刺肢體要制動24小時,並叮囑病人避免劇烈咳嗽,打噴嚏。高血壓患者術前應用藥物控制血壓。術後應加強對病人的巡視護理。

4.治療。小血腫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多可逐漸自行吸收,並無嚴重後果,較大血腫,可在血腫內注入透明質酸酶1500μ~3000u,以減少疼痛,促進血腫吸收,術後24小時可給予局部熱敷。血腫伴活動性出血時,可向其內注入適量魚精蛋白並加壓包紮。對引起壓迫症狀的大血腫,應及時施行外科手術清除血腫並徹底止血。高血壓可肌注降壓藥物降壓。劇烈咳嗽引起者,應及時應用鎮咳藥物,肝素用量過大者可靜脈注射魚精蛋白以中和肝素、魚精蛋白1.0~1.5mg可對抗肝素100μ。

【血管痙攣】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療過程中出現血管痙攣,也是一種較常見的併發症,血管痙攣多爲暫時性,兒童血管較細更易出現血管痙攣,也有持續性嚴重血管痙攣的報告。Siniluoto[2]報告血管栓塞術治療鼻出血31例,其中4例(13%)出現一過性頜內動脈痙攣,候鐵寧[3]報告22例頭頸部疾病DSA檢查治療中1例(4.5%)發生腦血管痙攣;作者曾遇2例檢查操作中出現嚴重腦血管痙攣,經處理不緩解,最後腦梗塞死亡[4],血管痙攣可分穿刺部位血管痙攣和擬檢查治療區域血管痙攣。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痙攣應引起高度重視,易發生急性腦供血不足,嚴重者可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