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學問君 人氣:2.29W
關於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作者:郭珂帆 周楊 董學成 許雁冰 曹豔陽

【摘要】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從個人情緒、人際關係、家庭、學校四方面分析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並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河南;留守兒童;心理
        引言
        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按常住人口分,河南省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而根據2007年大河網的報道,河南省留守兒童人數在全國名列第一。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隔代教育”等問題愈來愈多。因此,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已成爲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1 河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分析
        以開封市杞縣爲例,共發放調查問卷450份,收回432份,樣本回收率達96%,其中留守兒童佔86.6%(包括189名男生,185名女生)。數據表明,留守兒童跟非留守兒童相比,在心理調節、人際交往、生活態度上均存在差別。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存在着行爲孤僻、內心冷漠、自卑懦弱、自我封閉、易怒易躁等特徵。因此,留守兒童存在更爲嚴重的心理問題。
        1.1 個人情緒因素分析
        據結果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缺乏溝通,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
        面對生活中的矛盾,有72%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悶不吭聲的處理態度,僅有10%的孩子選擇向父母訴苦、16%的孩子採取其他方式發泄,有少數孩子甚至會衝動吵架鬥毆。與調查的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膽怯自閉、不敢發泄、不善傾訴的特徵更爲明顯,他們寧願將矛盾憋在心裏,也不願與朋友或親人傾訴。長此以往,他們內心的抑鬱可能無法得到較好的排解,當矛盾積聚到他們難以承受的程度,便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其正常的人際交往。
        當孩子感到傷心難過時,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和親近的人傾訴或者透過自我調節來擺脫情緒,但是,由於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同時,孩子並不能科學的掌握自我調節方法,進而不能很好地排解內心的不良情緒。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男生、女生面對父母外出務工也持有不同態度。在年齡不等的青少年羣體中,一般而言,年齡越大,孩子對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爲越能表示理解。
        據調查結果顯示,男生中只有78%的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而女生中則有98%的人能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男生中僅有53%的孩子願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希望其常回家看看;女生則有80%的人表示願意父母外出務工,同時也希望父母常回來看看。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相比較於男生,女生對父母的依耐性更小、更懂事、更能體諒父母。這可能源於農村的特殊現實情況。據瞭解,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掙得收入和在家務農(主要是種植業)取得收入,因此,每個農村家庭都需要能在家料理家務(洗衣做飯、飼養家禽)的家庭成員。而在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幼齡兒童比例相對較大的情況下,這個重擔便落在了幼齡兒童中年齡較長的孩子身上。一般而言,長女承擔此類任務的情況較爲普遍,這也讓小女孩從小能明白父母的辛苦勞累,對於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爲也能表示理解。
        1.2 人際交往因素分析
        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範圍主要有學校、家庭和社會。根據留守兒童人際關係的調查顯示,67%的兒童喜歡交朋友,並且朋友挺多,而52%則認爲他們的朋友只有幾個。在這些被留守兒童列入“朋友”名單的同學中,並非所有人都是可以交心的,僅有41%的孩子稱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三個或以上。可見,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而能主動與他人交往,當然,也存在着部分不願意與他人談心或是沒有合適傾訴對象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得比較安靜。一旦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他們大多選擇保持沉默或獨自哭泣。這些孩子由於缺乏溝通與交流,在性格上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僻,成績也一般不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留守兒童心理狀況不良的原因主要是他們長期與父母處於分離的狀態因而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連續發展觀強調,早期的親子依戀關係會影響到今後所有的關係。而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願意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由於從小就與父母分離,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1.3 家庭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的對象大多是處於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的少年兒童,其中85%的監護主體是(外)祖父母,47%是單親;13%是年紀稍長的哥嫂或叔伯親戚;另有2%的留守兒童無監護人。透過實地走訪,我們發現,一旦經濟條件允許,大量在外務工者都會努力把孩子帶去自己打工的城市以期獲得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這些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看重。然而,透過與孩子們的`交流,在選擇未來人生道路的問題上,僅有33%的孩子表示了對大學的嚮往,對九年義務教育後繼續在學校讀書深造的渴望。相反,有67%的孩子表示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就想出去打工,不想再繼續讀書。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一方面,客觀經濟條件。大多數農村家庭有不止一個孩子。在這麼多兄弟姐妹的情況下,很多家庭無法承擔孩子的教育費用。另一方面,傳統思想限制。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長兄如父”的觀念,很多長子、長女往往面臨輟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