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我國曆史上運河的功過得失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3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我國曆史上運河的功過得失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淺談我國曆史上運河的功過得失論文

一 我國運河的歷史地位和特點

我國與埃及、巴比倫等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開發運河最早的國家。公元前 7 世紀,亞述人就在兩河流域開鑿了一條長 80 公里的運河。公元前 5世紀,波斯鑿通了尼羅河至紅海的運河。此後,除了中國,世界上少有著名的運河出現。19 世紀,世界上出現了舉世聞名的三大運河:基爾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這些運河在世界航運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如以運河延伸路線之長、維持時間之久、工程之偉大和艱鉅而言,我國的運河在世界上則是獨一無二的。

以運河的延伸長度而言,在公元前 3 世紀的秦代,除繼承了春秋戰國時代形成的鴻溝水系外,又開鑿了溝通湘、漓二水的靈渠,於是當時的運河已經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珠江五大水系。公元 3 世紀的曹魏時代,在河北平原上開鑿了白溝、平虜渠、利漕渠、泉州渠、新河等一系列運河,其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灤河下游,也就是我國東部地區地理條件決定運河可能開鑿的最北端。到了公元 7 世紀的隋唐時代,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的開鑿,溝通海、黃、淮、江、錢塘、珠等東部地區六大水系的.運河系統基本成。當時北抵北京、西達西安、南至杭州的南北大運河全長約兩千三百公里。元明清時代形成的京杭大運河,從北京至杭州,全長兩千餘公里,如果將浙東運河也計在內,則又要加上一百二十餘公里,無疑爲世界之最。

二 運河在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有過何種貢獻

在漫長在歷史時期裏,運河究竟對我國的歷史發展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據歷史文獻記載,我國運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運河開鑿的目的主要是爲了各國間政治上溝通和軍事上征伐。因此往往只是根據當時的需要,對相近的河流進行臨時溝通作爲運河,事後未加修浚,自然條件好的能存留下來,自然條件差的也就逐漸淤廢了。自公元前 2 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秦漢統一王朝後,爲了維持和鞏固其對內統治、對外防禦的功能,中央政權必須有大量物資的支撐,由此產生向全國各地徵收財物、透過運河由水路輸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方的漕運制度,而這種制度貫串了中國歷史二千多年。此後,運河已經不僅是一條交通路線,而是成爲歷代王朝鞏固統治的生命線。現擇其主要而言,運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三 運河在歷史上有沒有產生過負面影響呢?

唐朝人李敬方《汴河直進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爲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八)批評了運河對勞動人民脂膏的收括。其實這不是運河之過。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沒有運河統治者照樣可以透過其他途徑向人民巧取豪奪的。而運河的負面影響主要是其對自然環境的不合理改造而造成的。

但是歷史上大運河對沿運地區的環境則起過不良的作用,也是不能不提的。

河北平原上永濟渠的修鑿,使太行山東流入海的河流下游受阻,在運河決溢成災。元明會通河未開之前,今豫東北、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的瀝水有南北兩條出路 :北面一條由今黃河下游河道左右的馬頰河、徒駭河、大清河等入海 ;南面一條由泗入淮,由淮入海。會通河開鑿以後,並不斷地加築河堤,河身不斷擡高,猶如一道土牆阻擋在其東面,南面則有高於運河的黃河(今淤黃河)河堤的攔截,北面爲狹窄的衛河所約束,這一地區的瀝水宣泄受阻,每遇暴雨季節,黃運並漲,河溢湖滿,洪水到處洶涌洄蕩,受災面積極廣,使這一帶地面瀝水無法排泄。故明清時代,今黃河以南、會通以西、淤黃河以南的魯西南以及今黃河以北的魯西北地區,是水旱災害頻發地區,鹽鹼、沙荒、澇窪遍地,有的地方寸草不生,生產低下,人民生活極端貧困。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制度雖然發生了變化,但由於數百年來造成的環境影響,近五十年來,山東“全省澇災的分佈趨勢,以魯西北最重,特別是南四湖環湖一帶和徒駭河、馬頰河中下游地區,更是洪澇災害頻繁的地方”(《山東省主要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地震出版社,1994,15 頁)。

今天指出歷史上大運河的負面影響,並非要論其功過、苛責古人,因爲這是當時歷史背景下別無選擇的必然產物。我們的目的無非是從生態文明的角度進行考察,真正地全面理解運河的歷史作用,併爲今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