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建構主義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

學問君 人氣:1.03W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 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

論建構主義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

論文摘 要:建構主義已成爲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哲學思想基礎。在此背景下,傳統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越來越具有反思與重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爲哲學依據及指導,擬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進行較爲系統的整理研究。 
  
  建構主義作爲一種思潮與觀念,發展到今日已經變成一套融合神經生理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以及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思潮,它深深地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建構主義對教育產生的深遠的影響,使其成爲面向21世紀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
  近二十年來,教學所依賴的認識論基礎經歷了一個從行爲主義到建構主義的發展過程,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在社會學科的教學中,更多地傾向於建構主義的理論與方法。知識觀影響着人們對教學的根本看法,美國建構主義理論的倡導者傑夫裏·舒爾曼指出,建構主義是關於知識本質的一系列相關的理論,這些理論的共同點是,知識是由人創造的並受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的影響。而行爲主義認爲,知識存在並獨立於人們之外,因此,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灌輸前人所建立起來的知識技能體系,由此便發展爲一種可測量可控制的線型封閉的課程。建構主義認爲,社會學科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並在學科領域內外鑑別多種觀點,使其形成對社會學科問題及其發生、發展過程的深入理解和樹立堅定不移的信仰,當學生對其掌握的有待評論的事實形成自己的解釋時,知識便形成了。
  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爲哲學依據及指導,擬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進行較爲系統的整理研究。
  
  一、建構主義語文教學與課程性質分析
  
  建構主義知識觀,在質疑與否定了現代知識型的客觀性、普遍性與中立性後,提出了“從客觀性到文化性、從普遍性到境域性、從中立性到價值性”[1]的轉型,從而爲語文知識的性質提供了建構主義的理論視角。
  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爲,知識並不是一勞永逸、永遠不變的,知識也並不是對現實的正確表徵,不是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它只是一種解釋、假設,會隨着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被“革命”掉,隨之出現新的假設。[2]在具體問題中,我們需要結合具體情境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因而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於各種現象的較爲可靠的更爲可能的假設,而不是絕對正確的最終答案,在不同的情況下有其特異性,所以掌握知識並不意味着掌握了規律,而且課本知識只能說是一些資訊和符號,只有透過個體的主動建構,才能變成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儘管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學習者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只能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來建構,所以獲得的理解不一定一致。心理學家維特羅克的生成學習模式較好地說明了這種建構過程。他認爲,在學習過程中,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的資訊,而是主動地對資訊進行建構。學習者以長時記憶的內容和傾向爲依據,對資訊進行主動選擇,並進行推斷,學習者總是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事物意義進行理解,需要藉助於貯存於長時記憶中的事件和資訊加工策略。
  所以建構主義語文教學不僅存在着教學與教學對象即知識的關係,還存在着教與學即師生的關係。師與生並不是“主體-客體”關係,而是“主體-主體”關係,這種“主體-主體”關係不構成認識關係,而構成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建構主義認爲,一個人的心理是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進階心理功能轉化的過程從這一原理出發,“維果茨基給教學下定義,他說:‘兒童的教學可以定義爲人爲的發展’。兒童透過活動和交往掌握‘精神生產的手段’可以稱爲廣義的教學,然而廣義的教學帶有自發性質,狹義的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維果茨基說:‘作爲交際和它的最系統化的形式便是教學。’因此教學創造着兒童的發展。”[3]建構主義的課程觀強調用情節真實複雜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爲解決問題的工具。它主張用產生於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啓動學生的思維,由此支撐並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基於案例的學習、拓展性的學習與基於項目的學習,並以此方式參與課程的設計和編制。因此,語文教學活動即爲師與生之間的語文交往實踐活動。語文課程是學習者透過語文活動實現人的生成的行爲,是以言語爲對象的人性的智慧教育,即言語智慧教育。
  
  二、建構主義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研究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知識是學習者基於個體體驗活動的產物,是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學習者是‘活動探究者’、‘意義和知識的建構者’。”[4]石中英也認爲:“在知識與認識對象的關係上,知識並不是對認識對象的鏡式反映。它是由認識者的認識能力、興趣乃至利益所選擇和建構的結果。敲開了認識者的認識能力、興趣或利益,就沒有認識對象的出現或顯現。”[5]這一觀點明確地指出了建構主義觀念下知識的主動建構特點。在個體進行經驗建構的過程中,個體的圖式會隨着不斷擴展的經驗而不斷進化,所有的知識都是在這種個體與經驗世界的對話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而這是以個體認知過程爲基礎的。建構主義認爲,學習者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出現在面前時,他們往往也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當前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標準的解釋。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者的合作而使得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首先,建構主義不認爲知識是絕對的,是先於我們的認識客觀存在的。其次,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建構意義的過程,離開了個體的主動建構,學習毫無意義可言。“知識”是不能透過教師“導向”學生的,知識是學習者個體內部透過新舊經驗的作用建構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