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行爲決策中後悔情緒的研究綜述

學問君 人氣:1.93W
行爲決策中後悔情緒的研究綜述
【摘要】後悔是行爲決策前後都可能出現的情緒體驗。根據心理學的定義,後悔是一種基於認知的消極情感。當個體意識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採取其他的行爲,將產生更好的結果時,就會產生後悔情感。同時,許多研究也表明,後悔還可能作爲一種預期情緒,透過認知的中介作用影響到最終的行爲決策。這裏將從後悔的概念出發,以預期後悔與體驗後悔爲重點,梳理行爲決策中的後悔的研究方法,並評述目前學術界關於後悔的理論模型。
【關鍵詞】行爲決策預期後悔體驗後悔反事實思維後悔理論
1.前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策,而後悔是行爲決策中出現最多的的情緒體驗。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後悔是人們日常交談中提到最多的負面情緒。然而,最早的決策研究主要開始於經濟學領域。由於最初的經濟行爲研究大多是在“理性經濟人”的思維視野和理論框架下開展起來,因此,決策領域的早期研究幾乎忽略了情緒的影響作用。後來,隨着社會認知科學、經濟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其交叉學科的發展,“決策”不再僅僅是經濟學的研究專利,尤其是將“情緒”引入“決策”研究之後,情緒與決策的關係研究備受青睞,開展最多的當屬“後悔”情緒對“決策”影響的研究。後悔情緒可以出現在心理預期中並最終對行爲決策造成影響。由此可見,行爲決策中情緒的作用機制比較複雜,因此,決策與後悔情緒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機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後悔的概述
        心理學界對後悔(Regret)是這樣定義的:後悔是一種基於認知的消極情感,主要發生在個體意識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採取其他的行爲,將產生更好的結果時。由此可見,產生後悔必須有兩個前提:一是個體行爲(決策)的結果不好(或相對不好);二是如果改變了當事人已經完成的行爲(決策)就會獲得好(或相對好)的結果。
        心理學界對後悔的研究是在反事實性思維(counterfactu原al thinking)的框架下展開的。上面提到的“要是當初……,就好了!”“如果……,就不會這樣了。”就是一種“反事實性思維”。它常常伴隨或痛苦或高興或後悔等情緒反應,是指在心理上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否定而構建一種可能性假設的思維活動。在反事實思維的框架下,後悔被賦予另外一種心理學定義,即將事件的真實結果(what is)和可能發生的一個比真實結果更好的假設結果(what might have been)相比較並伴隨痛苦情緒的過程。由此可見,噹噹事人意識到當前的不良行爲後果原本可以透過先前的另外一個決策所避免時,後悔情緒就產生了。因此,在這種條件下,反事實性思維可以被看作是後悔產生的機制。
        爲了學術研究中概念界定的清晰性,研究者根據不同維度對後悔作出不同的分類:根據後悔情緒與決策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後悔分爲預期後悔和體驗後悔;根據後悔的持續時間,後悔分爲長期後悔和短期後悔;根據行爲是否發生,後悔分爲行動後悔和不行動後悔;根據失敗決策的特徵或階段分爲擇劣後悔和拒優後悔等。預期後悔和體驗後悔的分類最早由學者Janis 和Mann 於1977 年提出。預期後悔(antieipatory regret)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反事實比較(counter原factual comparisions) 時,會預期到他們可能感到的後悔,並試圖透過各種方式把這種未來後悔降低到最小限度,預期後悔發生在決策作出之前。體驗後悔(experienced regret)即我們前面提及的第一種後悔。
3.後悔的研究方法
        3.1 故事反饋法。研究者多數採用如下或者類似的實驗故事腳本:Paul 先生擁有A 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打算換成B 公司的,但他最終沒有這樣做,他現在發現如果他當初換成B公司的股票他就會賺1200 美元;George 先生擁有B 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換成A 公司的,他現在發現如果他當初保留了B 公司的股票他就會賺1200 美元。看完故事腳本後,研究者會向被試詢問:故事中的任務中,誰更後悔?國內學者張結海在研究後悔與決策時多使用故事反饋法,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故事反饋法巧妙的情境設定將被試置於比較真實的決策情境中,對於誘導後悔情緒的效果較好。因此,該方法是目前決策研究領域中最常採用的研究方法。
        3.2 自我報告法。自我報告法是被試按主試要求回憶自身生活中經歷的真實後悔事件,並報告其相應的想法和感覺以及隨後決策過程中可能採取的行動。國內張結海將自我報告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研究表明長期後悔和短期後悔一樣服從後悔的“狀態改變———狀態繼續”規律,從而支援了後悔的一致性模型。由於自我報告法是針對被試自己以往的決策失誤後出現的後悔情緒進行的研究,不能像故事反饋法那樣透過情境的假設來誘導預期後悔的情緒。因此,這種方法多用於體驗後悔情緒,而對預期後悔的研究則受到一定的侷限。
        3.3 實驗法。實驗法則是在實驗室情境下,模擬真實的決策情境,要求被試做出決策並根據其決策給予相應成績或報酬,測量其情緒反應和決策變化。該方法與真實決策情境所誘發的後悔具有相似性,相對於故事反饋法和自我報告法,實驗法更接近真實情境。此,實驗結果更逼真。實驗室研究
情況下,主要有運氣輪博弈任務和最後通牌博弈兩種範式。
        3.4 認知神經研究。藉助科學的神經生理儀器對後悔和決策產生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探索,並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陳滿琪藉助ERP 和FMRI 考察了被試在運氣輪博弈任務下的神經生理變化。此外,甚至有研究者透過現代技術手段得出後悔的神經生理定位,發現預期後悔和體驗後悔涉及的功能性腦區主要包括:眶額皮層、扣帶前回、海馬、杏仁核等大腦區域。因此,隨着研究的深入,後悔與決策的腦神經生理機制將有更加精確的定位。
4.後悔的理論解釋
        4.1 預期後悔的理論模型。
        4.1.1 後悔理論。後悔理論首次由Loomes、sugden 和Bell 等人提出,也是第一個明確的將預期情緒作爲影響行爲決策的一個參數加以考慮的理論。該理論認爲,在行爲決策前,如果當事人意識到某種自己目前的決策的結果可能不如另外一種可選擇的結果時,往往會產生後悔情緒;反之,則會產生愉悅情緒。於是,這種預期的後悔情緒便會使決策者在決策中追求後悔最小化,即當事人具有後悔迴避的心理傾向。也就是說,預期到的後悔情緒將會對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TAGS:綜述 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