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抗真菌藥物的種類與作用機制綜述

學問君 人氣:5.74K

現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抗真菌藥物的種類與作用機制綜述,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真菌藥物的種類與作用機制綜述

由於長期濫用抗生素藥物,致使微生物耐藥性越來越強,耐藥性成爲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大障礙。目前微生物耐藥的發展呈現出向多重耐藥趨勢,真菌中有多重耐藥的白色念珠菌、隱球菌、皮真菌、球孢子菌等。已有多種抗真菌藥物,如多烯類、唑類、5-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類等,可以有效防治真菌感染;但隨着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分離到的耐藥真菌增多,尤其以對唑類藥物耐藥最爲突出。本研究綜述了多種抗真菌藥物的種類及功能性質,抗真菌藥物對真菌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1抗真菌藥物的種類

按照真菌藥物結構和作用機制,可分爲多烯類、唑類、棘白菌素類、丙烯胺類、核苷類等抗真菌藥,各類抗真菌藥物其應用現狀如表1.

1.1多烯類抗真菌藥

多烯類抗菌藥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四烯類和七烯類藥物,其中七烯類代表兩性黴素B,四烯類代表制黴菌素。多烯類抗真菌藥作用於麴黴、念珠菌、隱球菌、組織胞漿菌等引起的深部真菌,但對葡萄念珠菌、面板癬菌所致的淺部真菌病無效

1.2吡咯類藥物

吡咯類藥物主要包括酮康唑、益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此類藥物臨牀應用廣、療效好、安全性高,吡咯類抗真菌藥物是治療淺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藥物。

1.3環狀脂肽類藥物

環狀脂肽類藥物包括棘白菌素類和阜孢殺菌素類,透過設計合成並篩選半合成脂肽藥物,大大增強藥物的水溶解性,降低了藥物的生物毒性,其中卡帕芬淨與米卡芬淨是2種典型的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物,此類藥物對動物體的毒性較低[1].環狀脂肽類藥物主要作用於麴黴、念珠菌屬、煙麴黴菌、平滑念珠菌和皮炎芽生菌等。

1.4核苷類抗真菌藥

核苷類抗真菌藥物是對天然鹼基、核苷、核苷酸等進行化學修飾、改造,開發出抗真菌藥物。核苷類藥物具有抗腫瘤、抗真菌的作用效果,具有強的選擇毒性。代表性藥物有灰黃黴素和5-氟胞嘧啶。灰黃黴素結構與鳥嘌呤相似,爲淺部抗真菌藥,對面板癬菌如小孢子癬菌、表皮癬菌和毛癬菌等有強的抑制作用,對念珠菌、隱球菌、麴黴不敏感。

1.5烯丙胺類藥物

烯丙胺是從雜環螺旋萘衍生出來的一類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藥物,代表藥物爲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萘替芬、特比萘芬抗菌譜廣,對面板癬菌、念珠菌有殺菌作用。特比萘芬對某些唑類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的菌株也有作用效果。

1.6抗真菌中草藥

中草藥具有來源廣泛、抗菌譜廣、毒副作用小、不易產生耐藥性的特點。大蒜、地錦草、黃芩、魚腥草等對具有較好的抗真菌作用。如中藥成分大黃酚、大蒜素、苦蔘鹼、黃芩苷等具有抗真菌作用。杜麗華等[2]研究表明大蒜素對生物膜的黏附和胞外多糖的產生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汪長中等[3]研究表明苦蔘鹼對白念珠菌的黏附及菌絲生長有抑制作用。張文平等[4]研究表明黃芩苷可抑制真菌DNA的合成而達到抗菌作用。董波等[5]研究表明花青素作用於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對真菌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

1.7肽類抗真菌藥物

抗菌肽主要透過干擾真菌細胞的表面結構,起到溶解細胞壁,達到抗菌作用。

Yeaman等[6]研究發現Histatin5抗菌肽具較強的抗真菌活性,主要在細胞膜表面聚集而改變脂質雙分子層結構,破壞細胞膜功能達到殺菌;同時Histatin5對兩性黴素B和唑類耐藥的念珠菌也有抑殺作用。

Hertog等[7]研究表明人工合成抗菌肽LL-37可作用於細胞膜和細胞核,使胞內核苷酸和大分子物質釋放。

Di Marino等[8]研究抗菌肽AMT2,cAMT2可以結合到真菌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表面,破壞或通透細胞膜。

2對真菌的作用機制

2.1作用於細胞壁

2.1.1作用細胞壁的葡聚糖合成棘白菌素類藥物透過非競爭性抑制真菌β-(1,3)葡聚糖合成酶,使細胞壁的結構發生異常,細胞滲透性增加,胞內物滲漏導致死亡。

Jabra等[9]研究發現葡聚糖合成酶是由FKS1和FKS2基因共同編碼而成,棘白菌素類透過對這兩種基因的作用而抑制葡聚糖合成酶合成。

Singh等[10]對棘白菌素進行化學修飾,以羥基谷氨醯胺替換蘇氨酸,以芳香族雜環的酰基側鏈替換環六肽分子獲得新型的棘白菌素類似藥物,具有低毒,高抗真菌的活性。

2.1.2作用細胞壁的幾丁質合成尼克黴素Z、多抗黴素D、日光黴素X等抗真菌藥物透過競爭性抑制幾丁質合成酶活力,從而使幾丁質生物合成受阻,細胞壁合成缺陷,細胞通透性增加,而起到抗真菌作用。

Chaudhary等[11]研究日光黴素X、多抗黴素D等藥物作爲幾丁質合成酶抑制劑,日光黴素X透過二肽滲透酶進入靶細胞,抑制真菌幾丁質的合成;多氧黴素D是真菌細胞壁幾丁質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

Verwer等[12]研究表明尼克黴素和卡泊芬淨聯合作用,能夠協同抑制真菌細胞壁幾丁質和β-葡聚糖合成。

2.1.3作用細胞壁的甘露聚糖甘露聚糖是真菌壁重要成分,可以和蛋白質形成甘露聚糖-蛋白複合物,作爲抗菌藥物的作用靶位。

Georgo等[13]研究表明抗真菌藥物普那米星在Ca2+存在時,與甘露聚糖蛋白的糖部分形成複合物,影響細胞壁形成,引起細胞內K+泄露,導致真菌細胞壁溶解。

Walsh等[14]研究表明普那米星類藥物透過Ca2+選擇性與細胞壁上的甘露聚糖複合物橋連,使細胞壁甘露聚糖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破裂細胞壁,導致細胞死亡。

Nakagawa等[15]透過對普那米星類藥物進行改造,發現單一甘露聚糖蛋白的缺失會導致細胞的死亡。

2.2作用細胞膜

2.2.1作用細胞膜麥角固醇合成途徑的關鍵酶GamarraS等[16]研究唑類藥物能抑制α-1,4-去甲基化酶,阻止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致使真菌細胞膜破損,膜通透性增加,產生抗真菌作用。烯丙胺類藥物與唑類藥物類抗真菌藥物的結構不同。Ghannoum等[17]研究表明特比萘芬的作用機制也是抑制細胞膜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Nowosielski等[18]研究表明特比萘芬作用於鯊烯環氧化酶阻斷鯊烯環氧化,導致羊毛甾醇來源的缺乏,產生鯊烯堆積,抑制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2.2.2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透過外源加入甾醇類物質能夠明顯降低對藥物的敏感性,表明多烯類藥物是透過與真菌細胞膜上的甾醇類物質結合作用來抗菌的。Chattopadhyay等[19]研究表明兩性黴素B首先與細胞膜甾醇類物質結合,使細胞膜空間結構改變,在膜脂質雙層中形成由兩性黴素B與膽固醇結合的環狀複合物,構成親水性通道,導致細胞內溶物外泄,起到抗真菌作用。

2.2.3抑制真菌鞘類磷脂的生物合成鞘類磷脂是真菌細胞膜的'重要成分。真菌鞘類磷脂的生物合成過程關鍵酶是肌醇磷酰鞘氨醇合成酶(IPC合成酶)。

Tan等[20]研究表明納摩爾濃度aureobasidin對IPC合成酶起抑制作用,阻止真菌鞘類磷脂生物合成。

Aeed等[21]研究表明aureobasidin修飾改造後對念珠菌屬具有強抑制作用。

Mandala等[22]發現兩個結構相類似的IPC合成酶抑制劑khafrefungin和rustmicin.

rustmicin是IPC合成酶的可逆性抑制劑,特異性作用IPC合成酶;khafrefugin對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隱球菌IPC合成酶的強的抑制作用。

2.3抑制真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Kinsman等[23]從Graphimumputredinis菌液中分離出GR135402,能抑制真菌的蛋白合成,具有抗真菌活性。Okada等[24]從Penicillium mini-oluteum發酵液中分離出BE-31405,對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均具有抑制活性,主要抑制真的蛋白合成。

Chakraborty等[25]研究糞殼菌素(sordarin)是蛋白質翻譯過程中延長因子EF抑制劑,阻止真菌蛋白質的進行。

Zhao等[26]研究N-肉豆蔻酰基轉移酶抑制劑,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2.4作用於真菌的電子呼吸鏈Ma等[27]研究抗黴素A和來源於鏈黴菌的UK2A,對真菌呼吸鏈的電子傳遞具有抑制作用,引起真菌的死亡。Fudou等[28]發現來源於粘細菌的Haliangicin,能夠專一性的抑制呼吸鏈中蛋白複合物III的電子傳遞。另外,從粘細菌的代謝產物中發現了多種具有抑制電子傳遞的抗真菌化合物。

2.5作用於真菌的核酸的合成多種類型的抗真菌藥物可以透過細胞膜,進入胞內作用於DNA.張文平等[3]研究表明黃芩苷可能透過抑制白念珠菌DNA的合成而達到抗菌作用。Gopinathan等[29]研究發現5-氟胞嘧啶(5-FC)進入真菌細胞,透過脫氨酶轉化爲5-氟鳥嘧啶(5-FU),再經磷酸化抑制轉錄過程。5-FU也能被轉化爲5-氟脫氧鳥嘧啶,能夠抑制DNA合成。5-FU的抗真菌作用機包括干擾嘧啶鹼基的代謝、RNA和DNA的生物合成等。

結語

抗真菌藥物種類繁多,其作用機制各不相同,隨着唑類藥物廣泛應用,真菌耐藥現象不斷出現,已出現藥物間交叉耐藥,對臨牀治療帶來嚴重威脅。本研究對近年來真菌藥物的種類、結構、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近年來,又相繼發現許多新型抗真菌藥物,並提出了抗真菌藥物作用的新靶點,成功開發出一些活性強大,療效確切的抗真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