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林業可持續發展及生產措施

學問君 人氣:2.52W

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爲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論林業可持續發展及生產措施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1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之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一份題爲《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報告裏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並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2 我國林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林業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爲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採伐原始林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1978-1992),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是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於對改革的目標認識不足,林業改革的進展,遠遠落後於其它部門,迄今未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第三階段始於1992年,受世界環璄大會和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現狀的影響,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但這一過程非常漫長。特別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林區分佈不均勻。一般說林區多在山區,而這些地區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因此,基於經濟的誘惑,各地破壞性掠奪式採伐利用仍時常發生。這一時期林業的發展必須落實到林業的科學經營上。這也就提出了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模式。
  
  3 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3.1 林業的生態效益的重要性
  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方面的正面影響。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等三種效益。在這三種效益中,經濟效益往往最先受到關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生態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着密切的聯繫,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實質上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林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有時一致的。
  3.2 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係。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儘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後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後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並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採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麼,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
  
  4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4.1 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我認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麼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爲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TAGS: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