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創新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研究

學問君 人氣:1.07W

[摘要]努力構建創新型國家,是我國在新世紀確立的一項宏偉任務,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在於人才。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力度,將直接關係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進程。在當今網絡時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快速發展,對其他學科的科學進步、對衆多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計算機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探索和實踐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研究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和現狀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
  國際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到60年代專業教育逐步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軌道,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則採用學術團體提出的參考方案。從20世紀中期開始,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採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基本上都是參考美國的體系,1985年以後,面對學科的高速發展和知識組織結構的日漸龐大,美國的學術團體開始尋求學科人才培養的內涵發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階段的研究報告,並推出“91教學計劃”。但“91教學計劃”及其相關研究報告對學科方法論內容的研究不夠深入,從而使人們產生“91教學計劃”難以實施的印象。中國高等教育參照美國的“91教學計劃”制定了“93教學計劃”,並延續至今。1995年教育部啓動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計劃,並批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由復旦大學等九所學校組成項目組進行研究,並提出了分類、分層次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思路。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又啓動了35所重點大學示範性軟件學院的建設工程,力圖探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方式。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人才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過去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認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關於算法的學問,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開展算法研究與應用的能力;是在數學與電子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數學與電子科學的基礎;具有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特點,培養的人才須有較強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爲主的高校而言,存在着既不能讓學生掌握紮實、完整的專業理論基礎,又不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應用能力的問題,由此出現了顧此失彼、實際效果差的局面,從而導致了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甚至使人們造成了計算機應用能力本科生不如專科生、專科生不如中專生的假象,充分反映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無論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論的發展,還是在實際辦學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基本的實驗方式、方法與應用技能,對專業學生應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技術開發、應用能力。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隨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快速發展,知識組織結構和核心基礎知識變得越來越龐大,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計算機專業分委員會組織的我國資訊化社會計算機人才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成熟的企業並不迴避再培養的問題,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養成本。IT項目主管認爲,目前計算機專業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不熟、經驗不足;責任心和紀律性不強。人力資源主管則認爲,在實際工作中,計算機專業人才最欠缺的能力爲:對工具和方法應用不熟、經驗不足;價值取向和對職業生涯的規劃不成熟;外語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問題能力;承受壓力的能力不足。因此,根據社會需要制定不同的培養規格,是解決目前計算機人才培養專業特徵不明顯的可行途徑;從長遠看,有必要考慮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適當的分解,進一步明確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快、應用範圍廣、社會需求差異大的特點,必須全面進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行分層次教學計劃,才能爲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認識到本科專業教學內容比較靈活、學術水平要求一般、重視能力培養要求的特點,明確的培養目標,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制訂有效的實施方案,立足社會需要,加強專業建設,才能保證較高的本科教學質量。因此,從中國的國情和社會需要出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突破原有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實行分層次培養格局,纔能有利於發展,有利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發展。

創新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研究

三、紮實的研究與設計實踐、多樣化專業競賽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