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中的“異化”現象與真實性

學問君 人氣:2.6W

聞傳播作爲一種社會認識活動,必然要受到傳播主體新聞價值追求的影響,以下是小編蒐集的一篇關於新聞傳播中的”異化“現象探究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新聞傳播中的“異化”現象與真實性

在新聞傳播手段中,新聞敘事是還原新聞事件,卻不能代替新聞事件本身,在此過程中,敘事主體將一定的觀點、視角和情感等滲透到了敘事當中。因此,這使得“敘述者無法跳出自身語言框架,而新聞敘事的加工不可避免對事件進行選擇和重組等。因爲是加工,那麼加工者,也就是新聞傳播人和傳播機構,他們的認識水平、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等都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敘事。通常來說,新聞敘事的效果往往會很大程度影響到最終的新聞效果。

 一、新聞傳播的審美價值取向

新聞傳播者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威,因而決定了新聞傳播者將肩負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透過新聞敘事的方式,傳播者將自己的情感訴求、價值觀念和敬業精神等傳達出來,影響着廣大受衆。因此,要想使新聞敘事具有美感,就要仔細挖掘新聞題材,對新聞題材的運用進行認真的思考,透過文字的加工,才能使新聞作品深刻感人。新聞視角實際上是傳播者審美價值取向的一種折射。面對重大災難,新聞編寫就應該做到以人爲本,對受災羣衆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予以高度關注,從而使我們的新聞傳播傳達出比較強烈的人文關懷,這樣就緊密結合了傳播主體的情感和新聞敘事對象的情感,從而達到感染人的效果,同時也使得新聞在道德層面的厚重感增強了。

 二、新聞傳播中的”異化“現象

大衆媒體在對某一社會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和傳播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背離了初始的傳播意圖,導致廣大受衆越來越關注新聞事件的外延而不是新聞所表達的本身,從而走向了新聞傳播預想的相反方向,產生了不良的傳播效應和社會影響。人們逐漸喪失了自覺獲取直接經驗的主動性,越來越依賴於大衆媒體來獲得各類社會資訊。大衆傳媒以其迅速、深入、廣泛以及強勁有力的'傳播優勢,引導着人們對社會新聞事件的認識和把握,深刻影響着人們的輿論導向甚至生活方式。當今社會,新聞傳播無疑已經成爲最先進、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形態,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擴展了媒介化生存的空間,也因而產生了有悖於大衆傳播初衷的”異化“現象。正確認識並深刻反思新聞傳播中的”異化“現象,有利於大衆傳媒的健康發展,從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語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新聞傳播的真實性

真實的首要意義是把新聞與非新聞區別開來,真實是新聞存在的根據,是新聞安身立命的根本。其次,真實是傳播實現新聞傳播目標的基礎,失去真實性,新聞傳播追求就失去了根據。再次,真實是新聞傳播的力量所在,優勢所在。

”體驗式採訪“是獲得生動的第一手資料的採訪形式,可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所謂採訪中的知行並重,知就是聽情況,看材料;行就是體驗式採訪,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體驗式採訪就是解決”嘗一嘗“的問題。特別是正面報道,都能得到對方的積極配合,但在某種利益驅動下不乏誇大、拔高、浮誇的現象。而”體驗“式的暗訪,就可克服這種缺點,辨別真假虛實。因此,使用這樣的採訪方法,就比較容易發現問題;如果是名不虛傳,那麼這樣的方法本身就在瞭解中帶有檢驗的成分,原原本本寫出來,讀者就會破除”爲宣傳而做作“的不疑。記者與採訪對象一同生產生活,認識過程更自然、更合情合理,從他們那裏就會獲得更多的幫助,瞭解到更深入的情況。因此,當你在採訪中,經過努力仍然不能從採訪對象中獲得有用材料的時候,你不妨先參加到他們的生活中去,在實踐活動中同他們打成一片,加深與他們的感情,或許採訪會出現新的局面。記者寫一般的新聞報道,可以不經過親身感受,而他如果想寫出打動人心的報道,那就一定要有自己強烈的感受。自己沒有感動的東西是不可能寫出感動別人的報道的。俗話說,聽過不如見過,見過不如親自幹過。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當記者的時候,也曾打扮成美國水手,住進英國貧民棚,採訪那裏的下層人民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親身體驗的方式。記者採取親身體驗的方式,可以更多地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清楚地認識和了解採訪對象。人要認識某個事物,就要和那個事物接觸,就要生活在那個事物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新聞真實是新聞傳播範圍內的真實,所謂新聞真實是新聞傳播範圍內的真實。第一,新聞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真實,並不包括新聞傳播媒體上其他資訊的真實問題。第二,在事實世界與新聞事實的關係上,事實是揭示全體,新聞事實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第三,新聞傳播只是人類認識、反映事實世界的一種手段,運用這種手段把握道德世界。

 四、新聞價值觀的確立和變遷

新聞價值觀從屬於一定社會新聞傳播體系,受到新聞傳播體系的性質、構成、變化過程的制約。新聞價值觀的具體內涵必須聯繫整個新聞傳播體系才能得到確認。同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和發展也爲新聞價值觀的內涵變化提供了宏觀背景和必要的契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聞傳播的價值觀念便集中體現了急劇變動的轉型社會若干特點。在新聞傳播的視野中,改革開放首先是人的思想解放,即傳播者和受衆思想的解放。新聞傳播的過程就是新聞價值的實現過程。作爲對新聞的評價尺度,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價值觀的演進離不開新聞傳播的發展過程。

而且,一定的新聞價值觀的形成是新聞傳播者與受衆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特定的社會轉型時期,傳播者和受衆由於立場和認識上的差距形成的新聞價值觀的不一致往往是現實狀況。

在新聞改革的道路上,新聞價值觀始終在傳播者與受衆、新與舊、中與西、封閉與開放之間尋找其歷史支點。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播價值觀的演進必須在新聞傳播的歷史過程中,在傳播者和受衆的互動關係中加以考察。

新聞真實是一定新聞傳播價值取向下的真實。新聞傳播作爲一種社會認識活動,必然要受到傳播主體新聞價值追求的影響,傳播的內容、再現方式是在傳播價值取向下的選擇,這就決定了新聞真實必然要受到價值取向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