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6W

一、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思考論文

(一)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獨立學院的學生生源爲本科一批、二批之後的本科三批,學生高考分數相對較低,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這些特點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有畏難、自卑的心理,課程過難就會放棄,課程過簡又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土木工程這個以數學和力學作爲基礎學科的專業課程難度較大。獨立學院的前身大多是師範類的院校,這些學校的大多是以文、理科爲主,相對來說,並不具備足夠的工科辦學經驗,在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課程的設定、學生的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師範學院的痕跡,土木工程專業的辦學特色不突出。

(二)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

“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重理論輕實踐。課程設定的面寬,課程多,往往會重視基礎課和理論課,由於土木工程專業本身口徑就很寬,知識體系的分支較多,在課程設定上往往就導致壓縮實踐性教學的環節,減掉實驗課,不設定實驗課指導教師,或者實驗只是照搬課本,缺乏學生的思考和創造等問題。在實踐和實習環節,往往統一安排到一個學期進行,這樣方便教學安排,但是缺乏了課堂教學指導的實踐往往會流於形式,學生不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缺乏實踐能力的學生,在就業的競爭中會處於劣勢,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重實踐輕綜合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此模式爲人們意識到實踐對於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培養的重要性而提出,這一培養模式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設定成體系、成系統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設定中有大量的實踐性課程課時,理論課程課時與實踐性課時相協調,這種培養模式也是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所倡導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會着重於培養施工一線的技術人員,忽略大學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複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及特點缺乏重視。該模式試圖在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和專業能力方面做雙重努力,但是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式往往選用了一些普通高校的“雙學位”、“主輔修”等方式,學生在業餘時間或者是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去選修或者輔修一些學院開設的其它課程,沒有充分考慮獨立學院學生的生源爲本科三批,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學習基礎薄弱等問題,往往收效甚微,實際效果不好。

二、對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建議

(一)專業能力培養方面,重視“應用能力、實踐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用人單位往往需要學生一畢業就能上崗工作,所以在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勘察設計、建設施工、管理服務等崗位一線工作,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能。獨立學院可以採用“基礎平臺+方向模組”的形式進行課程設定,按照大土木的專業基礎課程設定精簡的基礎平臺,在此基礎上設定專業方向模組,這樣的體系有利於利用獨立學院可以靈活的設定專業課程的優勢,以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增強學生的競爭力,同時設定與之相配套的實踐課程體系,突出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社會能力培養方面,重視“綜合素質、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的不足導致當代大學生知識面過窄,人文知識素養缺乏;創新、開拓精神差;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與社會交往能力差等等。這些方面的不足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人才缺乏競爭力。獨立院校由於教學模式照搬母體學校,容易認爲高等教育就是專業教育,人文教育不被重視。這就導致人文課程體系不適合工科專業,人文教育與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不能融合,甚至沒有交集,更不用說人文課程內容少、教育方法單一等問題。社會上人才競爭是人才整體的競爭,並不單單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競爭,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要求獨立學院調整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安排人文社會科學內容與課時,努力做到突破人文科學與土木工程專業的界限,使二者的教育可以有效的結合。

(三)學生持續發展方面,重視“學習能力、心理素質”

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學習基礎差,沒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姜太公釣魚,但是知識並不是“願者”,學習能力的不足容易導致學生自卑、畏難等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學業的拖延與失敗,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學生學習能力差的原因往往又是心理問題,例如自控能力不足、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等等,如此惡性循環。一些獨立學院的管理模式類似於管理小學生,大學的生活與學習是“授之以漁”,不是“授之以魚”,學生的持續發展,要求學校在根本上能夠引導、幫助其解決這些一直困擾他們、阻礙他們成長和發展的問題,所以在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及學生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上做出努力,例如在公共課平臺開設針對學習能力培養系列課程,將心理素質培養課程系統化、常態化,在課程設定上充實並設定學生能用並切實可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