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在時代大潮中推進藝術學的發展

學問君 人氣:8.19K

由山東藝術學院與東南大學、上海大學共同舉辦的全國藝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濟南召開,40所院校的70餘名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是在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的形勢下召開的,對於促進藝術學學科的發展、服務社會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會議緊緊圍繞藝術學研究與當代社會文化建設這一命題展開,同時結合實際,環繞當代文化大發展中的藝術學學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當代城市化進程中的藝術學建設、藝術學教學與人才培養、藝術學研究方法探討等分支課題進行討論。會議顯現出濃郁的創新意識,與會人員一致表示:藝術學界應當進一步深入探索藝術學的內在規律,不斷拓展藝術學學科領域,經過數年的努力,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

在時代大潮中推進藝術學的發展

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是學界近年來關注的重要課題。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對於藝術學學科的體系的歸屬、整合與建構,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彭吉象教授認爲,自德國的康拉德·費德勒19世紀後葉提出藝術學作爲獨立學科以來,雖然獲得一定發展,但畢竟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在當代,我們應當釐清一級學科藝術學與二級學科藝術學之間的關係,重視二級學科藝術學體系的構建,同時認識中國藝術學的特殊性,深入探索和構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精神。張法教授呼籲建立藝術學體系的中國形態。他認爲中國型的藝術學中包含着三大藝術體系:一是以中國傳統藝術爲基礎的中國藝術體系,二是以西方古典藝術爲基礎的體系,三是以西方現代藝術爲基礎的體系。正是在三者的互動、碰撞、對話的張力之中,中國型藝術學有了一種其他任何文化都沒有的獨特的世界胸懷。陳池瑜教授認爲既要從中國古代部門藝術理論中吸取養料,還要借鑑西方近現代藝術學的觀念和方法,使中國藝術學既具有現代形態,又具有民族特色。金丹元教授認爲,藝術與藝術學學科的跨越邊界已呈必然趨勢, 其一是藝術門類的邊界被突破,其二是藝術的跨民族跨國界現象越來越明顯,其三是作爲學科的藝術學自身也跨出了邊界。隨着“跨出邊界”的不斷蔓延,門類與門類、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間的不斷碰撞與交流日益滲透,必將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藝術學學科的重建。人們普遍認爲,藝術學是一個豐富的具有獨立品格的系統,特別是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更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學科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體系,已經成爲當代藝術學界的重要使命。 

藝術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仍舊是人們關注的重心。李心峯教授的《元藝術學再論》,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他提出,元藝術學,就是藝術學學,即關於藝術學本身的理論研究,從事藝術學的元研究,應是每一位藝術學研究者都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這種元研究不是爲研究而研究,而是爲了更好地闡釋藝術學終極的研究對象即藝術,更科學地總結藝術的發展過程、揭示藝術的奧祕和規律。陳炎教授針對藝術的特質,提出了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藝術也是一種終極關懷、文化也是一種資源的論點,人們從豐富的藝術活動中,可以開掘出新的生產力要素,可以獲得終極關懷的滋養,可以產生對民族傳統感同身受的體驗。關於藝術學的基本構成, 肖鷹教授認爲在技術專制的背景下,勢必導致非倫理化。應當重建美學的倫理化維度,這是在當代生活世界的良性建構中必須實行的一個文化策略,要把焦點集中在兩個範疇:社會(羣體)和自然。夏燕靖教授認爲我國在藝術學學科設立之前,藝術理論界的學者的研究雖然有忽視藝術最本源的問題,以及各門類藝術史論的研究呈現爲單向度的研究,缺乏對藝術的整體觀照,但不可否認,這些研究對於我國藝術理論的研究與深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研討表明,藝術學基本理論與藝術史研究均有着極大的空間, 既有一些傳統的課題有待於研究的深化,也有更多新的理論性課題不斷浮出水面,必須加快研究步伐,拓展研究領域。

對於藝術學研究方法以及藝術學學科教學方法的研究,引起人們的興趣。劉道廣教授論述中國藝術學的研究方法,認爲中國藝術實踐的形式與目標有着自己的體系,歷史上藝術學研究理論的.不足正是今天中國藝術學研究的空間。宗白華先生的研究,闡釋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色,而今天的研究應從個案入手,田野調查是學術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環節。王一川教授獨闢蹊徑地提出了從遊式教育的藝術學學科教學方式的轉向。從80年代初的啓蒙論轉向與體驗式教育,到90年代的專業論轉向與學歷史教育,而今,可以稱之爲素養論轉向與從遊式教育。從遊式本科教學是一種讓學生更從學長、研究生和教師在優良的學術環境中游學、逐步培育研究興趣與創新精神的教育教學模式。

對於當代藝術批評的研究,人們更多的是從當代藝術學研究的基本狀況切入。仲呈祥教授對於當代藝術活動與藝術批評現象予以深度的評述,特別是對於一些藝術作品與藝術活動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現出深切關注,揭示並批評了藝術活動中的一些低俗化現象,認爲當代藝術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強調文化的自覺,以科學理論爲指導,密切注視和追蹤藝術活動的態勢,引領藝術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在當下藝術繁榮和發展的形勢下,更應注重推進藝術產品與活動的精神內涵與精神品位的提升。藍凡教授就建立新型的藝術批評提出見解,認爲藝術批評需要的是一種具有創造價值的認識理論,需要來一番高容量的空間拓展和實踐延伸。偉大的時代、偉大的社會必將產生偉大的藝術作品,而藝術批評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格局和氣派。藝術批評不僅僅是一種發現,它更主要的是一種創造和認識。批評者應力求在情感、意志、品格和智力等方面都保持最高水準。熊元義教授從中國進步文藝發展的歷史來說明,科學的藝術發展觀就是既要弘揚主旋律和發展多樣化,也要強調進步文藝對多樣化文藝的引領。他突出強調了藝術批評在當代文藝發展中特有的地位和作用,並提出一個令人深省的問題,即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擁有屬於自身這個時代的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成爲該時代文化與精神進步的象徵,而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是哪些?這一問題引起人們的熱議。

關於藝術學在應用領域的發展,是該次會議的熱門話題,人們紛紛從藝術學理論研究與當代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相結合,探索藝術學與社會文化建設的具體結合點。與此相關,文化創意與藝術創意的研討成爲這次會議的熱點之一。田川流教授認爲藝術創意是當代文化藝術活動中具有潛力和前景的活動,是藝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應當將其納入藝術學研究的特別是藝術學與應用學科相結合的一個分支學科來研究,它既是一個富有理論建樹、同時也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學科 。潘紅教授結合藝術學教學過程對於藝術創意的認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與開展創意活動,邀請社會媒體與藝術界人士參加學院組織的藝術創意成果推介會,贏得人們的廣泛讚賞。這些均表明,藝術學與藝術文化建設的當代結合,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即在於對於文化創意與藝術創意的深拓,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和探索性的課題。

凌繼堯教授在總結髮言中回顧了近年來藝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歷程,認爲藝術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藝術學研究隊伍的迅速擴大,顯現出歷史選擇與藝術發展的必然。這是一個由衆多人們共同努力和不斷拓進的過程,表現出藝術學領域研究人員對於中國藝術學學科發展的極大熱忱,以及強烈的歷史的使命感與責任心。

 

TAGS:大潮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