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南宋學者袁燮的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

學問君 人氣:3.3W


  [論文摘要]袁燮“心即理”的宇宙本體論、“性情皆善”的人性論、“本心即道,循而行之”的認識論,延展了陸氏心學;而他思想下的思想則進一步豐富了心學,將心學向政治倫理化的方向作了極大的發展,其“順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觀、“以德、仁治天下”的君道觀和“磨礪進取求統一”的軍政觀,無不進發着濃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強烈的精神。

試論南宋學者袁燮的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袁燮;心學;政治倫理化;民本觀

袁燮(1144—1224),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人稱絮齋先生,南宋時期浙東著名思想家、家,爲“明州淳熙四先生”(又稱“甬上四先生”)之一,是陸九淵心學在東南的主要傳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將心學向政治倫理化的方向作了極大的發展。他摒棄空談,把治學與實踐密切結合。他倡導做學問要經世致用,雖傳承陸氏心學,但兼採諸家之長,不以門戶之見而自閉耳目;他體察民生疾苦,關心社會實際,以興邦濟國爲己任;他耿直清介,嫉惡如仇,終身以名節自期。

一、袁燮的哲學思想

1.“心即理”的宇宙本體論
  “心即理”的宇宙本體論是袁燮哲學思想的基調和核心。他傳承陸氏心學,以“心”將天地萬物統一起來,以尋求至高境界的“天人合一”。袁燮以“心”作爲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提出“心”與天地同本、與聖賢同類的思想,目的在於論證現實社會的價值原則和倫理規範的合理性與神聖性,賦予“心”以價值色彩,將人間的倫理觀念和價值準則都視爲“心”的體現。他說:“吾之本心,即古聖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天下萬世之心聖人即我,我即聖人。”天、地、人和世間萬物是相通的,統一的根據是“心”,“心”是超然存在的,沒有天、地、人和萬物的區別,“此心無天人之殊,天得此而爲天,地得此而爲地,人得此而爲人”。“心”是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此外,袁燮還認爲“心即理”,“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心”在袁燮這裏歸根結蒂是指倫理的本源。他提出了“吾心即道”的觀點,“吾心即道,不假外求。忠信篤實,是爲道本”,“道不遠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謂不差矣”。這樣,袁燮就透過賦予“心”以普遍存在、涵蓋萬物、超越萬物的特性,確立了“心”至高上的本體地位。

2.“性情皆善”的人性論
  在人性論上,袁燮繼承並融合了孟子的性善論、張載的氣質之性論及陸九淵人性受之於天的思想,提出“性情皆善”。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關於人性,孟子最早提出了性善論,然而對於現實世界中惡的萌生及存在根源卻未能給出清晰的說明。北宋時期,家張載“氣質之性”的提出,不僅說明了人性的來源及人性本善,同時又指明瞭惡的來源。陸九淵則認爲人性乃天理之表現,人性受之於天。袁燮的人性理論,在基本沿襲孟子性善論的同時又吸收了張載和陸九淵的觀點。他肯定人性是善的,“性情皆善”。他以所講的“詩無邪”爲依據,認爲在上古先王時代,“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發而爲詩,莫非性情之正”,“夫寂然不動之謂性,有感而發之爲情,性無不善,則情亦無不善,厥名雖殊,其本則一”。_4_(哪舛’既然孟子認爲人性本善,則情亦“可以爲善矣”。《禮運》系“孔子之遺言”,認爲喜怒哀樂愛惡欲,“是七情者,弗學而能,人之良能也,豈有不善者哉”。所以,詩人“詠吟情性”,“發乎情,民之性也,合二者而一之,毫髮無差,豈非至粹至精,同此一源,不容以異觀耶”。人性本善,由此“發之爲情”,也就是“人之良能”,當然也是“善”的。袁燮的人性論實際上是把孟子的性善論貫徹到底。

正由於“性情皆善”,袁燮肯定人慾的合理性,主張“順乎人情”。如對於男女之情,他說:“男女相悅,亦人之情也。”‘胛’對於辛勞與安定,他亦有自己的見地:“好逸惡勞,人之常情也!”“安佚者,人情之所甚欲;行役者,人情之所甚憚也。”‘當政者“爲政”,更要“順乎人情”,“合乎人心”。他說:“詩日:宜民宜人,取其人民之相安也。”“夫人情之相安,則有和順而無乖戾,有歡樂而無怨仇,豈不甚可貴哉。”又說:“《易》之《鹹》日:‘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人心至於和平,則風俗粹美,不可以有加矣。”

袁燮只肯定發之“本善之性”的人慾是合理的。但是人生活在羣體之中,畢竟還會受到習俗和物慾的影響,使人的“本善之性”受到私利、私慾的薰染,使得人慾超出了義理的範圍。“有己之心勝,則待物之意薄”,“朝思夕慮,求足其欲”,“何其不仁哉”“小人之心”,“朝思夕念,不過於爵位之崇,祿廩之厚,以足夫一己之慾”。對此,他認爲,“由天理而行,則是心常明;爲人慾所蔽,則是心必昏”‘胛’。這種背離“天理”的人慾當然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必須給予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