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38W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一)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思路體現了課改理念,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課堂人際關係和課堂結構形式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和教學視野發生了變化,真正體現了一種新課型、新思維、新方法。下面從三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感愛。

1、 課型新,體現了課改理念

《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設計,一切着眼於學生,教者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課堂三大步,一是讀出自己——感知文章內容,這一步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讀出與作品共鳴之處,這又高於一般層次的感知課文,使學生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就能獲得一定的感受和體驗,潛意識得到了發揮,這一步是學生展示自我的過程。第二步是讀出問題——研究文章。這一步的設計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之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問題來源於學生,又透過學生加以解決,這是課改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嘗試。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與提高。第三步是延伸拓展——昇華文章。師生共同設計說話的話題,學生自由選擇話題交流,既尊重了學生的人格,又使文章的教學目標得到創新與落實。以上三步課堂形式,教者的教學思路,完全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設計的,真正把學生做爲了課堂學習的主人,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目標實,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本節課我設計的知識目標是: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教學重點與知識目標一致。當學生提出要理解本文“描寫人物方法”之後,我便指導學生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這一寫法,透過學生對話的形式,指導學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創造性的朗讀,又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寫法與寫作的關係,重點實實在在得到了落實。在師生、生生問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與提高,能力目標也得到了落實。同時怎樣看待友誼與禮物這一思想感情或隱或顯地伴隨在課堂教學始終,思想目標得到了延伸。

三、學法活,體現了民主的課堂氛圍

本節課我始終是以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的,以商量的口氣與學生研討,目的是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使學生能夠願意與老師平等交流,敢說真話,願意表達,這樣就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幫助者。課堂始終洋溢着一種民主的、輕鬆的、和諧的氣氛,師生關係其樂融融,教學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實,加上多媒體恰到好處的運用,課堂效果好。

我覺得課堂上最大的亮點,從老師方面看,教師的親和力,加之富有激情的語言,能夠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從學生方面看,學生敢於敞開心扉,談出自己的`觀點,純樸可愛,參與意識強。課堂師生互動,理解探究達到了最佳效果。

不足點:由於自己在摸索着進行課改,還是嘗試階段,所以課型的設計及一些問題的提出還有待於完善。

課改勢在必行,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地摸索,大膽地嘗試,力爭走一條既適合自己的特點,又便於學生接受的課改新路。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二)

本節《羚羊木雕》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說,這節課若有幾分品評價值的話,在於思想上,教者力圖在課堂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的學,有效地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圖圍繞以下幾點:一是努力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爲必要環節,使小組活動避免形式化點綴的色彩,真正從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成爲體會、探究的有益過程;二是透過不同形式的讀書,讓學生“變成”作品中的人物來揣摩體會其事件中的個性特點,使學生更大程度深入文字的理解;三是在教師角色上,使教者成爲選取支點撬動全文理解的主導者,使教者成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分角色朗讀,進一步理解人物的點撥者,使教者成爲引導學生思維由表及裏不斷深入的追問者,使教者成爲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獨立而正確思考的引導者。

當然,這些都是教者本節課中着力的目標,實踐中的粗糙、牽強及自以爲是處仍然顯而易見。

羚羊木雕教資料:

《羚羊木雕》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上海二期課改新教材爲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第五課),這是作者張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說,原名爲《反悔》,選自《東方少年》1984年第10期。編入課本的時候,編者對作者原文做了比較大的改動,除了題目之外,首先改動的是主人公的性別,主人公的朋友萬方在作者原文裏原本是個男生,現在改稱爲萬芳,被稱爲“她”,這樣一改,“我”在課文中也被改動爲女生了。文章中的羚羊木雕是指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以羚羊爲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另一層含義爲本文中心和線索。深刻反應出“我”當時十分後悔。所以原題目爲《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