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一《木蘭詩》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56W

在《木蘭詩》的教學中讓學生透過對各段故事情節的簡述感知到課文的大概內容,再透過引導學生想象花木蘭身穿戎裝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軍的艱辛,感悟花木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初一《木蘭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初一《木蘭詩》教學反思

初一《木蘭詩》教學反思【一】

對於文言之類的文章,以前我總是放不開。不能像上現代文那樣大刀闊斧激盪跳躍,總是規規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讀背誦,最後分析課文,基本上一直是這個模式。因爲學校倡導課改,我作了一下嘗試,引導學生按照以下步驟來欣賞這首樂府民歌,在課堂組織教學當中,達到了不一樣的效果。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民歌。爲了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進入情境,感受木蘭的形象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我採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把課堂活動分成三個版塊──我能讀準、我能讀好、我能讀懂。意圖從三個層次出發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讀準字音、知道詞語釋義,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最後是讀懂木蘭的形象,提高學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這篇文章我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我看過很多的教學實錄,大部分老師都是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本課的教學,我想這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學生在家進行了充分的預先,對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們這裏的學生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我在第一課時中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讀準字音,讀熟課文,在此基礎上自己對照註釋疏通文意。我覺得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讀音容易讀錯,如“可汗、燕山、轉、裳、同行”等詞,在教學的過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學生把這些字音都讀錯了,我想從這最基本的字詞開始還是有意義的,如果教學完成後,學生連課文的字都不會讀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課時,對前面的四段內容進行了疏通並讓學生背誦其中的內容,第三課時讓學生學習後面的內容,並讓學生感受木蘭的形象。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層次分明的教學設計在幫助學生認識,這節課我們需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能最大限度地讓所有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來,並最終達到了較爲滿意的教學效果。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朗讀的時間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鐘時間讓六個小組比賽讀整首詩,導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這個教學任務時時間比較緊迫,因此我認識到在賽讀時可以分段進行,那麼在時間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較寬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在生字詞的訓練方面,某些同學回答錯誤,雖然我進行了糾正,但沒有時間在課堂上及時過關。詩歌教學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注重以“讀”爲本,熟讀成誦的訓練,但我在課堂中還是沒有創設各種情境能讓全部學生(六個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課堂上背誦)在課堂中就把文章背下來,說明我的設計還是不精練,我沒有讓學生沉浸在詩歌的氛圍中,徹底領會木蘭這一愛國女英雄的形象。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覺得的做的不錯的有這些做法,我在第二課時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讓他們想象木蘭回鄉後在家變回女兒身後的形象及夥伴看到她後的情景。我想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練筆的情境也有助於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第三節課後我還讓學生參照“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的樣式,給花木蘭寫一個頒獎詞,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現過類似的題目,我想趁熱打鐵既有助於學生深入感知花木蘭的形象,也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後認真思考一下,在這堂課的組織教學上我沒有用傳統的串講法進行教學,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作用,充分的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特別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初一《木蘭詩》教學反思【二】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寫的是一位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喜愛。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上好這一堂課,不能只停留於文言講授,關鍵在於怎樣讓詩歌教學真正成爲引領學生欣賞古典文學,提升古典文學的修養。

一、 突破傳統講授,創新課堂

這堂課的教學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強調師生互動,透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願望。

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內容,透過藉助輔導資料自學課文內容,特別是重點詞語的解譯,重視學法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資訊技術能力,如在“百度”搜尋譯文的關鍵字的指導,查找資料後的彙總,歸結。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學生之間互講互練互評互補。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

 二、 抓住朗讀教學,落實語言訓練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文中大量運用連鎖、問答、重疊等形式,語言豐富多彩,有樸素自然的口語,有姿致諧適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句數比較參差,共換了七個韻。根據詩歌的特點,我特別重視朗讀,讓學生讀準、讀上口,讀上心,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味道,在朗讀中感悟形象,木蘭這樣一位千百年來備受喜愛的形象。

採用自讀,對讀,小組讀,講讀中所悟。然後聽專業的朗讀,模仿讀。個別指導片斷朗讀。例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前三句要讀出木蘭急切地想脫下厚重的戎裝換上輕盈的紅裝之情,語速快,語氣急;而後三句則要讀出木蘭換上紅裝之後的女兒之態,害羞之狀,動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兒的日子,在欣賞自己的女兒之顏呀。梳理雲鬢是多麼細緻呀,粘貼裝飾品是多麼精心呀!讀時語速就要緩慢,語調微微下放、語流悠長一些,語氣則是激動中有幾分羞澀。讀中體會木蘭的心境。依據示例,學生小組討論分別講出自己喜歡的語句的朗讀方法。

再者,在讀的基礎上,嘗試表演,學生編排配樂表演,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再次加深木蘭形象的認識,達到背誦的教學目的。

三、 引發疑問,深入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解答疑慮。課堂上把問答的權利還給學生。

如文章中的修辭很難懂的”互文,我並不着急於講解互文的意義,而是提出文中使用互文 的語句,讓學生釋義,並反覆品讀釋義,思考有無疑問,並嘗試新的解釋,透過反覆推敲,舉一反三,講解“互文”的修辭。對於木蘭形象的理解上,我也倡導學生大膽質疑:木蘭爭戰沙場十幾年的女兒身怎麼可能沒被人發現呢?學生討論,辯駁,隨後正確引導學生有疑慮很好,這也從側面突顯了木蘭的謹慎,機智。這裏水到渠成的.讓學生設計幾個木蘭機智躲過被發現的女兒身的情景,大膽創設。有疑慮,有爭議纔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讀書質疑的能力。

同時在《木蘭詩》課堂中也存在這些缺陷。

首先,創新課堂,沒有握好傳統與新法的轉變,有導學案,但不會充分利用,課堂中對學生檢查預習導學案的環節不到位,學生展示也是草草了事,評價環節不能充分肯定學生好的做法。

其次,課堂教學重視了朗讀,但佔用的時間過長,使得教學時間太過緊湊。與其“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朗讀方法不必逐句講解,可典型示例,訓練展示重要段落。在表演朗讀環節如果能達到當堂有感情的背誦,效果纔會更好。

再次,沒有提供學生練筆的機會。如何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原本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很遺憾沒有完成這一任務。還有在木蘭回家還女兒裝教學時可適時把木蘭的心理活動,用細膩的筆寫下來。沒有做到這兩點讓課堂少了“練”的環節。

最後是在生字詞的訓練方面,某些同學回答錯誤,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中應該在“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等方面還要下一番工夫。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取長補短,讓課堂變得更紮實,真正把學生放在主導地位,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

初一《木蘭詩》教學反思【三】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價值。如何上好這一類的詩歌鑑賞課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關鍵在於怎樣讓詩歌教學真正成爲引領學生欣賞古典文學,提升古典文學的修養,而不是上成簡簡單單的一節課。

 一、探索詩歌教學,與課堂思路相結合

這節課我主要就是考慮以朗讀和分析木蘭形象作爲主線,體現詩歌教學的特點。因此,設計爲“朗讀詩篇----賞析詩歌-----朗讀詩篇-----認識木蘭-----聆聽豫劇-----想象表演------構思練筆-------讚頌木蘭”這樣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教學,讓語文的人文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也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薰陶。

這樣設計也是立足於學生學習實際,因爲一直以來不是說學生不重視詩歌的鑑賞,即使教師平時又有幾個重視對詩歌的鑑賞教學呢?鑑於此,我認爲首先就是加強朗讀教學,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讀出味道讀出美感讀出意境;

 二、抓住朗讀教學,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力量

在朗讀中感悟形象,木蘭這樣一位千百年來備受喜愛的形象,如何準確解讀不僅需要學生會藉助文字解讀也要有自己的獨特理解,纔是重要的,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質疑,形成民主氣氛。因爲自己朗讀並不是特別好,因此在看到網上有非常純正的朗讀時就決定用名家朗誦來營造一種朗讀的氛圍,再讓學生自己反覆誦讀,走進文字之中真切感受木蘭的偉大形象。在第一次講的時候,按照這種思路進行,學生自己在下面讀的很不錯,然而當讓他們主動起來展示時,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來,是課堂陷入一種沉悶氛圍,究其原因其實不怪學生不主動,還是我們平時教學上訓練的不夠,尤其是朗讀的訓練上比較的缺失,沒有還語文課真正的語文味,所以才使學生不敢站起來朗讀。這啓示我自己今後一定要重視朗讀的教學,不能使之成爲一種形式而已。

再者,以讀促寫是落實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要想充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能夠準確的百搭和寫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額,因此,我在寫這個環節上注重學生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嘗試表演加寫作,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讀文字,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即教師引領學生開始閱讀文字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師對切入點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字、解讀文字、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外在表現。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師生享受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蘭詩》往往被視爲英雄的讚歌。“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爲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鬥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爲“英雄”,是因爲作爲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爲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爲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字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爲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爲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什麼句中,我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木蘭。”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

 四、教師適時追問,引導學生個性解讀

“追問”,在已提出問題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又再次補充和深化、窮追不捨,直到學生能夠理解透徹甚至出新出彩的問。“追問”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策略。而我在課堂中針對學生的現有的對詩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斷,並且巧妙地對其進行適時適當的追問,更有利於對文字、對教學目標的把握。

同時在《木蘭詩》課堂中也存在這缺陷。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在生字詞的訓練方面,某些同學回答錯誤,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總之,詩歌教學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注重以“讀”爲本,熟讀成誦的訓練,但有些細節在這堂課上沒有達到最佳的效果。

我們的教學正是在這樣一種肯定、否定與再否定的過程中實現進步的。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正因爲遺憾,它才吸引我不斷前行,不斷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