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一科學教學反思三篇

學問君 人氣:2.08W

《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理科課程,綜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有關知識,內容多,知識面廣,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內容的整合和聯繫。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初一科學教學反思三篇,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一科學教學反思三篇

初一科學教學反思【一】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認知過程。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洋思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說,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爲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纔會向前?這樣學生透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規律,爲下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就初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再次,學生實驗及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如在講壓強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初一科學教學反思【二】

《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理科課程,綜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有關知識,內容多,知識面廣,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內容的整合和聯繫,要從自然界整體性的存在和變化過程中看待每一個知識內容,從而理解科學原理的統一性和普遍性。那麼,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三種角色是在師生互動中實現的,要爲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爲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並在活動中支援他們的各種嘗試。

《科學》的本質是科學探究,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建立假說和猜想、制定實驗計劃、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怎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讓他們把被動的學習轉化爲主動的學習呢 問題情景的形成是整個探究活動的起因,問題得出的好壞與否,將決定着探究活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將決定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因此,問題的提出是課堂探究能否順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師引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併產生一種探究的動力,支援他們不遺餘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講解“物質溶解性”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斷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 又如:把兩個雞蛋分別放進裝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雞蛋會下沉還是上浮呢 學生一般都會回答下沉,然後教師做演示,發現雞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裏的雞蛋先是下沉,蛋殼表面產生大量的氣泡,然後會慢慢上升,最後浮在液麪上。學生對這一現象感到奇怪,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心裏就想要了解兩者的區別。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環節,透過實驗現象可以引發很多問題。如:在講解“物質變化’’時,事先準備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後讓學生用嘴透過玻璃管向裏面吹氣,學生髮現‘‘水”變得白色渾濁不清,學生看到明顯的顏色變化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想要問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觀察、思考身邊的自然現象,引導他們自覺地提出疑問,激發探究的興趣。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聽學生說:能聽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例題和相關知識,但自己做題時卻無從下手,也就是不知道應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時勉強應用某一知識,但並不瞭解應用這些知識的根據,方法和目的。這就說明學生沒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不但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步驟,更重要的是把解題過程中大腦是如何進行思考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了解教師解題過程中是怎樣思考的。如:思考什麼?思考的方向對不對?如果不對,怎樣調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維的方法。把教師內隱的思維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時刻記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思”與“問”相結合的好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密切辨證關係。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纔會有收穫。科學課程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學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科學內容來源於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

總之,科學課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學科,我們不能僅僅把學習科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作爲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唯一內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學課理解爲一種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動,這也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素養的過程。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去嘗試、去體驗,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初一科學教學反思三篇【三】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我初一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說我自認爲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

(2)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3)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三、徵求學生意見

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徵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若在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體會:

(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2)問題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設計一些既能讓學生動手觸摸、又能動腦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歸納、猜想和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將解決學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四、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爲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現在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資訊,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爲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