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什麼方法

學問君 人氣:1.85W

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知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乃是主體參與的條件和關鍵.本文就此問題談幾點體會和認識.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什麼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的主要方式

1.1創設應用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命題(公理、定理、性質、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節的教學中,可設計如下兩個實際應用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發現關於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論.

①某商店在節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降價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銷售,第二次打q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銷售,第二次找p折銷售;丙方案是兩次都打(p+q)/2折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

②今有一臺天平兩臂之長略有差異,其他均精確.有人要用它稱量物體的重量,只須將物體放在左、右兩個托盤中各稱一次,再將稱量結果相加後除以2就是物體的真實重量.你認爲這種做法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你能否找到一種用這臺天平稱量物體重量的正確方法?

學生透過審題、分析、討論,對於問題①,大都能歸結爲比較pq與((p+q)/2)2大小的問題,進而用特殊值法猜測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對於問題②,可安排一名學生上臺講述:設物體真實重量爲G,天平兩臂長分別爲l1、l2,兩次稱量結果分別爲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兩式相乘,得G2=ab,由問題①的結論知ab≤((a+b)/2)2,即得(a+b)/2≥,從而回答了實際問題.此時,給出均值不等式的兩個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證明過程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

以上兩個應用問題,一個是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一個是物理中的問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再注意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

1.2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案例2在“等比數列”一節的教學時,可創設如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入等比數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臘神話中的善跑英雄)和烏龜賽跑,烏龜在前方1裏處,阿基里斯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當它追到1裏處時,烏龜前進了1/10裏,當他追到1/10裏,烏龜前進了1/100裏;當他追到1/100裏時,烏龜又前進了1/1000裏……

①分別寫出相同的各段時間裏阿基里斯和烏龜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烏龜?

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數列的特點引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學生興趣十分濃厚,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

1.3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案例3直線y=2x+m與拋物線y=x2相交於A、B兩點,________,求直線AB的方程.(需要補充恰當的條件,使直線方程得以確定)

此題一出示,學生的思維便很活躍,補充的條件形形色色.例如:

①|AB|=;

②若O爲原點,∠AOB=90°;

③AB中點的縱座標爲6;

④AB過拋物線的焦點F.

涉及到的知識有韋達定理、弦長公式、中點座標公式、拋物線的焦點座標,兩直線相互垂直的充要條件等等,學生實實在在地進入了“狀態”.

1.4創設直觀性圖形情境,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概念

案例4“充要條件”是高中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並且是教與學的一個難點.若設計如下四個電路圖,視“開關A的閉合”爲條件A,“燈泡B亮”爲結論B,給充分不必要條件、充分必要條件、必要不充分條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以十分貼切、形象的詮釋,則使學生興趣盎然,對“充要條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1.5創設新異懸念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引出拋物線定義“平面上與一個定點F和一條定直線l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做拋物線”之後,設定這樣的問題情境:初中已學過的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就是拋物線,而今定義的拋物線與初中已學的拋物線從字面上看不一致,它們之間一定有某種內在聯繫,你能找出這種內在的聯繫嗎?

此問題問得新奇,問題的結論應該是肯定的,而課本中又無解釋,這自然會引起學生探索其中奧祕的慾望.此時,教師注意點撥:我們應該由y=x2入手推匯出曲線上的動點到某定點和某定直線的距離相等,即可匯出形如動點P(x,y)到定點F(x0,y0)的距離等於動點P(x,y)到定直線l的距離.大家試試看!學生紛紛動筆變形、拚湊,教師巡視後可安排一學生板演並進行講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動點P(x,y)到定點F(0,1/4)的距離正好等於它到直線y=-1/4的距離,完全符合現在的定義.

這個教學環節對訓練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疑是非常珍貴的.

1.6創設疑惑陷阱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

案例6雙曲線x2/25-y2/144=1上一點P到右焦點的距離是5,則下面結論正確的是().

A.P到左焦點的距離爲8

B.P到左焦點的距離爲15

C.P到左焦點的距離不確定

D.這樣的點P不存在

教學時,根據學生平時練習的反饋資訊,有意識地出示如下兩種錯誤解法:

錯解1.設雙曲線的左、右焦點分別爲F1、F2,由雙曲線的定義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確的結論爲B.

錯解2.設P(x0,y0)爲雙曲線右支上一點,則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確結論爲B.

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辨析:若|PF2|=5,|PF1|=15,則|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這與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矛盾,可見這樣的點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確的結論應爲D.

進行上述引導,讓學生比較定義,找出了產生錯誤的在原因即是忽視了雙曲線定義中的限制條件,所以除了考慮條件||PF1|-|PF2||=2a,還要注意條件a<c和|PF1|+|PF2|≥|F1F2|.

透過上述問題的辨析,不僅使學生從“陷阱”中跳出來,增強了防禦“陷阱”的經驗,更主要地是能使學生參與討論,在討論中自覺地辨析正誤,取得學習的主動權.

1.7創設已有知識的問題序列,引導學生自己獲取新知識的生長點

至此,學生對“曲線”與“方程”的關係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學生就能夠理解曲線和方程的“純粹性”及“完備性”的含義,也就理解了什麼是“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

1.8編擬讀書提綱,引導學生閱讀自學

案例8在《立體幾何》(必修本)“平面的基本性質”一節,可擬以下閱讀提綱,讓學生閱讀自學:

①三個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別是什麼?

②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說明了事物的什麼性?

③定理3的推論1證明分幾步?

④定理3的推論2及推論3你會證明嗎?

⑤平面幾何中的公理、定理等,在空間圖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試舉一例嗎?

透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須做到科學、適度,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原則:

①要有難度,但須在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內,使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忌專爲少數人設定.

③要簡潔明確,有針對性、目的性,表達簡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學生盲目應付,思維混亂.

④要注意時機,情境的設定時間要恰當,尋求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問少而精,學生質疑多且深.

3幾點體會與認識

3.1要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問題情境的設定不僅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意,而且應當隨着教學過程的展開要成爲一個連續的過程,並形成幾個高潮.透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處於“憤悱”的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爲可能.

3.2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

爲了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從發展性的要求來看,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而更重要的是“會學”數學,學會學習,具備在未來的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當然,學生自主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作用主要在問題情境設定和學法指導兩個方面.學法指導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使他們在學習中把摸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儘快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3注重情感因素是啓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關鍵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爲的、價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讓學生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學生自主學習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師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意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