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數學學習引導方法

學問君 人氣:3.12W

新課程實驗以來,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主體絕對化,一切由學生說了算,不去組織引導,以致學生的主體地位成了陽光下的“彩色泡沫”,而教師也逐漸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成爲課改實踐中的一大誤區。事實上,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就容易偏離,學生的思維就難以深入,學生的學習就缺少深度和廣度,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很難得到培養。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特別強調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必要的、適時的、有效的引導和指導。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學習中教師的“導”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數學學習引導方法

一、導學習動機

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這種活動,並使之朝向某一目標進行,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一種內部動力。因此,教師的導首先在於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就對學習目標產生興趣,並且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主動的、積極的學習動機。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透過激勵性語言、數學遊戲、現實情境、挑戰性問題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複習“時、分、秒”知識後,出示趣題:“小紅今年9歲,她哥哥從出生到今年,只過了3個生日。請同學們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幾歲?”有的同學順口答道:“3歲。”但一想不對,小紅今年都9歲了,怎麼哥哥才3歲呢?大家疑雲驟起,誰都想知道一個正確的答案。就在這時教師笑着鼓勵他們:“你們想知道正確的答案嗎?自己到書上去尋找吧。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至此,學生探索熱情高漲,產生了學習“年、月、日”這一新知的濃厚興趣,誘發了主動學習的動機,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探索中。

二、導探索方向

問題是學生探究知識的起點。要讓學生明確探索方向,首先要幫助學生創設好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幫助、引導學生提出與需要學習的知識緊密聯繫的數學問題,以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有了一個方向明確、富有啓發性、有探究空間的問題情境,學生便能自主或合作展開對新知的探索。這時,由於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跳出問題情境,偏離探索方向。如果任其發展,就會越走越偏,課堂教學看起來熱熱鬧鬧,可實際收效甚微,甚至負效。這也需要教師及時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儘快地回到需要探索的知識上來,做到“放得開,收得住。”

例如: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特徵”時,教師讓學生試着想辦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徵,學生拿出自己的等腰三角尺,摸一摸邊和角,量一量邊的長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於學生自主選擇了有價值的`切入口進行探索,效果顯著。而當要學生畫出一個等腰三角形時,有部分學生說喜歡畫等邊三角形,不想畫等腰三角形,面對學生一時難以完成的過高要求,教師沒有被學生牽着走,而是與學生商量,先畫好等腰三角形,課外畫等邊三角形。這樣及時引導,避免了花時多、收效微的後果,也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整個的探索過程中,教師做到扶放結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使得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明確,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如期達到了教學目標。

又如:教學“分數工程問題”後,我讓學生解答:“抄寫一份稿件,甲獨抄 天完成,乙獨抄 天完成,甲、乙合抄幾天完成?”一時間學生的探索熱情高漲,紛紛動起筆,有的列式:1÷(1÷ +1÷ ),有的列式1÷( + ),課堂上看似思維活躍,其實學生的思維已經偏離了方向。這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安靜,並在“ 天、 天”下面作上重點符號,進行了一次無聲的引導,“哦……”學生們恍然大悟,一下子找到了正確的解法:1÷(1÷ +1÷ )。

三、導深度廣度

課標理念下的學習是一種過程和結果並重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如探索結論的完整與否、探究過程的展開程度等教師有一定的預設。但學生往往是徘徊在知識的表層,深度不足,或專注於一點,廣度不夠。這就需要教師圍繞教學目標作必要的引導,當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不夠深度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由表及裏,去認識知識的本質;當學生的思路受到侷限時,教師應適時介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由此及彼,拓展理解。

例如:教學“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特徵”時,先讓學生把 、 、 、 、 、 、 化成小數,學生髮現 、 、 、 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教師讓學生猜想: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什麼有關?學生自然會猜到與分子或分母有關。接着問:能用什麼方法驗證呢?根據學生提議把 的分子換成1、3、4、7、8、9等數後都能化成有限小數,說明與分子無關,又把 的分母換成1、3、4、7、8、9等數,發現有的能,有的不能,說明與分母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學生紛紛猜測:與分母是奇數、偶數有關?與分母是質數、合數有關?但都很快地被反例推翻了,學生感到茫然,此時引導:“你們試試把分母分解質因數,看看有什麼規律?”這樣的引導,猶如雪中送炭——很快學生便從困境中走出來,發現了規律。

四、導學生參與

學生學習的參與面、參與量的不足是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師講生聽”變成師和少數優生問答的現象還屢見不鮮,大多數學生只是學習的旁聽旁觀者。要落實課標理念,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改變這種個別問答的教學方式,讓每一位學生有參與探索的機會。因此,教師要恰當安排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索或交流討論的時間和次數,保證讓全體學生全程參與探索,擁有探索成果,享受探索快樂。

例如: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面積單位後,教師要學生用1平方釐米或1平方分米的模型去測量教室地面的面積,並問學生有什麼感覺?以激發學生尋求更大一些面積單位的慾望。這時教師並沒有讓學生看書找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激發學生:“這個更大一些的面積單位請你們自己來創造。哪個同學來創造?”許多同學不約而同地回答:“平方米!”這時,教師馬上給予“真了不起!你們創造的這個面積單位和數學家創造的一個樣”的鼓勵。接着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制高點”,“老師不講,你們也不看書,誰能說一說什麼是平方米?能在空間比劃一下1平方米的大小嗎?”這時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紛紛把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意義遷移到平方米的意義上來,在遷移類比中由學生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面積單位——平方米。

總之,教師要樹立一切爲學生服務的思想,科學地“導”、藝術地“導”,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和應用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