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論文發表>

發表論文的8個深層次思考

學問君 人氣:2.68W

出文章常常成爲評價一個人科研水平的指標,但這裏面有很多平衡和矛盾還是要拿捏好。也就是說,並不是文章出得越多就越好、越有用,而是有很多微妙的東西值得思考,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發表論文有哪8點深層次的思考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發表論文的8個深層次思考

 1、出文章和學習新東西的矛盾

讓我們想想,一個科研工作者做一個實驗室已經有經驗積累的熟悉的體系,把這個物質換作那個物質,顛來倒去、依葫蘆畫瓢地做實驗,甚至一篇文章拆成幾篇來寫,能發很多文章,但是沒有學到新的東西。而跳開目前的課題,投入新的課題、學習新的技能(如固態核磁共振、量子化學計算),得花大量時間學習,一下子很難出成果,可是對自己的長期的發展有利。這反映了一種追求短期的快樂和長遠的發展的平衡,也體現了一種選擇。

 2、自己寫文章和導師操刀的矛盾

有的導師讓學生自己學着寫文章,而國外很多導師甚至包辦了文章。大家看Nature、Science文章的貢獻部分,常常說文章是導師寫的。那些文章的導師這麼做,一是要得到更多的功勞,二是嫌學生寫不好,三是怕學生耗費工資,因爲學生放下實驗而坐在辦公室裏寫文章,也是耗費工資的。於是,實驗室成了文章加工廠,成了生產流水線,學生只管做實驗,老師提出點子、寫了文章。如次這般,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短期的快樂。是不是會影響長期的發展呢?這種做法的副作用是否會顯現出來呢?這麼做的`人往往拿到了教職,而從頭做起的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如何做,還看你自己拿捏好平衡。

3、寫綜述和發表原創論文的矛盾

有時候老闆也會興沖沖地問你要不要幫他寫綜述。

從利的角度來說:

透過寫綜述,作者能夠更好地把握該課題的發展,瞭解來龍去脈,增加知識,從而把自己的科研放在一個合適的“上下文”中。

透過撰寫綜述,作者能總結自己的科研思路和學術成果,把自己的成果介紹給學術界。

一篇好的綜述能夠帶來一定的引用次數。

從弊的角度來說:

做了這個,就不能做那個了。要是你靜下心來寫綜述,會影響自己的實驗,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寫成一篇不痛不癢的垃圾文章,寫了也沒有用。而寫成一篇有影響力的好綜述,至少損失好幾篇原創的實驗論文。

在出去作報告、將來評職稱的時候,別人只關心你做了啥工作,你總不能什麼也說不上來,只說:“我寫了篇綜述”吧。

學生替老闆寫綜述,對老闆來說是最合算的。因爲他拉來了生意,“發包”給你寫綜述,你寫了綜述得第一作者,他得了通訊聯繫人,所有的好評和名氣都往他那裏吸。同行只是記得通訊聯繫人寫了這篇綜述,誰認識你呢?

 4、發表文章和作了什麼工作的矛盾

國內更看重發表多少篇文章,文章發表在什麼雜誌上,而國外更看重作了什麼工作,在這個領域裏有什麼主要貢獻。如果表面上出了一些文章,但是東打一槍、西放一炮,見什麼熱,就做什麼,那沒有用。再比如幫別人跑龍套,雖然也做了很多工作,發了不少第N作者文章,但如果工作不繫統,或者說不上來的話,也沒有用。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另外,國外更看重開會做口頭報告。在報告會上,報告者說“我們”做了這個、“我們”做了那個,雖然沒有一個實驗是他做的。

 5、文章數量和質量的矛盾

數量和質量當然存在着矛盾。那麼什麼叫作質量呢?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和質量關聯,因爲透過了同行評議,但是不同學科缺乏可比性,就算同一個學科,不同方向、不同課題都缺乏可比性。

6、發表文章和學科建設的矛盾

回國任教後,曾有國外大學教授邀請我去做訪問教授,許諾將來發文章時也可掛上國內單位的名字。我回答:“哪怕發了文章,對目前單位的學科建設沒有貢獻。既然回國,我還是要把陣地放在這裏。”

 7、當教授/副教授/講師不僅僅是發表文章

一隻板凳四隻腳,缺一隻都不行。能否申請到科研經費,能否上好課,是否有學術界和社會影響力,都是重要的。

 8、得到的啓發

我瞭解到,科研(或者發表文章)有兩種:一種是短平快,什麼東西都不深入,每次都說催化劑的效果其好無比,後續研究正在進展中。發出來的系列文章如《西遊記》,每次都是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個獨立的故事,每次都說這個催化劑效果好。還有一種科研風格就是抽絲剝繭,或者說象剝洋蔥一樣,直搗核心。學術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劍,而不是一年磨十劍。可是現在的大學裏,幾年不出成果的混不下去,而混得如魚得水的都是一年磨十劍。可見這裏面有如何平衡、協調的問題。
     以上幾點,都是我在最近幾年悟出的。可以說,發表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和科研能力、個人素質等都有關聯的。比如學到了新東西,有助於發表文章。但是不能把科研僅僅歸結於發表文章,裏面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