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推薦】小學說課稿範文五篇

學問君 人氣:3.3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小學說課稿範文五篇

小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 教材來源:此活動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水果是幼兒比較熟悉的,在個地的水果市場,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水果,且取材方便,它的種類很多比如說:蘋果、香蕉、荔枝橘子等。其中他們的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味道不同,吃起來營養豐富。雖然幼兒知道水果的名稱,但是對水果的外型、用途,營養價值都不瞭解,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兒還不怎麼愛吃水果。因此,有必要讓幼兒水果的用途,特徵、營養價值,我認爲選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及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長遠發展,及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開闊幼兒的視野,因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幼兒。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培養幼兒喜歡水果的情感,並在活動中樂於表現自己 2、 幼兒感知水果的外型,用途,及營養價值。

3、 幼兒透過遊戲自己創編水果兒歌,進一步瞭解水果。

5、透過實物、圖片及對話識別所學單詞,能在所學單詞前加上適當顏色。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透過實物、圖片及對話識別所學單詞。透過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水果,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能在所學單詞前加上適當顏色。透過教師示範和情景表演解決。 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把幼兒圍成半圓形,操作檯放於側面。 2、物質準備:、水果頭飾、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蘋果appiie、梨子pear,橘子orange等)頭蝕,水果卡片 3、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多種顏色,並對水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二、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爲活動中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指出教師和幼兒應合作探究,因此,本次活動了事不僅要以可愛的形象引起幼兒的興趣以外,還要挖掘本次活動的價值。採用的教法有:

1、 操作法 它是建溝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就是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主要探索水果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比一比中獲得感知。

2、 演示法 是指教師透過給幼兒講解,把事物和教具呈現給幼兒看,幫助他們獲得理解。

3、 遊戲法 遊戲是活動的基本方法。透過遊戲的方法使幼兒透過遊戲的方式爲說過創編水果兒歌,進一步的瞭解水果,熟悉水果。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學一學、說一說、嘗一嘗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各種蔬菜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認識、喜愛蔬菜。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 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換換相扣來組織此活動,活動程序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遊戲結合――情景表演――品嚐延伸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採用幼兒熟悉的蘋果姐姐的身份出現,要請幼兒到水果王國做客。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吸引幼兒的興趣。透過音樂的過度到第二個環節。

(二)自由探索 教師安排適當的遊戲,來幫助幼兒鞏固所學單詞。再與以前所學顏色聯繫起來,以舊引新,溫故而知新;新舊結合,創造出新的語境。老師要先作示範,如:a red apple 。幼兒再根據老師的示範,自己嘗試着給每種蔬菜加上顏色,如orange orange;yellow banan;green pear。

(三)、 遊戲結合

幼兒對水果有一定的瞭解之後,我以遊戲的方式請幼兒自己來表演喜歡的水果寶寶水果,並取和幼兒一起來爲水果寶寶的兒歌。加深幼兒對水果的印象和了解。

小學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並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二、設計理念

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對古詩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學生的學情,下面我談談本課所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透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啓發鼓勵,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並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透過有感情朗讀、背誦、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蒐集的資料,匯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透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透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註釋讀懂詩意。

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五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黑板上展臺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採用想象、感悟、讀詩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捨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 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並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接着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着美麗的故鄉,遙想着難捨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透過誦讀最後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

經過這樣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2、誦讀古詩,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迴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迴歸和昇華。

3、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透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透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小學五年級泊船瓜洲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

3、教學目標

a、透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透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透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說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透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因爲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爲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之後就匯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透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透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第四步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想象江南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爲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透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透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爲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爲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透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小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識字7》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對反義詞的對子的一課歸類識字課。本課教材借鑑了有關傳統蒙書的結構和語言形式,把幾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合在一起,不但引導學生識字,還蘊含着對對子的啓蒙教育,更可結合第七單元的主題:品行教育,進行是非教育。可謂一舉三得。

二、說目標

全文六行,六對反義詞,較爲淺顯易懂。識字教學始終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況且本課爲識字課,而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識字。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認識“虛、驕”等9個生字,會寫“短、對”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

3、喜歡在經典誦讀中讀對子,有積累對子的願望。

三、說學生

本校正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孩子們積累了《弟子規》、《三字經》和部分《論語》的古文言的經典,這爲“對子”這種語言結構的學習打好了良好的基墊。

我班的孩子,透過一年的的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藉助拼音朗讀課文。都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能夠小組合作小老師帶領學習。

畢竟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於抽象思維較差,理解“虛僞、誠實”等詞語較困難。學習較困難的孩子對朗讀及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還有一定的難度。

四、說策略

針對班上孩子的現狀和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主要突出了“誦”、“讀”、“認”、“辨”、“講”、“寫”這六個方面。

1、“誦”:

誦讀經典最可見的功效是學生語文素養有全面的提高。即使是一年級,而孩子只大聲地讀了一個多學期,都有令人驚奇的`發現。我由此引入,讓孩子發現在文言中常用相對的詞來突出對比,“對子”更是古詩文的基礎。而最後再回到我們日常生活,積累名言佳句,並自行創作,古爲今用,提升語感。

2、“讀”:

讀,是語文教學必不少的一個環節。古語云:“讀詩百遍,其義自見”,這說明了讀比老師的講解更重要。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讀通,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透過拼音熟悉瞭解文章和生字。讓學生知道每一個生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字將構成不同的詞,不同的字詞相連組成了不同的句子,表達着不同的意思,而且它們都存在於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並要讀準字音,讀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而我喜歡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範讀,讓還沒讀通的孩子串起句子,讀通了的孩子有感悟的空間。

我在本課設計中讀出四個層次,逐漸深入:

⑴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⑵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

⑶ 出示不注音的課文,請小朋友們試着讀一讀,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⑷ 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① 在這篇課文裏,你最喜歡哪些詞語?請用鉛筆畫出來,再讀一讀這些詞語。

② 說說爲什麼喜歡這些詞語。

(滲透品德教育)

丁培忠老師說過:“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多讀、熟讀乃至背誦,就是透過讀幫助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積累語言和感悟語言,學習表達。

3、“認”、“辨”、“講”:

認字是本課的重點。整體感知後,在我的認字環節,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很精妙地串起了五個環節:

⑴ 認讀詞語,在詞語環境中學習生字。

⑵ 把意思好的詞帖上小紅花嗎?瞭解褒、貶義詞。

⑶ 理解詞義,給教師的簡筆畫選貼上合適的詞。

⑷ 詞語寶寶分裂開來,變成了字寶寶,認、讀,再組詞。

⑸ 字寶寶真調皮,它們跑到了小故事《熊和鹿》裏了,讀帶有生字的小故事。由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感知詞義,再單獨檢測生字,還給它們搬個家鞏固。一步步地讓學生在反覆的語言實踐中鞏固識字,豐富詞彙、語言,使學生能進行創造性表達。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如果學生離開了語言環境孤立識字,即使記住了漢字的讀音、字形,也不會靈活運用。本文的詞語抽象,“贊”、“驕”、“傲”、“虛”、“誠”等字也難記憶,勉強記住了不及時有效地鞏固,效果則不顯著。我必須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識字: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所認讀的字,在熟讀中理解語言內容。最後結合語言環境和學生生活實際瞭解生字意思,識記生字字形。

另外,我認爲,對一年級孩子提出褒、貶義詞的概念,並不是超綱,而是讓學生了解,並用語文的概念去理解,去思考。

我愛畫畫,抽象的詞如用簡筆漫畫出現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給畫選詞,既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也是語言和繪畫結合起來的一個亮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語文課程標準》也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採用直觀的教具,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像,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可以使複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比較簡單,明確和具體。豔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正如在本課中,字寶寶分分合合,採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現更爲形象、自然,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爲深刻。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學習生字的最後,把生字換個語言環境,在淺顯的故事中出現,這是鞏固生字的絕好途經。

4、“寫”:

重視寫字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寫字要求作了明確的規定:“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教學設計中,我指導學生書寫,先指名讀準這六個字,然後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接着,讓學生來提醒我怎麼寫好這兩個字。學生提醒完後,我範寫,學生跟着書空,最後學生練寫。

小學說課稿 篇4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22課《窗前的氣球》。

首先我來說一說這篇教材:

這篇課文敘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天真活潑的科利亞因患有傳染病而被醫院隔離治療,躺在病牀上的科利亞特別孤單,非常想念以前的夥伴,想和他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歡笑。心有靈犀的夥伴們感受到了科利亞的孤獨,給他送去一個飄在窗前的氣球,氣球給科利亞帶來了一聲問候、一張笑臉,更是一陣驚喜。透過這篇課文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之間那一份真摯的友誼,這正是一篇面向孩子們進行情感薰陶的的好教材。

說教學目標:

本課由兩課時完成,我認爲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準、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其次就是認字,同時積累語言的運用,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我定下以下課時目標:

1.認識會讀“科、亞”等7個字。會寫“病、角”等八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值得重視的是透過學習閱讀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3.體會同學之間的真摯友誼。

說重點、難點:

根據學習目標和孩子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在學會生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朗讀課文,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變化。

2、教學難點:能展開想象,想象如果你是科利亞,你躺在病牀上會想些什麼?想象小夥伴們透過氣球想對科利亞說什麼?

下面我就簡單地說一說我的教學步驟以及各個步驟的教學理念

說教學步驟:

一、設定懸念,匯入新課

因爲本課的難點是體會人物前後的情感變化進而讓孩子們感受到同學之間的深情厚誼,特別是科利亞一開始的那種真沒意思的心情二年級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體會,所以一開始,我透過課前談話,讓學生生說說開心的事,引出假如有一天你不能再享受這些快樂了,你有什麼感受,引導學生透過對比初步體會失去這些快樂後的孤獨、難過的心理,爲課文的情感體驗做好一定鋪墊。

二、自主識字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二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初步的識字方法,我覺得應該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突出學生富有個性化的識字方法,因此,不僅在本課,以後的生字教學中我會拋棄了原先的要學生先看拼音讀、再去拼音讀、然後記字形這樣按部就班的方法教學,而是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四人一小組,每一小組各自選一個生字寶寶,兩人講講是如何記住它,另外兩個小朋友想想組詞,這樣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時間,讓他們自己突破識字難關, 之後再互相做交流。

三、以角色體驗來解讀文字、朗讀課文。

由於本篇課文的重點是需要孩子走進科利亞的內心,懂得科利亞的內心情感變化。但是健康快樂的孩子不一定能體會病牀上的科利亞的孤單與寂寞。因而,可能有些學生只是浮在語言的片面上,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用意。因此我在設計這一環節的時候我會運用直觀教學,先用課件出示科利亞一個人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呆呆地望着窗戶的情景圖,加上科利亞的獨白:我生病住在醫院裏覺得真沒意思。當學生進入情境後,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詞句談談爲什麼科利亞會覺得沒有意思?接着馬上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同時引導學生說說科利亞在醫院裏不能做什麼,只能怎麼樣?來體會科利亞的孤獨、沒意思。在這方面我需要學生不僅亞歐走進科利亞“沒意思”那種心情,同時培養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用上關聯詞因爲,所以來說一說科利亞爲什麼會覺得沒有意思。在這個基礎上,開始趁熱打鐵,進入第四環節。

四、激發想象,鼓勵創新

基於本課文的難點,同時也爲了培養孩子們的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我在第一第二自然段進行了第二個自學提示:如果你是科利亞,你躺在病牀上會想些什麼呢?讓孩子們發揮想象的空間,各抒己見。然後我給學生一個句式,進行隨堂練筆:科利亞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呆呆地望着窗戶,他想起以前……而現在……這樣一個句式去寫。

五、略讀課文,感悟情感

就在學生們走進科利亞那種“沒意思”的內心後,馬上進行轉折,學習第三第四自然段。因爲課文3、4自然段內容淺顯易懂,根本不用老師多講。所以在處理這兩段文字的時候我會採取略處理,請孩子們自讀3、4兩段,然後讓學生重點讀讀第四自然段想想此時科利亞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你從哪裏體會到了?進而引出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夥伴們透過氣球給科利亞送去的是什麼?讓學生體會同學之間的那一份真摯的友誼。在交流中引出課文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一起走進科利亞的內心,開心地笑了。

六、傳遞友情,情滿課堂

由於本文的價值在於教育學生“懂得珍惜友情,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所以在最後一環節我還會讓學生在紙氣球上爲科利亞寫上自己的祝福,同時播放一段《歌聲與微笑》的音樂,讓學生能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表達自己的心聲,而後可以進行交流。

以上是我粗糙的教學步驟,我的課堂還很稚嫩,課堂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讓我儘快地站穩我的語文課堂,這是我的板書,謝謝大家!

小學說課稿 篇5

《浦江的訴說》一課是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上海在前進中的首篇。教材爲我們講述了黃浦江的一些概況,包括地理位置、流經區域、長度以及功能能等涵蓋地理、歷史、社會、品德諸多方面的知識,容量較大。

從學生角度來看,我們的孩子對於這條母親河有一定的瞭解,但對一些具體的問題還是留有空白的,需要補充大量的資訊資料;從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來看,黃浦江見證了上海的發展,應該說本課是本單元中舉重若輕的一課,是條聯繫這上海昨天、今天、明天的重要紐帶;從設計教學活動的角度看,鑑於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同時也借鑑了《備課——規範從這裏開始》中田林一小孫易燕老師的經驗,我將本單元進行了單元整合,因此本課是在完成“拓展與合作”和《上海“亞古都”》之後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是建立在對上海這座城市發展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之上,同時,學生還將帶着學習完本課之後激發起的學習探索*望進入《綠色的家園》和《相約世博會》兩課的整合學習。

當然剛纔也談到,本課的知識容量極大,這就意味着課中會接觸到大量的資訊,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獨立收集、整理、歸納資料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同時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種能力對於他們今後的綜合能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堂課中我將孩子們的觀察、整理、歸納資料的學習能力作爲學習目標之一,並且初步嘗試使用學習評價表的形式來檢驗這方面的能力訓練情況。

本課中我首次指導觀察、整理、歸納資料的學習能力是透過一張名爲“上海過江通道知多少”的表格完成的。這份表格分爲四次完成,所涉及到內容爲過江的四種方式、四種方式具體的數量、具體的名稱以及四種方式的特點,與學生一起逐步觀察、整理、歸納,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有了初步的認識。

本課中的第二次培養是在學生了解“昨日黃浦江過江情況”的時候出現的,運用一張調查表,指導學生在教科書中透過同伴的互助完成資料的整理與歸納。其實細心的老師會發現,這份調查表在落實前,我是有一定要求的,即我提出了活動是要注意的四個方面:成員要參與、介紹摘要內容要完整、談感受要貼切以及介紹表達要流暢。這樣的話,學生不但瞭解了幹什麼,也明白了怎麼幹,這兩點在學生實踐中很重要。在這裏,需要大家重視的是,有了要求一定要有相應的檢查,因此我在這個環節中還加入了評價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在本課的最後一個活動中,我又一次設計了一個指導學生課後活動的資料收集、整理和歸納的活動作業——找找“黃浦江的作用”,這既是一種對本課教學內容的知識延伸,也是一種學生學習能力得以獨立運用機會。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只有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意訓練的坡度,相信,孩子們的能力會得到穩步提升的。

當然,今天的這節課,只是學生這方面能力培養的開始,我一定會在實踐中會遇到問題,有待改進。同時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給我提出寶貴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