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推薦】小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學問君 人氣:7.59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小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小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分享的快樂》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共歡樂第三個主題。本課旨在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能給人帶來很多快樂;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與關愛。

二、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本單元的內容安排和本課教學設計,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爲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學會與他人分享。

2、過程與方法:

創設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體驗、感悟分享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會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體驗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學難點:

理解分享的深刻內涵。

五、教學過程設計: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援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我以“吃蘋果”這一情境爲切入點,透過問題的設定來創設情境,以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出示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蘋果,你會有什麼想法?學生都會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來我繼續設疑,同學們都有這種想法,可是老師手中只有這麼一個蘋果,你們都想吃,我給誰呀?老師遇到了難題,快幫幫我拿出你的金點子吧。學生就會饒有興趣,暢所欲言,想盡辦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引出這樣的做法就是“分享”。隨後進一步引出問題:分享能帶給我們什麼?你體驗過分享嗎?這節課讓我們在短短的40分鐘裏共同感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由此引出新課——分享的快樂。我就是用“吃蘋果”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腦思考,解決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活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1、觀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樂

選擇具有代表性、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話題——過生日爲突破口,暢談過生日的打算,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與大家共度美好時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種快樂。

2、回顧經歷——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

回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經歷,使學生感受到分享不僅僅再是單純性的“與他人共同享有”,它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你我間的關愛。學生、教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我將學生在家庭中、在學校中與家人、同學、老師在一起的照片製成幻燈片,並加以展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樂的,分享無處不在,分享就在我們身邊。

3、合作作品——共同體驗分享的快樂

開展“爲畫塗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種快樂。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

透過“盲人打燈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說一說等活動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從而也讓學生明確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間的幫助與關愛。有了彼此之間的分享,纔會有好的生活狀態。

5、品嚐蘋果——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

體驗性學習是本課程的一大特點,爲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按照學生的金點子,我把課前的蘋果分成了若干塊兒,讓每個學生都來嘗一嘗,然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體驗,學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生就是在這樣愉悅的氣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認識。

(三)分享體會,昇華情感

學生與老師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鐘的充實與快樂。這一活動設計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六、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利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而且還能突顯本課的重點。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圖文並茂的板書。我將形象、生動的簡筆畫和簡明扼要的文字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共同匯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開在每個人的心中。板書色彩鮮明,充滿陽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內涵。此板書也體現了本課程的一大特點——開放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總結性和趣味性。

七、教學理念:

爲了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學中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而是採用活動化教學,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

小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文章。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秀麗的景色,可謂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細細讀來,彷彿聆聽悅耳動聽的音樂,又如觀賞秀美典雅的畫面,身臨其境之感隨之而來,瞭解西湖的願望、熱愛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運用比喻手法對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會用猶如、像、彷彿、宛如等詞口頭造句。

3、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透過朗讀品味,瞭解西湖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孩子走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在讀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磁帶

說教法、學法

一、情境創設法

兒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體。真實、鮮活的情境能豐富兒童的表象,激活兒童的思維、情感、聯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優美的語言,藉助色彩鮮明的圖畫和悠揚的音樂,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學生入境的場,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想象,從而使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理解課文,體悟情感。

二、朗讀體驗法

教學中我以讀爲主,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加深朗讀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我透過個別讀、比賽讀、想象讀等不同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情感,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和句子,並在讀中加深體驗,受到美的薰陶。

說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激趣揭題。

師: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杭州被稱爲,而西湖就是

師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數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聞名天下,贏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西湖這麼美,你們想不想親眼去看一看?

這一環節是對前一堂課學習的第一段的複習,讓他們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於讓他們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邊看到了什麼?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書上是怎麼描寫的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二段,看看這一段共有幾句話,你最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4]

3、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4、齊讀。

過渡:站在西湖岸邊就能欣賞到西湖三面環山、層巒疊嶂、湖水平靜、碧波盪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個景點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學們想不想一起去飽覽一番?

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同學們看圖,透過優美的圖片把同學們帶入情境。然後讓他們說說看到了什麼,給每個學生創造了交流的機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後讀讀課文,說說最喜歡哪一句,爲什麼。閱讀的過程是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建力去填補文字空白的過程,而不是機械地接納文字。因此,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句,並說說爲什麼,使他們有了進一步的體驗。這樣設計讓學生越來越深入地走進課文描繪的情境中,感悟語言文字,並受到它的薰陶。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學習。

要求:(1)數一數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2)找一找這段介紹了西湖中的哪些景點,用圈出。

2.集體分析:

(1)指名答,板書

(2)你最喜歡哪個景點?爲什麼?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長的蘇堤比作兩條翠綠的綢帶,迎風飄逸,真令人賞心悅目。

(4)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景點,美美地讀一讀。

(5)我們已經知道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那麼這些美景座落在這銀鏡上,又呈現出怎樣神奇的景象呢?

彷彿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彷彿說一句話嗎?

仙境是什麼樣的地方?誰能透過朗讀把我們帶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這如畫的西湖邊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會怎樣呢?(愉快、舒暢)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心境的?(心曠神怡)

帶着這樣的心情齊讀最後一句。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組織而又比較自由的學習方式。它營造了一種自由自在的課堂氣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書,盡情地說話,從而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過渡:夜幕初垂,明月東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聽老師朗讀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圖片,師配樂朗讀)

聽了老師的朗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欣賞着這樣的美景,再聽到遠處飄來的悠揚琴聲,此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來美美的讀一讀呢?

學生配樂朗讀體會

你覺得哪句話特別美?

這一段的學習,我透過語言的描述,音樂的渲染,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感悟、體驗月光下西湖的美。在這裏,學生的想象在馳騁;情感在激盪;思維在飛躍,受到了美的薰陶。

五、總結:

1、學到這裏,你覺得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2、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麗風光。

3、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裏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爲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讓我們以蘇東坡的詩句來結束今天的遊覽吧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讓學生說說最想說的一句話,既是對全文的歸納,又讓學生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

六、作業

把你喜歡的一段背誦下來。

《西湖》教學反思

本文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包含着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讚美。就是因爲課文中的語言是詩一般的語言,所以教學時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詞的過關就化了一節課的時間。在詞語的理解上,,因爲西湖離孩子太遙遠了,如何能讀懂這樣一篇美的課文,如何能從文中吸取起精華,又如何能從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藉助遠程教育資源,於是,在理解詞語時我採用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來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讓學生自主理解,實在沒有辦法就或詞典,總算是把這個攔路虎掃除了。如:鑲嵌,就藉助戒指來理解的,鑽石的託就是天堂,而鑽石就是西湖,即把鑽石鑲嵌在鑽托裏,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顆明珠鑲嵌在天堂裏的。碩大,孩子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說了一句從那邊跑過來一隻碩大的老鼠,孩子們都快速地舉起了小手,說出了答案。掩映一詞的理解是藉助文中的畫面來理解的。在課文的32和33頁的下方的畫面上,一片片樹林鬱鬱蔥蔥的,偶爾見到幾處房舍。讓學生在尋找樹林中的房舍,再來理解掩映,層層疊疊是透過畫簡筆畫來理解的。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本文內容略顯深了,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透過看課件視頻,透過品味文中的優美詞句,孩子親眼看到西湖的勝景,西湖的美麗風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畫面,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描繪,基本上學生能理解課文了,然後再透過配樂朗讀把課文讀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運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圖畫中的美景,這樣即鞏固了詞語,又複習了舊知:從畫面中理解詞語,還訓練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再一次領略了西湖的美麗風光。

小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文爲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啓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二是繼續開展關於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爲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二、說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啓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三、說教法

1、本文作爲略讀課文,且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所以更應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2、本文是訪談錄,通篇都是對話,在反覆自讀把握主要內容後,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或模擬採訪。在朗讀中要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苗苗是個熱愛讀書的小學生,謙虛好問,對季老的尊敬崇拜溢於言表;而季老毫無名人架子,親切隨和,在幽默的談吐中善於誘導,滿含着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年齡、身份與情感。文中有許多多音字,如《水滸傳(zhuàn)》、“綠(lù)林好漢”、“一百單八將(jiàng)”、《濟公傳(zhuàn)》等要注意讀準確。還要注意對話是口語化的,如“跟前兒”“偏科”“起碼”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親切,所以要讀得像說話一樣自然,毫不做作纔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累古詩文的問題後,可以在小組內就感興趣的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不同的見解。然後形成小組意見全班交流,達成一些共識,得到應有的啓發,如,要加大課外閱讀,才能促進寫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發展;加強古詩文積累,增強文化底蘊等。

苗苗與季老的對話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如,季老是主張看閒書的,但在課上和寫作業的時候看可行嗎;苗苗的爸爸打她對嗎;學生偏科與任課教師有關係嗎;背兩百首詩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們能成爲“三貫通”的人才嗎……

4、在本文的學習中,要注意從對話中感受到季老談笑風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誘、關心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人格魅力。還有在訪談中如何有禮貌地請教、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對方的表述等,學習一些採訪的技巧,用於指導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本文還可做一些拓展,如,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閱讀書目;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並做一份訪談記錄等。

5、在讀書、討論、交流後,可以品味題目的寓意:表面上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苗苗;“大樹”——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着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纔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纔會成才的內容。

小學對話說課稿二

《人物外貌》片段描寫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並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

長期以來,小學生害怕作文的現象相當普遍,他們視作文爲苦差事。三年級又是“說話”過渡到“寫作”的轉折點,每到作文課,絞盡腦汁,生憋硬擠,編出一篇文交差了事,老師一遍遍地幫助他們修改,苦不堪言。針對小學生的作文現狀,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爲了更好地體現三維目標,我爲本節課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領會介紹人物的基本要求,抓住人物的長相、穿着、神態等方面的特點。

能力目標:在自我觀察和相互提示下,寫一段介紹自己或別人的話,注意抓住特點,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樂寫、愛寫。

教學重難點:我把“讓學生領會介紹人物的其本要領,抓住特點,按一定的順序去寫要描寫的人物”定爲本節課的重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目標和內容,擬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法:在課堂中設計講故事環節、遊戲環節,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寫作,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2、情景教學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基於這種理論的指導,教學中我創設一定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

三、說學法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任務,我將採用以下幾種學法:

1、交流法:學生互相交流習作;

2、評價法:對同學的習作能正確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從而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形勢下,傳統的“板鴨式”教學必然有背於素質教育的要求,尤其是作文教學,若採取“板鴨式”的“滿堂灌”,則老師“累”學生更“累”,老師講得滿頭是汗,頭頭是道,學生卻還是無從下筆,

這是學生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爲此我們教學過程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爲“主”。教師爲“輔”,以“導”促“寫”,下面我就教學過程進行解說。

(一)故事匯入

我給他們講故事:古代有一個縣要抓小偷,於是貼了張告示,告示上這樣寫着:個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臉不黑不白,眼晴不大不小,嘴巴不寬不窄。而後提問:根據告示上的提示能抓到小偷嗎?孩子們都說告示上沒有抓住人物特點寫,抓不到小偷。由此我輕鬆地匯入到課題——外貌描寫。

透過這種方法匯入,讓學生感到有趣、輕鬆,進而產生學習的衝動,帶着一種輕鬆自如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猜漫畫

“說話”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訓練,是寫作的重要前提。在這一環節,我出示了許多名人漫畫讓學生猜,很多同學一眼就認出了潘長江和畢福劍,我問孩子們:你們怎麼一眼就認出了他們?孩子們都說漫畫抓住了人物特點,於是我又讓孩子們看看漫畫家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從體型、長相、衣着、神態等方面去說。這樣讓學生多說,會讓學生達到出口成章的程度。

(三)評一評、寫一寫、猜一猜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這個環節中我並沒有直接要孩子們寫作文,而是先出示一張他們都熟悉的人的圖片,老師朗讀出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讓學生評價,從中引導學生按順序去說,並把人物特點說生動,然後讓學生觀察在場同學或老師,並用文字給他們或自己畫肖像畫。在這裏我並沒有直白地說要寫作文,但學生已經在寫了,面且是興致盎然地寫。寫好後做遊戲:猜猜我是誰——學生有感情地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到與自己相關的特點就站起來,如果沒有按要求寫的,全班交流,共同修改。形式比較活潑有趣,又爲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讓學生寫起來也有話說,這樣既生在玩中學,學生也因此感受不到寫作文枯燥,強化了教學重難點,又讓孩子們想寫,喜歡上了寫作文。

四、課後鞏固練習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順落實到學的最優化。”爲了鞏固知識,我設計了練習:我的媽媽。然後結合板書加以引導,這樣即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又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做生活的有心人。

板書在一節課當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的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人一目瞭然。

小學說課稿 篇4

一、給學生交流的空間

小學生活潑好動,根據《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是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使他們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學英語課堂進行的活動教學應該是能直接激發小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能使孩子們的多元智能在交際活動中得以體現和發展。因而,我在設計這堂課時,一直注意儘可能的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多進行語言的交流。如:在熱身運動中,進行日常的見面對話。在句型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照片,進行同桌間的相互介紹等等。我都努力着儘可能地爲學生創造有比較多的交流機會。

二、採用遊戲,提高學生興趣

小學生學英語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學習英語這種語言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那麼這樣的知識就是學生善於接受,記憶深刻的。因此,我在這堂課上安排了兩個比較簡短的遊戲。如Quick Response:任意指班上的一名學生問Who’s this boy/girl﹖讓學生快速反應,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競爭意識。並使他們在這種強烈的競爭意識中,提高注意力與他們的興趣。再如遊戲Guessing Game:用猜謎語的形式He’s my father’s father. Who is he﹖讓學生再猜猜中提高課堂興趣,並且在猜中達到了複習各家庭成員的目的。同時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聯繫實際,貼近生活

My family本身就是一個與生活有着緊密聯繫的話題。我從這一點出發,僅僅圍繞生活來開展教學。一開始,我透過介紹我自己的家庭,引出句型Who’s that man/woman?,然後讓學生訓練說句子中,我安排同桌間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根據家庭照片,相互之間詢問。學生看着自己家人的照片,親切感,生活的真實感都一股腦兒地涌上心頭。此時他們用學習的語言進行交流的願望也就特別強烈。

四、滲透情感教育

讓學生透過談論自己的家,引起學生對家的熱愛之情;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中滲透了學生熱愛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快樂的家,是靠我們的爸爸媽媽等長輩們的辛勤勞動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該愛他們,尊敬他們,孝敬他們。家是我們每個人永遠的港灣,我們愛家,愛家裏的每個人。

總而言之,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儘可能地採用聽、說、唱、玩的方式,透過各個有趣、實用、輕鬆、活潑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由於自己水平有限,各個環節之間還不夠連貫,活動的面也並不是最廣。這兒那兒,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不足,願各位老師、專家多提出意見。

小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早晨好!今天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18課《小鹿的減法》的第二課時,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小鹿和獐子都遇到了出行的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採取了不同的做法,最後小鹿成功了。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根據本節課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2.“區別大着呢!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的深刻含義。

3.將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在教學時,採取多種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突破重難點,從而領會文章的中心。

18、《小鹿的減法》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2、默讀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難點:

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題目

1、板書題目,齊讀。

2、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3、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些疑問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同學們認真聽,聽後評議

2、全班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最後小鹿造橋的願望實現了嗎?它是怎樣造橋的呢?

3、全班交流、彙報

三、感悟理解,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出示掛圖,要求邊讀邊觀察:課文中哪幾自然段描寫了這幅圖呢?

2、說一說。觀察課文插圖,說說畫面內容。

3、演一演。小組內分角色表演獐子和小鹿的對話。

4、個別小組上臺表演。

5、理解句子

課件出示: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①讀一讀這句話

②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③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這句話

④練習朗讀

6、小鹿成功了嗎?他爲什麼能成功呢?

7、讀一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創造想像:一年後,小鹿和獐子在橋邊相遇,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2、你想對“小鹿”和“獐子”說些什麼呢?

五、教師總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六、分角色朗讀全文,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七、板書設計

18、小鹿的減法

小鹿 造橋 成功 (堅持到底)

獐子 鋪路 失敗 (半途而廢)

《小鹿的減法》教學反思

《小鹿的減法》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小鹿和獐子都遇到了出行的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採取了不同的做法,最後小鹿成功了。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採取多種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小鹿的:“從今天開始,我要開始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而讓學生突破重難點,領會文章的中心。

小學說課稿 篇6

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以下是小學認識分數說課稿,歡迎閱讀。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透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爲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繫,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繫。

(2)、認識幾分之一透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透過動手摺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並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儘可能多的材料,透過學生折、玩、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透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教學程序設計

一、匯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1、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

2、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爲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3、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4、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5、學生以圓爲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1、請選擇信封裏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爲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

師:爲什麼認爲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3、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 (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說不出師自己說)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教讀法

6、師:爲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爲分數(板書:分數)

8、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8、練習:(判斷題)

三、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爲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2、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爲什麼?

3、(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

選擇一個分數說一說意義

四、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爲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說一個更小的分數。

五、生活中的分數(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看到這些東西你聯想到幾分之一?

A、用什麼分數表示想到幾分之一?

B、拓展練習

小學說課稿 篇7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11課《將相和》。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12冊教材第四組“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一重點訓練項目中的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操作目標: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三是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四是複述“負荊請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

藉助掛圖、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三、教學程序:

(一)、設疑匯入,整體感知

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透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這一設計的依據有三條:

①、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

②、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

③、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這一設計的目的是: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瞭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着“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爲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繫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

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學生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後討論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如學生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爲什麼?”這個問題必須透過認真讀書,聯繫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地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爲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

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脫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彙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領悟。

(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

(2)、這一功勞應歸功於誰?指導學生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爲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

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說些什麼?請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爲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爲本,以讀書爲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爲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透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項目。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爲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說:“學生演戲裏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啓發學生潛在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