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數學說課稿初中範文彙總7篇

學問君 人氣:1.42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初中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數學說課稿初中範文彙總7篇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四節,因式分解,這是初中數學傳統的經典,在新課標的理念下,重新理解它深刻的內涵。

爲此,我設定說課程序是:

一、重新審視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

二、教材處理的設想

三、教學總體設計

四、教學過程概述

(一)重新審視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

傳統的因式分解,是數學的工具使學生熟練掌握一些因式分解技能技巧,本來十分簡單的問題演繹得十分複雜(如填數法,拆項法,湊和法,十字相乘法)

新課程把因式分解作爲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全面思考,靈活解決矛盾的載體。爲此,淡化理論。簡化難題,緊緊掌握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這是新課程體現教育價值最明顯的變化。爲此,在學生思維方法和對世上的事,要正,反兩方面認識上下功夫,是這節課的重要所在。

透過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互爲逆向變換,使學生澄清這種逆是反過來的變換,不是逆運算—是教學的難點(逆運算,是在一個算式中,以兩種形式不同實質不變的兩種運算,而因式分解是一種恆等變換的兩種說法)

爲實現本節課的教育價值,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重點考慮我的學生理解能力弱,善於模仿,滿足於一知半解,我確定:

1、知識的能力目標: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編因式分解題目的能力

2、方法與過程目標:採用自學自練的方法,逐見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學會兩分法看問題,體驗知識發生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全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情境教學,使學生在參與中激發學習情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變化,鼓勵成功全面體現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滿腔熱忱,科學積極的態度,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教材處理設想

我以我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的身份,重新組織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情境的創設,明確目的與動機,用實際問題是學生體驗到這節內容的價值(見教學過程)

(三)教學總體設計

教學總體框架:教師設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思考→透過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習因式分解的意義→學生實踐探索,發現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熟練運用這種方法解題,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透過學生的編題活動,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

教學的主體是概念與方法20分鐘訓練上主題部分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概述

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去過本溪嗎?”“本溪的著名礦產是什麼?”〈鐵礦〉本溪歪頭山的鐵礦石,每噸含鐵75%,採礦工人第一天採礦石203噸,那麼,第一天礦石含鐵多少?(75%×203)第二天採礦石198噸含鐵(75%×198)第三天採礦216噸,含鐵(75%×216)現將這三天採礦石的含鐵量總數用代數式表示:75%×203+75%×198+75%×216,還可表示:75%(203+198+216),若果用a表示75%,用x、y、z表示三天的採礦數就有ax+ay+az=a(x+y+z)

透過此例,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積的形式,就是因式分解,結合ax+ay+az=a(x+y+z)揭示,這種方法叫提取公因式法“正好相反”透過討論,認識到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不是逆運算,而是互逆變換,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實現了教學的第一目標

教學環節二:思維在探索中展開:教學中,抓住“反過來”讓學生從思維的逆向考慮,如何分解因式,這裏在學生完成

a(x+y+z)=ax+ay+az的基礎上,再完成

ax+ay+az=a(x+y+z)

a2—b2=(a+b)(a—b)

a2+2ab+b2=(a+b)(a+b)

(制課件)

整式乘法因式分解

原型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單項式與單項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加

結果多項式因式乘積

範圍都能完成不能完成:3ab+5ac+7mn

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多項式都能因式分解。因此,會觀察,判斷,十分重要。

教學環節三:思維在展開教學中定勢:本節課重點,掌握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對於這一新知識點,學生感到陌生,必須先使他們頭腦中牢記,這就是先形成的思維定式

例如,公式法中,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如—a2+25b216x2—4/9y2

特點:1兩項式2平方3異號

教學環節四:思維在編題中創新:學生在認識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關係後,就不難編出很多因式分解的題目來(要求編題中,簡單,明瞭,易解)

總之,教學的着眼點,不是熟練技能,而是發展思維,使學生在學習情感,態度的價值觀上發生深刻的變化。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2

老師們:您們好!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和大家來交流說課活動,謹此向在座的老師們學習。

我說課的內容是華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代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的第一課時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後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爲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四)、啓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複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後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實例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於溫度計與數軸最爲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爲數軸這一數學模型,於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並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後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麼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裏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爲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爲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爲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裏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爲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於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並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裏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爲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於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範。

畫完數軸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透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啓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透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爲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爲什麼?

A、

B、

C、

D、

E、

F、

A、B、C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D和F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後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爲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並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後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範""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透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透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啓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後,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麼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爲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爲後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裏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23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透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並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爲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23頁練習1、2

2、課本23頁3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範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爲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P與表示有理數3的點A距離是2,

(1)試確定點P表示的有理數;

(2)將A向右移動2個單位到B點,點B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再由B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到C點,則C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先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透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爲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麼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麼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並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爲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25頁1、2、3

2、最後佈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係如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透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爲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編教材初中數學第三冊第十章“實數”的第一節內容。由於實際計算中需要引入無理數,使數的範圍從有理數擴充到了實數,完成了初中階段數的擴展。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今後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數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2、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和大綱確定)

⑴、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瞭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係。

⑵、學會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負數的平方根。

⑶、透過上述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第一”的觀點;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

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邊啓發、邊分析、層層設疑、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同時,利用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示引例、例題及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活躍課堂氣氛,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透過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互動合作、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協作學習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出示引例1:(投影片顯示)

一艘輪船由A碼頭出發,朝正東方向行駛3千米至C處,然後朝正北方向行駛2千米至B處,問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問題:⑴已知一個數要求這個數的平方,該如何求?

⑵已知一個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又該如何求?

⑶符合這樣條件的數有幾個?該如何表示? (依據己有的知識經驗估計學生會回答------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的平方。)

思考,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

複習己學知識

複習乘方運算法則。

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誘發學生尋找解題途徑。

交流對話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顯示)

已知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等於4cm2,求它的邊長。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

強調指出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邊長的值。

總結:

已知某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用式子來表示就應是:已知x2=a,求x的值。這和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求一個已知數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須在數學上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導學生舉例。

簡要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 思考、發現:

逆用乘方運算。深入探究,如設一邊長爲xcm,依題意有x2=4,∵22=4,(-2)2=4

∴滿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邊長不能是負數,∴x=2即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2cm。

歸納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於a,那麼這個數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並會表示平方根

舉例。

瞭解 培養學生用逆向思維的觀點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中蘊涵着的一些相互聯繫的量(面積與邊長),再透過設未知數,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方程與乘方運算問題,體驗問題解決的思想方法。

使學生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鞏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學重點

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課堂練習

比較探究

歸納總結 教材第87頁練習,個別口答。

透過練習,引導學生比較探究,尋找規律,得出法則(用投影片顯示)。

強調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強調,特別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負數。)

開平方的定義。

求一個數的平方根就是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運算來進行。 獨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對,矯正。

得出法則: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爲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共同校對,矯正,使語言精練準確。

理解,掌握。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概念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讓學生明確平方與開平方是互爲逆運算關係。

例題分析

反饋調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數有沒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沒有,請說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⑴、要判斷一個數有沒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負數,若是負數就沒有平方根,不是負數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時,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義來求。

板書解題過程:……

指出:在解具體問題時,要靈活運用法則;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結合平方根的概念與法則,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題思路。

掌握解題過程的書寫格式。 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領會解決問題的思路。

滲透比較思想,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結構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投影片顯示):1、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爲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2、正數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爲± 。

3、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

突破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應用新知

體驗成功 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判斷正誤,並且改錯:(用投影片顯示題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負數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頁練習2、3、4

巡視、小組輔導

選取小組代表回答,給予積極的評價,並強調注意點: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②正確表示平方根。

③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適用的方法。

小組討論,互相質疑,校對,矯正。共同完成。

書寫練習4的解題過程。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定義和法則解決問題的方法,規範解題格式。同時使學生注意解題的關鍵。

問題遷移 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什麼數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這裏估計學生會聯想到引例2解決過類問題)巡視、小組輔導。

投影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答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 閱讀題目

先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發現,質疑,達成共識。

書寫解題過程。

使學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義與法則,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發散思維和合作精神。

規範書寫解題過程。

知識整理

形成系統 提問:

① 這節課學習了用什麼知識解決哪類問題?②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麼?應注意哪些問題?

③並學到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④介紹開方最早見於我國的《九章算術》,比國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從知識、能力等方面)對所學內容加以概括,相互討論,回答,補充,共同整理。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系統,爲今後繼續學習實數性質的應用打下基礎。

愛國主義教育。

加深學生對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佈置作業 鞏固提高 ⑴完成作業本上的題目。

⑵興趣題:已知某數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這個數。 課後結合自身水平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

⑴基礎一般的學生完成作業本。

⑵基礎稍好的學生完成作業本和興趣題。 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並進行自我評價,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故進行分層次要求。

板書設計

10.1平方根

投影學生練習

…… 例一:

解:(板演詳細解題過程)…… 平方根概念:……開平方概念:…… 法則:……

設計說明:

㈠、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瞭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係;理解並學會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㈢、關於教法和學法

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實例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採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㈣、關於教學程序的設計

在教學程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啓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③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4

我從四個方面介紹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我選擇的是初二(1)班,該班級是年段的普通班,學生的情況是中等學生較多,尖子生只有個別,還有8至10名的學習上落後的學生。因此長期以來我都堅持做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工作。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⑵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⑶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⑷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學設計思想: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爲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爲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在複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透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爲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爲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 請你當裁判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着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 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範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 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鬆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佈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佈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5

一、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十五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由於聾校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探討,所以我在本課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來獲取新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同時針對聾生聽力受損,語言發展相對滯後的特點,在課堂上注重了聾生語言的培養,採用雙語教學,鼓勵聾生自主發言,發展聾生的語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掌握圓柱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新的能力;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辯證觀點。並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本課我採用了實踐操作法、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相關的教法。教師只是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開啟多媒體課件,出示圓柱的實物模型。同時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學於生活。

(透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初步接觸圓柱,從生活實際感知圓柱,感受數學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課題,爲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瞭解圓柱

1、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

教師引導:拿出自己準備的實物,結合教材,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都有什麼特徵?

2、生彙報,師訂正。透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師課件演示加以驗證。(課堂實錄)

(針對聾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學材料,這樣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爲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並運用課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一目瞭然,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圓柱的側面展開。

(1)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把圓柱模型的側面剪開,再展開,觀察形狀。

(2)師:你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了一個什麼圖形?

(3)學生操作後彙報,教師透過課件驗證和補充。(課堂實錄)

(該環節是精心設計的,力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透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同時透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了圓柱側面不同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

2、同伴互助,尋求發現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2)教師課件演示展開圖加以驗證,輕鬆的突破本課的難點。(課堂實錄)

(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透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輕鬆的'分散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鞏固拓展,延伸應用

課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體是圓柱?

2、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3、實際測量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練習的設計,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圓柱認識的運用,也有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使學生在寬鬆的氛圍裏,勇於發言、敢於辯論。訓練說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五)自主小結,提升理念

師:我們初步認識了圓柱,誰

能告訴老師,對於圓柱你都知道了什麼?

(這既是課堂小結,也是對學生的人文培養重要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發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教育技術的應用

資訊技術作爲一種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創設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加的凸顯教學效果。而flash課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強大,動畫效果明顯等特點被廣大教師經常所應用。本課我運用了flash課件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動畫演示,課件貫穿了整個課堂。上課伊始,我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在開課的時候,就對本課產生一種興趣。課中展示了圓柱側面不同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輕鬆的突破了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後與展開前的關係,讓學生一目瞭然,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資訊技術,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評價和反思

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透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並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有效的分散了難點,突破了重點,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紮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是初中一年級第二冊,第19章《四邊形》的第二節的內容,是初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的基礎上,對不等式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不等式組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不等式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我認爲本節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透過探索和交流使學生逐步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並會用判定方法解決相關的問題。

2、透過探究中的猜想、分析、類比、測量、交流、展示等手段,讓學生充分體驗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分析,在操作中學習感知,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展示中學會傾聽。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3、使學生經歷探究矩形判定的過程,體會探索研究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證明過程教學難點:矩形判定方法的證明以及應用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和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透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索、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動手實踐等能力。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透過探索與交流,逐漸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會運用定理解決相關問題。透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環節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透過上節課對矩形的學習,誰能告訴我矩形是怎樣定義的?(透過對矩形定義的回顧,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義外,還有哪些方法,匯入新課。)

回顧:

1、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質:對邊: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四個角相等,都是直角。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平行四邊形判定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或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

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角分別相等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環節二:嘗試發現,探索新知:活動一: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限定僅用手中量角器嘗試判定課前準備好的四邊形紙板是否爲矩形紙板,並說明理由。(此問題的解決以分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矩形的定義,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組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探究進程並適當給予點撥。)活動結束,由小組代表彙報交流結果,並可適當板書進行推證、講解。在此過程中,全體同學可互相補充、互相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理能力。

活動二: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限定僅用直尺嘗試判定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板是否爲矩形紙板,並說明理由。(此問題的解決仍以分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矩形的判定定理一,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二。)透過此種互動過程,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體驗成功的喜悅。

定理一、定理二得出後,總結矩形的三種判定方法,並對題設進行比較、區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定理應用的條件。(學生比較,歸納。)

環節三:應用辨析,鞏固定理

總結:矩形判定方法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爲了幫助學生鞏固定理,應用定理,練習如下:

一、判斷題:1、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2、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3、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4、一組對角互補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二、填空題:

1、若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相等,且互相平分於O,則四邊形ABCD是_形,若∠AOB=60,那麼AB:AC=_,若AB=4cm,BC=_cm,矩形ABCD的面積爲_。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兩組同旁內角的平分線相交所成的四邊形是_形。習題設定原則及解決方法說明:

判斷題的設計加強學生對所學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將給出的條件轉化爲應用定理所需的條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題設,以便更好地應用定理。填空題第一題是對教材例2的改編,第二題是對教材習題的改編,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分別應用所學定理,使學生能夠學習致用。這兩道題的解決方法是先採用獨立完成形式,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求助老師或同學,學生互助完成,派學生代表板書講解。

環節四:開放訓練,發散思維

變式訓練

如圖,△ABC中,點O是AC邊上的一個動點,

過點O作直線MN∥BC,設MN交∠BCA的

平分線於點E,交∠BCA的外角平分線於點F。

(1)求證:EO=EF

(2)當點O運動到何處時,四邊形AECF是矩形?並證明你的結論。

變式訓練的設定,旨在發散學生的思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而移動、旋轉等問題也是近年中考的熱點。學生思考、討論完成,教師適當點撥,加以講解。

環節五:反思小結,體驗收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談談你的收穫。再現知識,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環節六:佈置作業,反饋回授透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效果,並進一步鞏固定理,應用定理。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7

寫說課稿一定要有正確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編爲你整理的初中數學萬能說課稿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說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們從知識的發展來看,學生透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爲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數等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二、說學情

任何一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激發興趣爲目的的。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時,他們自然會想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問題。而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上來看,前面我們已經系統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後,這就爲我們繼續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應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會正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過程與方法】

透過利用因式分解法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體會“等價轉化”“降次”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體會“降次”化歸的思想,逐步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與積極參與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發現與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啓發式、類比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力求體現“類比---探究-----歸納”的模式。有計劃的逐步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由於學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透過觀察與演示,總結因式分解規律,從而突破難點。

同時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自覺性、活動性和創造性。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因爲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爲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透過課件演示課本中的實例,並應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多媒體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問題1:一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3倍有可能相等嗎?如果相等,這個數是幾?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後,展示三種做法。

問題:小穎用的什麼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對嗎?爲什麼?——違背了等式的性質,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對嗎?其依據是什麼——兩個數相乘,如果積等於零,那麼這兩個數中至少有一個爲零。

問題2:學生探討哪種方法對,哪種方法錯;錯的原因在哪?你會用哪種方法簡便]

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如果a·b=0,那麼a=0或b=0

(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爲零,則至少有一個因式爲零,反之,如果兩個因式有一個等於零,它們的積也就等於零。)

“或”有下列三層含義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問題3:

(1)什麼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來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關鍵是什麼?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須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嗎?

因式分解法: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是0,而另一邊易於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時,我們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這種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稱爲因式分解法。

這是我會提示學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條件是:方程左邊易於分解,而右邊等於零;2.關鍵是熟練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3.理論依舊是“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等於零,那麼至少有一個因式等於零。”

(三)鞏固提高

在這個環節,我遵循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先引導學生練習,練習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嗎?

在學生做練習時,進行巡看,及時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個別題目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本課知識進行鞏固,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後,補充一道習題,目的是提升學生對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時也起到了分層次教學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最後是小結環節,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整個過程讓學生自己進行,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考慮帶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分爲必做、選做兩類,以便同時兼顧到學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清晰、簡潔、直觀的原則,呈現知識的內在聯繫,板書如下: